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9講

  第29講:第二品(第17頁第12行-16行)

  (1994年10月16日)  

  ……翻作能相比較好,種子能相。器世間,就是我們這宇宙的所以能生起,能表現出來,顯現出來,就是因爲種子。既然沒有貫穿一切的一個物質不滅的東西,就是需要有另外的力量支持,就是它的相似相續,這就可以看到,要是沒有種子的話,我們現在山河大地,沒法兒繼續,所謂這個(錄音時斷時續)

  你要不相信,有一個貫穿一切、物質不滅的東西,那一定得需要建立阿賴耶識,所以這共相種子就是潛在的力量,可以說當前時時刻刻離不開的。我們一般相信好象物質不滅,它本身就前刹那跟後刹那貫通的,所以假設你要不承認這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問題就來了,我們這宇宙怎麼支持下去?

  所以我們普通相信這個物質不滅,好辦,什麼都推到物質它本身。我們要真正把宇宙跟人生的怎麼來源、怎麼發展下來搞清楚,那你問題就多了,那也就是,只有這唯識學,能夠解決一切人生宇宙的現象,其它的任何學說都解釋不了,可以說解決不了,它不知怎麼來源,不但不知道怎麼來源,還認爲,迷信一種不平等的力量、超人的力量,所以在這地方提出來就得有共能相跟不共能相,必須要有這兩種,要沒有這兩種,我們這個宇宙就沒有法兒繼續下去了。人生也沒法子相續下去、發展下去。

  所以說,無論是宇宙觀還是人生觀,只有用阿賴耶識的學說來解釋,其它的學說沒法兒解釋,解釋不了。它拿一個現行的、一個潛在的種子,互相發生關系,這樣就解決問題,一個是顯的,一個是隱的,顯生隱,隱生顯,這就一切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

  你說這學說能解決宇宙到底是怎麼個來源嗎?而且,我們認爲宇宙已經包含了一個獨立存在跟常一不變的東西,這都根本不如實的。如果把這個二我加在事物上頭,那就問題就來了,就根本就沒有因果,就是常的東西不能生變,你承認有常,就沒法兒改變,擠到這地方了,你必須要用阿賴耶識學說來解決因果問題。那也就是說,宇宙怎麼能夠相續下去?就象我們現在在這兒討論,總得繼續下去,這是用什麼力量維持?

  所以這阿賴耶識學說是很特別的,比如講共相,就是無受生種子,共相、共能相,它是無受生種子,共能相也可以叫作無受生種子,無受就是指的沒有受心所。這個現行的時候,看山河大地的時候,本身並不是跟我們身體上的有受生的種子生起的一樣。我們這內六觸生起的時候,它都伴隨著有受,有苦受樂受,無性還解釋,有損有益,就是有安有危。這就是我們的身體跟外物有所不同。

  身體、生理現行的時候,它就伴隨著苦受樂受,有損有益,有安有危。所以,這是內外兩種不同的種子,但是不管它是內是外,它離開了阿賴耶識種子根本不能現行,不能繼續。

  所以我們破除了我見以後,那就問題就好辦了。一方面可以把宇宙的所以然弄清楚,另外,還可以改造世界。相反,現在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哪一種科學,哪一種哲學,來整治、治理世間的話,都有問題,越治越亂,一定是惡性循環,沒有盡頭。主要問題是什麼?主要是承認有二種我。所以無論講到什麼地方,大家都不要忘記,有這二無我跟沒二無我,是關鍵又關鍵。

  底下講對治,對治,我們以前也常常講這個佛教裏頭最主要的是能對治跟所對治,世間的學問裏頭,也有能對治跟所對治,但是,跟佛教裏頭的能對治跟所對治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的是時時刻刻別忘掉,我們這個能對治是對治二種我見,世間就不是這樣,所以它對治不徹底也在這兒。對治,一般都指的我們的慧,尤其指的無分別智、無分別慧。這個對治的力量很大,前邊我們也提到過,來源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教法,也就是由佛的無分別智等流出來的。所以這個你要真正認識清楚了以後,這個對治力量很大。

  我們修行就是一種觀行的問題,就是對事物怎麼看、怎麼認識?你真正用正確認識來行事,來行之于身業語業,最主要的還是意業,對治要生的時候,爲不共能相所對治,這是指的不是對治一下子,所對治就滅了,還得有一個修的問題,都有聞、思、修的問題。聞,當然跟旁人有關系,就是跟佛,他證真如以後來說法,這個環節很要緊,就是增上。但是,思、修,完全仗自己了,聞也不是不仗自己,正確的聞還是仗自己。所以要真正改造內部、改造外部,就是只有一方面,就是聞、思、修。

  修,當然是一次一次的,不但在思想上,還在語言上、行動上都多次的循回,那時候所對治的東西就滅了。這滅,前頭也說過,有一個斷,一個不斷,不斷是暫時的不生起,真正斷了,就是一種轉依。

  轉依這“依”,很要緊,實際上依靠什麼呢?依靠就是從咱們唯識裏頭的八識跟五十一個心所。一般我們依靠的是信、勤、念、定、慧,看起來好象這心所就是心理現象,有什麼了不起的,可是這裏的作用很大,實際上問題就仗著這些心所。你依靠它,常依靠一種心所,那就要發生力量,這力量很大。

  所以這信勤念定慧叫五根,有時候叫五力,根就是作爲根本發揮主要作用,我們常常呼之即來,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本身想來就來,這不算回事。你說它也有沒有,忽而有忽而沒有,不看主人,可這是主力軍,要真正發揮作用,這還是主要的力量。

  所以我們在,一個是五種心所,一個是六度、十度。我們在行爲上就是要布施、戒律、忍辱、精進,這精進是離不了的,作什麼事情都是離不了的,所以把這一個六度一個五種心所,再加上二無我見,主要是,問題就是,看起來很容易,作起來……

  ……什麼地方呢?所以對治生起的不共能相,不共能相不共種子、不共熏習,你用你的心勤念慧,用你的無分別智,無我……,那問題就基本解決了,不共能相所對治的種子就滅了,那就可以轉依,那就斷了,起斷的作用。

  自己自身起了斷的作用,就是不共相,就是自己所起了變化。“共相爲他分別所執”,這共能相,共業的種子,不是由一個人能解決的。我們互相間,固然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但是互相間還有一個增上問題。共相就指的是宇宙方面,外物方面,看起來我們對他人的共相種子,共相也起了互相維護的作用,也有互相的有點兒障礙,我們這個內部的問題解決了,但是,還“爲他分別所執”,我們身體固然是自己不共能相的種子,現示出來,但是呢,他人也看到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是一種不共能相,但對他人來說,是共能相。所以同床還是異夢,各有各的不共能相,可互相之間是共能相,所以我們內部起了變化,可旁人看還是另外的。

  自己起了一些變化,但是旁人還不能起變化,你的存在還得受其它分別的支持,其它的種子也支持你,就是我們器世間跟……,不是完全由自己的種子現行,還受其它的種子的影響,這個影響是互爲增上的。

  你象一般說我們身體要是患病的話,就是四大不調,地水火風不調和,外面的風雨雷電,以致于發水、幹旱這些東西,這些就是我們共業所造的,但是我們要對治力量很強的話,我們內部就有改變,種子有改變,能相方面有改變。雖然我們有改變,其它人沒有改變,于是乎還是受其它人的影響,也受這支持,但是我們看的東西,跟這個一般人、其它人就不一樣了。

  無性釋裏頭就講了,修行者有些改變、有些轉依、有些東西斷了,他所見的東西就清淨多了。所以一提到清淨、雜染、染汙,這種東西,能對治跟所對治,這些問題都聯系著,都跟我見、無我見聯系著,都跟貪、嗔、癡都聯系著。

  以前也談過,真正清淨的是無我,因爲本來沒有的東西你楞認爲是有,那就是染汙、就是染著、就是執著。本來清淨、本來沒有,你楞要加上去,那是不是染?是不是著?一染一著的話,剛才前邊講了,就是因果關系,就是生跟引的問題,生起的問題,牽引。所以,一個煩惱,一個業,生引的問題,恐怕跟煩惱、我見有密切關系。

  剛才咱們說繼續,事物要繼續下去,前面不是說,無性不是講,煩惱習氣隨眠的力量,上次講了希望大家特別注意,所以煩惱、業,要很好地認識,它這裏頭又有生起的關系,也有牽引的關系。

  所以我們看什麼東西都清淨起來了,沒有染汙,沒有漏,沒有粘著,這些個東西。于是,無性釋裏講,所謂清淨跟淨虛空一樣的清淨,“非水所爛”,不是水能爛的,“非地所依”,它這漢文裏頭作“依”,在藏文裏是“持”字,引錯了,應改成“持”。“非水所爛,非地所持,非火所燒,非風所吹”,它這四大的作用,我們這個有所改變,種子、能相方面有所改變,即便還有大家攝持的力量,但是我們看的東西有質的不同,就是四大比較調和,不會被風吹雨打。

  底下說,這時候,旁人看的四大的影響力量很大,但在清醒者看,已經是不大受它限製了。  

  “如瑜伽師于一物中種種勝解”,這勝解作用很大,勝解也是心所,真正你對二無我,勝解起了決定作用、起了一個真正的認識作用。這力量很大,可以改變你的錯誤認識,錯誤認識改變了,所見也就慢慢不同。

  “瑜伽師”,翻作觀行師,所以瑜伽師,就是觀行師。就是修行,如理思維,聞思修,正聞熏習。這樣子的瑜伽師,不是磕頭、拜佛燒香的瑜伽師。當然瑜伽師可以燒香拜佛,但是燒香拜佛的人不見得就是瑜伽師,它跟瑜伽師完全不同。觀行者、觀行師。所以觀行要觀。要按說,我們怎麼修行?要如理思維,來作六度的諸行,一方面觀,一方面行的話,我看這問題也比較容易,所以“于一物中”,我們的看法就跟旁人的不同。  

  “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此中二頌: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

  這兩句頌子很有意思,“難斷難遍知”,的確,剛才咱們這共能相、共種子這方面是難斷,比較難斷,難遍知。所以現在科學也用種種辦法想法知道這情況,知道這共相,這兩個難字,就表現了共能相。

  “應知名共結”,共能相變成共結,結,就是一種“捆起來”,成了一個疙瘩,這疙瘩很不容易解開,所以這是兩個難,一個難斷,一個難改,改變。兩個難表示共能相,所以不但叫共能相,還叫共結。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也表示了難。不過,無知的東西怎麼來源都是問題,所以真正解決問題還得求助于阿賴耶識、求助于熏習。  

  “瑜伽者心異”,就是勝解不同,因爲他修行不同,  

  “由外相大故”,外相就是宇宙,外能相,所以前頭說是“難斷難知”也是,它很廣,這就是你沒法兒拿邊際來限量,就是無邊。你說事物有邊沒邊呢?外相大故,內部好象是在數量上來說,比較小的多,這外相是非常廣大的,按現在,到底宇宙有邊兒沒邊兒,你說有邊嗎?,邊兒首先有邊兒外,你有邊兒一定有邊兒外,邊外還有邊。山外青山樓外樓,有內就有外。  

  “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問題還在個人的種子,固然不同的補特伽羅有互相維護作用,但是淨者呢,他還是他自己于中見淨。真正雖然是說我們共業所造,但是呢,有時候業種子也有變化,于是得的結果還是……。雖然大家支持的東西還沒有滅,但是淨者,修行者關系不大,他對四大的看法已經有所不同。

  “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這佛土都是佛創建的,所以世親在《二十唯識論》講的,五趣裏頭所見的,好象在一個範圍、一個領域裏頭,但是,有的所見的是清淨的,有的就是混濁的、很髒,(結束。只有一盤帶)

  

《攝大乘論 第29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3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