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講:第叁品(第1頁第12行-14行)
(1994年12月11日)
上次講到一切了別識現行的方面,都是由于熏習的結果,這個所熏習,阿賴耶識的種子的結果。所以善趣跟惡趣死生識,也是由這個有支熏習種子所生。現在提的都是,一系列都是現行的識。上一品講的種子識,講現行的時候,就講到前七識了,上品講到所知依,都是阿賴耶識,所熏習的。這能熏習這前七識方面,就有一系列不同的類屬,一系列一系列的東西,這一系列一系列的東西,都是現行的識,都是虛妄分別,也就是都是能熏習這方面。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由此諸識,上面所說的一切一切的了別識,一切界、一切趣,五趣、叁界,雜染所攝,到這兒是一頓(語氣停頓),是依他起能相的遍計,“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這些識呢,雜染所攝,也就是前七識,所有的現行識,都是雜染所攝,這雜染所攝的諸識,是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這顯現,在藏文裏是顯示的意思,……這個顯現一般是……,提到一切識體上的種種的識,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能相的分別,皆得顯現。覺得這顯現,還是作爲顯示更好一點。就是很多很不同的一系列現行識,都是雜染所生,前七識都是雜染所生,這些個,由依他起能相的這個虛妄分別,皆得顯示。
這顯現呢,是識能變現的意思,顯示呢,一般是語言能夠诠表,顯明,拿語言能夠說明,這樣是顯示。拿這個識來變現的話,就是顯現了。這地方,所有現行的這個種種的了別識,依他起的虛妄分別,能顯示出來,所有的都能表示說明出來。能表明出來的意思。就是所有叁界的一切了別識,都可以由虛妄分別來表示出來。這句話主要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
雜染所攝,是主語,由依他起能相的虛妄分別,前頭講這個依他起相的時候,已經提到“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就是阿賴耶識種子生起來這個虛妄分別,所謂這個不同的識,其實都是虛妄分別,都是由虛妄分別可以說明。
還有這個虛妄分別,大夥要知道,這分別的法都是二,都屬于兩邊的,所以叁界所有的了別識,都是由虛妄分別這兩邊的識可以說明。都能夠顯示說明的,由虛妄分別可以說明。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此諸識,這還是上頭說的諸了別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在藏文裏頭,句子是這樣子的結構,如此諸識,就是唯識爲性,這個識都是了別性,……。
這上面所說的諸識,都是唯識爲性,唯識爲性就是了別識,了別識以外沒有旁的東西,然而他又是虛妄分別所攝,這些諸識都是了別識的性質,都是虛妄分別所攝。
這就重複提到,一切的了別識本身就是虛妄分別,這些個虛妄分別所攝的了別識,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是無所有,無性釋講無所有,說是所取色的無所有,能取是非真實,兩種不同,能取方面是非真實,所以非真實就是虛妄分別,非真實就是虛妄,這非真實在藏文裏頭,它是有點顛倒錯亂的意思,在能取方面就是錯亂、顛倒、不真實。在所取色方面,就是無所有,根本沒有,根本無所有。可是我們本來都是在所取能取時候,把分別當成兩方面,就是一個客體,一個主體方面。
這些虛妄分別或者了別識,都是無所有的或者是非真實的,顯現所依,這個無所有、非真實,都指的遍計所執性。顯現所依,非真實的義,這義,義的意思,可以一方面從語言方面看,這能诠的,是語言,是名言;所诠的,是義。從語言名言這方面來說,有能诠所诠,這所诠就指的義。從識方面來說,能緣,這是識,所緣的是義,所對的境。普通的義也是所對的境。另外這個義,義理,就是理論的東西。這地方就是,語言所對的跟識所對的都叫義,就是所指的、所對的東西。我覺得莊子所說的“嗒然似喪其偶”,那偶,也有點所對、相對、對待的意思。義,我們每時每刻總有個對向,一起心,一動念,一起言說,總有個所對的東西,這個所對的東西就是義,所指的、所對的。
所以這個義很重要,在每天每時每刻,都有所對的東西,但這個所對的東西裏頭,有的是無所有,有的是非真實,可我們平常並不覺得,這無所有、非真實的意義,就是我們每時每刻所對的境。這地方指的就是遍計所執性的意義,在能取方面是非真實、是虛妄、是顛倒,所取方面,一點沒有。可是我們每時每刻不是這樣子,我們能認識方面,跟所認識方面,都認爲是真真實實的,而這個真真實實所對的東西,根本沒有。
這根本沒有的東西,它還是執著這東西實有的時候,它還有個依、有所依,有一個根據,這虛妄分別,這些了別識呢,就是我們執著實有的人我、法我所依據的。簡單說起來,本來是無我無常,所有的相分,本來是識的相分,跟識的能見分,根本不能夠分開的,見分也是無我無常的,相分也是無我無常的,可是因爲你執著,這遍計所執的執著,就依靠這種無我無常的見分、相分,它顯現,好象有一個真實所對的東西,其實呢,這些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相似相續的。所以這個焦點很模糊的,不容易認清。
這地方,這一品剛起始就提出這個一系列的了別識。這識也包含著一種……,我們可以拿幾何學,過去在雙周會上也提過,拿點、線、面。點,無長無寬叫點,無厚。但是這個點,要無長無寬無厚的話,是不是能夠構成線?可見這點還是得有寬有厚,爲什麼說無寬無厚呢?要不然就點還不能算點,還不能在作起始的東西,還得往上來分析,這就沒頭兒了,所以要把這個點固定在無長無寬無厚上。這是在幾何學上、形相方面是這樣。在物理方面,要分析,象電子、原子、誇克什麼的。最後,分析的時候很困難,分析的時候放出很多能力,能量,(錄音斷)
……都是生滅不停的,前頭跟後頭,假若前頭跟後頭有一條線貫穿下來,這就是……(錄音時斷時續)就是所謂有獨立存在、有常一不變,假如它前頭跟後頭一個,那就是無常,沒有……,所以就差這麼一點。我們常常拿這個生滅不停的當成無生滅的、常的東西,只是差著一個,一個根本沒有、非真實的東西,當成真實有的東西,不滅的,本來是時時刻刻都是滅不待因,就是認爲它不滅。
所以咱們提出點來,提出線來,這很重要,到底是不是有這麼一條線,從開始到末了,是完整的一條線貫穿著,還是沒有這條線?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所以我們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遇到這個問題,到底是不是有一條線,還是沒有這條線?認爲有這條線,它都是有點兒根據,相似相續的東西,前後非一非異,所以這個認爲有這麼一條線,它一定根據這個非一非異,生滅不停的東西,無常的。
我們當前所對的,一個能認識方面,一個所認識方面,本身就是這樣,能認識方面有沒有一條線?所認識方面是不是有一條線貫穿著?我們當前就是這個問題,到底是有這麼兩條線明擺著?還是沒有?我們習慣的認識,就認爲有兩條線交叉在一起,是不是,這所謂兩條線就是一個能取,一個所取,一個主觀一個客觀,時時刻刻在我們這兒起作用,到底是不是有這完整的兩條線?
這兩條線,一個是無所有,所對的東西無所有,一條線就是能對治,能取,主觀的。我們時時刻刻所對的,所指的,並不真實,並不是有,可是我們認爲它是真真實實,這……是不是連接性很強呢?這連接性是在什麼地方?能不能斷?的確這是根本沒有的東西,一般人死了以後那條線就斷了,主觀的東西,能取,要地球破滅了或者是地震,所取也有所變化,斷了,這裏頭是不是有兩條線?還是根本沒有?這線是怎麼連接起來?(只此一盤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