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35讲

  第35讲:第三品(第1页第15行)

  (1994年1月8日)  

  三能相问题,也就是三自性,三自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能界定有、无,有跟空,什么是有?什么是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有?以前我们也谈过,就是拿点、线跟面来作分析,点实际上也是更小的点组成,线呢,是点组成,面是线组成。问题是它是怎么组成的,极小的点,然后组成比较粗大的点,它组成就是粘结在一起。

  这粘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起来色法方面来说,主要是一个分跟合的问题,分合之间就有一个粘着的问题,也是贯穿问题。由小点到大点,之间有一个粘着跟贯穿问题,大家应该注意,粘和剂是构成的一个联系的东西,这贯穿,就是把许多点变成一个,就是形成一条线。

  许多的点,不但粘着在一起,还贯穿在一起,贯穿成一体,这问题就是贯穿成一的问题,这就是构成了所谓遍计所执性里头的那种根本没有的那个义,没有的那个独立存在,因为这么一贯穿,就形成了一个独立存在、形成了一个常一不变的我体,这就形成了遍计所执性的根本没有的那个对向,根本没有的义,也就是根本没有的那个我。

  所以咱们说的我是个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贯穿一切的东西,我见是穿透性很强的,这我见跟语言、名言种子有些关系,根本没一个整个的东西,一下子贯穿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个的,它打破了时间跟空间,前刹那跟后刹那,它成为了一个东西,就是前刹那跟后刹那贯穿起来了,上下四方也贯穿起来了。

  一个是,我们可以想象,这贪、嗔、痴这种烦恼,它是有粘结性的,我见是穿透性的,所以这粘结性的东西是以穿透性的东西作基础,任何的事情都是相似相续的、非一非异的、前刹那跟后刹那并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上下四方左右也是一样,不能构成一个整个东西,所以构成整个的东西,就有个粘着的问题,有个贯穿的问题,这个粘着跟贯穿的东西,在我们相续身里头,就是贪、嗔、痴,这个所谓烦恼障跟所知障,人我法我,二见。

  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贯穿的东西,根本没有这个贯穿的东西,认为有这个贯穿的东西,这个贯穿的东西就是我、就是义,就是对向,也就是我们普通生死轮回的对向、所谓的境界。所以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就有个境界问题,用语言、用名言,就有名言所诠的义的问题。这个境界跟义,实在是一点都没影像的东西,认为它好象有个影像,认为也要有个根据,也有个缘由,那个缘由,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现在谈的了别识、图景识。

  图景识里头,就是了别识里头,并不能离开图景识以外,或者了别识以外,还有任何的东西。你要认为有贯穿一切的东西,那就是有一个另外的东西,超出这相似相续东西以外的东西。那实际上,一个图景识、一个了别识里头,它是单层的,不是双层次的,是单层次的,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双层次的,认为是我们这个图景识以外,了别识以外还有一个存在,那个存在决定我们的意识、认识。可是我们说图景识跟了别识是单层次的,并没有离开图景识以外还有一个什么境界、一个存在的东西,那个存在、那个境界是绝对没有的,一点影象没有的,就是我们增益的。

  我们可以引现在的问题,现在我们要找那个最后的东西,科学上找最后的东西,或者最初的东西,常常就是找图景识以外的东西、了别识以外的东西。前两天《参考消息》上说欧洲现在搞地下工程,要模拟宇宙最开始时候的一个大爆炸,这个大爆炸,因为有这个大爆炸,才有世界,才有了宇宙。这个大爆炸是最初的东西?最后的东西?

  这是很大的问题。其实大爆炸本身,它也是有条件的,大爆炸的形成,已经是表现了宇宙的开始,到大爆炸并不能代表宇宙最初的情况,也不能代表它最后的情况,我们拿大爆炸当一个了别识,或者我们想象这么一个景象,这个是不是宇宙的开始呢?要认为它是宇宙的开始的话,那就等于没原因,大爆炸以前没有东西,大爆炸是陡然形成的,“天产石猴”,这东西没有来源,它不会没有来源。

  假设我们认为这宇宙是有来源的,不应该就是本身就是大爆炸,大爆炸还有另外一个开始的东西,就好象我们中国所说的“一化天开”,盘古。这一化,以前有东西没有?以为以前没有东西,那就如同以为大爆炸以前没有东西一样。

  所以这种想法,都是想象有另外一个绝对存在,就刨出单层次的东西,只是图景识、了别识以外,就是说图景识、了别识,这个以外并没有东西。认为它是开始第一个,于是拿这个开始第一个当成绝对东西。所以这里头就有赋予这个,本来这个大爆炸可以看作图景识,你赋予它里头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以为跟你所想象的双层次的东西有关系。

  所以我们的世界里头,总觉得现在当前所看到的东西以外,还有个决定图景识的东西,一个存在,存在决定意识,那个存在,那个双层的存在,根本没有,根本不存在。这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反倒我们认为更是绝对的,更是最后的或者是最初的,使它绝对化。

  所以这个义、这个对向、这个境界,很奇怪,本来没有却认为它是比其它的有、其它的存在更真实、更可靠,是我们背后的支撑点。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什么遍计所执性呢?遍计所执的能相呢?就是于无义、根本没有的这样一个对向,只有了别识里头,认为有个似义显现,有这个绝对存在,有个双层的东西,除了单层以外,有个支持点。你说它本质也好、你说它本体也好,世间的所谓宗教、所谓的哲学,最后的一个绝对东西,它承认它。这双层次的,这个支撑点,就是我们所谓的义、所谓的对向、所谓的境界。好象我们每天离开这东西不行的样子。

  “似义显现”,好象有这么一个东西绝对的存在。你自己审查一下,是不是我们所想的了别识、一个图景识之外,总有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是绝对没有的,它认为是有的。似义显现这个义,好象有这么个东西,是不是真有呢?

  无论哪个宗教,无论哪一家哲学,它都相信有这么个东西,离开这个东西不成。我们一般人的生活里头,好象有这么个支撑点,离开它不行,离开它就过不下去。不但这样子,我们搞一套宗教体系,搞一个哲学体系,搞一个我们自己的生活体系,能搞出这样一个体系来,都是凭借,有一个凭借。

  所以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呢?实际上在佛教上,它就是人我跟法我,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二障。用我们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独立存在、常一不变。释迦牟尼当初发现了我跟五蕴是两种东西,不同的,这问题就是把图景识或者了别识,虚妄分别跟我分开来,能把这二性分开,这是人类没有过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把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能分开,这是最关键最关键的问题。

  因为什么?佛教这个无我的体系,跟有我的体系完全不一样,那就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完全不一样,更不用说圆成实性。所以我们读佛书的时候,很容易就把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分不开,认为它讲唯识的话,讲唯了别识或唯图景识的时候,已经包含了另外一种第二层次的东西,老是觉得不是单层次,还有双层次。其实我们要真正要能够正确地认识佛教的法宝的话,那必须要把什么是我、什么是蕴,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分开,两回事,两个系统。所以要把唯识学变成唯心论,那是世间哲学,不是佛学。(一面带结束)

  ……只有变成单层次的东西,你才能真正认识佛学。所以佛教、佛学在世间学里头是特殊的,它是特殊的学科,也不是世间的科学,也不是世间的哲学,更不是世间的宗教。因为什么?它就是能把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跟依他起性的东西彻底地分开,也就是把有我的世界完全甩开了,你要不过这一关,你要不过这个鸿沟的话,你就没法儿认识佛学,没法认识佛教。(休息)

  问题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有一个贯穿一致的东西?还是没有这贯穿一致的东西?问题在这里。所以我提出,一个是贯穿问题,一个是相续问题。这相续,是前刹那跟后刹那,并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这贯穿,就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有一个同一的东西,这前刹那后刹那有一个同一的贯穿的东西,那么这就是我,就是独立存在的,就是常一不变的。这个东西根本没有,是人类增益上去的,是唯心的东西。根本没有认为是有,就跟刚才说的,那个绝对的存在,那个双层的存在,贯穿前后的同一个东西。谁能证明有一个同一的东西?恐怕谁也拿不出来,可是人类无论哪一个人,都认为有这么个贯穿一切的东西,不但贯穿前刹那后刹那,上下四方左右,都有一个贯穿的问题。是不是真正有这么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呢?这是佛教的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刚才我就谈到,释迦牟尼第一次他就指出,我跟五蕴不是一个东西。

  可是我们分不开,我们研究佛学的时候,整个就认为是我跟五蕴是一个东西,讲五蕴的时候也把我搁进去,讲唯识的时候,也把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东西搁进去,那就变成世间的唯心论。可是这种能够前后贯穿的东西,根本才是真正的唯心论,人类它就是武断的、颠倒的、错乱的,认为有这么个东西,认为有一个贯穿一切的东西,不但一切时间,一切空间都有一个贯穿的东西,不是相似相续的问题。

  承认这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倒好办,因为什么?我们脑子里头,完全是那么回事情,没有异议。你要不承认反倒问题来了,这怎么相似相续下去?前些时候我们也谈到这个,谈到相续的问题,就是承认这个有一个我,有个贯穿一切这样的东西,那任何事情都好解决,在人类方面好解决。不承认这东西,只承认这相续,前后刹那又非一又非异,这反倒问题不好解决了,所以非要安立阿赖耶识不可,非要安立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非要安立一个隐性的东西、…

《摄大乘论 第3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36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