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顯性的東西,非要安立這個不可。
所以前頭講第二品所知依,就是建立阿賴耶識,就是隱性跟顯性交錯的問題,必須有一個隱性、一個顯性。在中國哲學裏,就有“有無相生”的問題,這有無相生的無,到底指什麼?
有一篇文章許抗生介紹湯用彤先生“六記勤學”的文章,以後大夥要傳看,主要是無。在漢魏六朝時候講無,“有無相生”這個無,這無到底指的什麼?這無,真正的無它不能有無相生,真正的沒有的東西怎麼能生出有來呢?只有講隱性跟顯性的問題,就是種子跟現行的問題。
所以世界上講變化,講相續,必須要講到隱性跟顯性問題,交錯、生起。前頭我們講過熏習的問題,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現行熏種子,同時的,同時就有一個隱性的東西被顯性所熏,同時,就有隱性的東西,生起顯性的東西,所謂相續,就是這麼個東西。離開這種情況是沒法兒解釋,你說前刹那跟後刹那是一個東西,是貫穿一切的東西有一個,那好解釋,你要不承認,前刹那跟後刹那不是一個,是有變化的,那你就不好解釋了,怎麼能夠後頭能生起來?前頭滅了,後頭怎麼能生起來?
所以這個熏習是太重要了,也就是建立阿賴耶識的問題。普通我們腦子裏所想的,有個貫穿一切的東西就完了嘛,何必這麼費事呢?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認爲有個貫穿一切的東西,有個我見、常見,所以造成我們這個世界。那我們駕輕就熟,解釋什麼東西,建立哲學、科學以至宗教,都方便。可你建立相續的這個問題,那不簡單了,那必須有一隱性有一顯性,還同時的,互相交替。
所以我們在所知依品裏特別強調這個,這個熏習的意義,能熏習跟所熏習。就拿現在講,科學講因果的問題,它往往抓住色法的問題來解決,而不是按照真正了別識、虛妄分別,抓住這方面來解決。原因都在什麼地方?原因都在人類根本承認貫穿一切的東西,不承認有相似相續,所以它是也承認有變化,但是它這變化裏頭,一定有一個貫穿一切的東西在那兒,一定它先承認這東西。
“我”這兒喝水呢,先有一個我,所以這我跟五蘊的問題,很難劃清楚,這是我們人類裏最主要的問題。釋迦牟尼說,這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喝水裏邊沒有我。“我思故我在”,這個思裏頭並沒有我。這問題就大了,因爲我們用現在的言說、名言這東西來想問題,受這名言的影響,所以很容易把這貫穿一切的東西預先要承認,承認有一個貫穿。佛教就是不承認有貫穿一切的東西,只能有相續。
所以咱們現在講叁性,叁能相,就是要把這什麼是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徹底的要分開。你不徹底分開,你沒法兒進佛教的門!你沒法理解佛教的意義!一個是有我的體系,一個是無我的體系,所以我說佛教是一個特殊的學科,從現在起應該重新認識佛教,過去認識的佛教都是錯誤!因爲什麼錯誤?它把遍計所執性放在裏頭了,沒分開,把我先放進去,來談佛教,那你說它是佛教嗎?
佛教有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合乎這叁條是佛教,不合乎這叁條,不是佛教。所以你講二谛、講叁性,講二谛你必須認識什麼是世俗谛?世俗谛包含了什麼?所以我們講叁性,叁性學,是慈氏學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首先你要能夠分清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那遍計所執性完全是沒有的,就是獨立存在跟常一不變的,你說是有嗎?根本沒有的東西。
可是根本沒有的東西,人類就認爲它是真真實實的有。你不承認有它不甘心,因爲它無始以來就習慣了,非把這我加上才真實,否則是假的。你說這完全是背道而馳。你說講半天無我無我,它還是有我有我,因爲咱們習慣了,你沒辦法,跳不出這個圈子去,尤其是許多大師。
而佛教傳到中國了,很快就變質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把阿賴耶識當本體了。所謂“阿賴耶識不是異熟的”,“不是業力所生起的”,所以這個很容易把唯識變成人類的本來的唯心論。本來人類就把這個根本沒有的東西當成有,所以佛教是徹底要翻個兒,徹底把人生這一套、輪回這一套,要把它打翻了。所以我們人生這一套,它都認爲是所對治的東西,十大煩惱、貪嗔、癡,我見,薩迦耶見,邊見等的都是,我們認爲是正確的東西,它偏偏說是煩惱,說是所知障,我們不甘心哪!要說念佛書,還得把我們的這套給它裝進去,那才痛快呢,才有所發明呢!有所創建呢!可惜真正佛教能真正挽救你,真正能解決你的問題,真正能解決你的痛苦的問題,你不理解。
所以我希望把什麼是貫穿的意思?什麼是相續?很簡單的問題,把這我跟無我慢慢分開,就能把我跟這個蘊能夠分開,把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能分開,這是我們學習佛教首要的問題。
不但學佛,就是講因果規律的問題,現在所謂科學用那種分析因果的方法,最後分析的結果,還得根據阿賴耶識這個相似相續問題,就是熏習的問題,隱性跟顯性的交錯的問題,最後還是得走到這上頭來,否則沒法兒解決。你說常的東西怎麼能生變?前頭我們就引了這個《瑜伽師地論》說的很清楚,你要承認有常的東西,就沒有因果,這個判斷,你說有錯嗎?而你抓住一個色法,好象暫時看起來前刹那和後刹那,都貫穿下來了,好象容易解釋的,你說能解決因果規律問題嗎?你把常混在裏頭,能有因果嗎?你把自性的東西混到裏頭,能有因果嗎?能講相似相續嗎?(結束,只一盤)
《攝大乘論 第3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