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1講

  第21講:第二品(第14頁第15行-15頁10行)

  (1994年6月26日)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沒有熏習,能從什麼種子生起呢?講無始也是,又是現行,又有熏習種子,現行跟種子也是無始,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都是無始的。但是出世間心呢?是過去沒有過的,底下的本有種子熏心也就出來了,原來熏習沒有,無始以來沒碰到過,但是中間有過沒有過?所以要按原來都是無明緣起,我們就沒有過突破無明的這個記錄,也就沒有熏習,既無熏習,從何入手,哪兒有種子?無始以來既沒有現行也沒有這樣的種子,那麼從什麼出生來的,出生這種出世間的現象?

  “是故應答:”所以只能提出這樣的答案: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從最清淨的法界等流出來的正聞熏習,從這種種子所生。“最清淨法界”,法界跟法性,都是指的真如,真如才是一切法的本體,真正的本體,不是冒牌的。對于這所有冒牌的問題,所以叫真正,所以叫圓成實。  

  底下又解釋“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尤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雖然在一塊兒,這種呢,證真如,佛陀證真如以後,他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用語言說給其他的衆生,他用巧妙的語言,假安立語言,傳達清淨法界平等流出的、這樣的理論,這一點了不起,法乳。

  一般的語言是很容易陷入在獨立存在跟常一不變的見解之中,這是茶杯,這個東西,一說這個“這”,有這個茶杯就指定了一個特別存在的東西,很容易這樣的。我們說“這是地球”,“這是北京”,“這是法華寺”,這個“這”,到底是指什麼?實際上指的應該是,我們這個六識裏頭的一種相分,是刹那刹那變化,生滅、流轉的相,因爲你這一“這”的話,于是好象這東西就有了一定的存在的事分,其實它一點存在的事分沒有的,尤其你加個名字,更好象是有所指的。

  所以這個用語言、善巧地能表示離言說的這種道理,只有佛教裏頭有,它就是利用普通的假立符號、假安立符號,來表示最清淨的法界,似乎這兩個是普通的語言功能達不到的,容易引向,有兩種引向,一種是引向普通認爲獨立存在的,說“這是什麼”,就很容易給它規定、定性了,好象一個聲音就能把事物的性質定了。所以印度就有一種說聲音就好象能代表事物的本性,有這意思。聲常聲斷,種種說法以後大家可以參考印度哲學史。

  本來這東西是刹那刹那生滅,在意識上也只有見分跟相分,相分見分還是自證分上的兩分,並沒有一個能取所取。說“這是什麼”的時候,很容易就認爲有個所取能取。所以語言也有兩種導向,一種導向是引入執著的境界,一種導向是你離開執著境界。所以佛教裏頭利用語言,把語言的性質看的非常清楚而利用語言,表示離言的狀態。還有一種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示,陀羅尼等等的特別符號,特別的聲音來表示更多的意思、更複雜的意思。

  所以從最清淨的法界等流出來的,這種假立的言說,我們能聽到、能如理思維,就直接跟最清淨法界靠近了。所以這一點,所謂佛教,佛發出的聲音,就有這種意義,就是導向你能夠將來證真如,跟最清淨法界接近,因爲我們現在靠近真理。所以他這語言的功用,有時說是秘密的,另外的表示的意思,所以導向跟一般語言的表示不同,所以産生我們正聞熏習,我們學《攝大乘論》,所學都是正聞。

  以前我們也說過,他用的文字、導向,不象普通的,都是用假安立的話,安立有個暫時的意味,過度的意味,有度到彼岸的意味,說我們在生死中接受非生死的東西,這是唯一的一個機緣。所以正聞熏習是寶貴的東西,是我們這個從無始以來,能有轉折的機會,能解脫煩擾惱亂生死輪回的這樣的一個過渡,那是多麼不容易,多麼稀有,多麼珍貴,所以叫法寶。唐詩裏有“此曲僅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是因緣。

  那麼我們這個聲音是個什麼聲音?它能對治所有的生死輪回,所有的惡性循環。“人間哪得幾回聞”?大家要斟酌,別小看我們自己現在好象很平常很輕微的,在法華寺這麼一個小地方,講這東西,有什麼了不起?我看,太了不起了!所以我們在第八識田裏頭,我們種下了這個,你看我們在無始以來,曆史當中,起了什麼作用?我們能夠小看嗎?我們在全中國全世界,有多少這樣的聲音?我覺得慈氏學價值是沒法子估量的!

  所以“浮沈且莫定,不必問君平”,這個浮沈,你們大家、我,都在浮沈中,沒有定,沒有平穩,“不必問君平”,不必問你的平安。人的漂泊之苦、輪回之苦、循環往複之苦,那是我們每個人都長久在這裏面的,有很多的慘痛的經驗。所以要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我覺得只有這一條路。所以別錯過這個機會,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可是容易交臂失之,我希望咱們由此把這慈氏學的原典都給攻破,都能正聞熏習,都能如理思維。我覺得這是最美妙最快樂的。

  底下說,這種種子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攝藏在什麼地方?就是正聞熏習、如理思維的熏習,多麼珍貴!把你能夠放在一個最平穩的地方,“此聞熏習”,這聞叫正聞,不是邪聞,你這聲音在你耳朵、在你的心裏頭、在你的第八識裏頭,我看是時刻在那兒發生這種作用,會使你離開苦難,到達涅磐境界、無住涅磐境界。現在我們剛起航,這因非常重要,有這因一定有果,到達果位的時候,一定把這因聯在一起,離不開的。這種正聞熏習,然後再如理思維的熏習。

  爲是阿賴耶識自性?還是非阿賴耶識自性?這阿賴耶識自性,就是一種異熟識,流轉這種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要轉識成智,現在這個《起信論》什麼的,就拿阿賴耶識當真如一樣,阿賴耶識能受熏,真如也就能受熏,阿賴耶識能攝藏種子,真如也能攝藏種子,它把阿賴耶識不當成果報識,不當成異熟識,它認爲究竟就是由此生起萬事萬物,真如也是生起萬事萬物,所以雜染與清淨都是混在一起的,不是兩個來源,是一個來源。

  到底正聞熏習,是阿賴耶識自性?還是不是阿賴耶識自性?正聞熏習是絕對的無漏善,現在我們是有漏善,這地方也就是人類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跟這有關系。來源是一個還是兩個?這問題就是正聞熏習到底是阿賴耶識自性,還是不是?既然是它的對治種子,那應該是不是阿賴耶識,“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說它不是阿賴耶識自性這種種子所依,放在什麼地方?這錄音,你錄在什麼地方?你把這信息保存在什麼地方?這個種子所依是不是阿賴耶識?這種子所依有沒有可見?在哪兒能找到?能看到?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以至怎麼看到?以至將來能證到諸佛菩提,乃至能證到諸佛菩提的這種正聞熏習?乃至能夠你將來證到佛陀菩提這正聞熏習收藏在什麼地方?“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雖然是跟阿賴耶識性質是完全相反,但是還是它寄存在阿賴耶識中,“與彼和合俱轉尤如水乳”,尤如水跟乳一樣,(錄音結束)

  也寄存在這兒,爲要挖阿賴耶識的牆根兒,還附在阿賴耶識裏頭,這種情況。“然非阿賴耶識”,它性質不是阿賴耶識,跟阿賴耶識正相反,所以這裏頭,性惡性善,這性惡的問題裏頭還包括性善,附在這裏頭,而且對它還是一個相反的東西,還要對治。

  “是彼對治種子性故。”要轉識成智,轉第八識成智,這種原因就在阿賴耶識,附在阿賴耶識裏頭,這點也是一特點。所以我們將來要討論這些問題,善惡的來源問題,這地方都是關鍵性的問題,我們將來可以搜集很多的材料。

  (聽衆插話:兩種不同的、相反的如同水火不能相容,這種說法難以理解。)大夥可以討論研究分析,正相反是它在現行時候,在種子的時候種子的氛圍,它並沒有善惡,有漏無漏的分別,沒有這個問題,所以阿賴耶識是無記取,它能夠吸收這種,不是原來是善原來是惡,但是熏成種子的時候,它就不是善惡了,它也不是出世間法,也不是世間法了,這很微妙了。(這就好理解了)。

  一個明面的、一個隱性的,一個顯象、一個隱性的東西。所以我以前提出這種現行跟種子是正相反的東西,越是相反,非一非異反倒要合,一定要合在一起,而種子跟種子一定要相互排斥,不能同時生起。爲什麼強調這個,就是大家要很細致地審查這個問題,這很有意味的。

  我們不但學佛學,還要研究,分析,還有就是將來可以有創造。我是這麼看法,所以這地方都是很關重要的。不是聽完就完了,還要思考,要如理思維,不能象聲聞那樣,佛說的話就都接受。我們還有一種,不能隨它而轉,旁的東西不能影響我們,邪魔外道、亂七八糟,不能影響我們!我們不能隨順,我們是大逆不道者。今天我有點兒動感情。

  大家要理解這個阿賴耶識裏頭,完全好象用現在的話,就好象一個陰間,用中國話說,是陰陽,可以作相當的比較。萬物事理都有相通的地方,不過佛教就更徹底。所以我們要立一個大的志向,要把所有的理論都審查一遍,哪個對哪個不對?我們不能融混,不能馬馬虎虎!要心明眼亮,是怎麼就是怎麼,不是怎麼就不是怎麼,不能聽旁人的擺布,要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氣魄!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這個話很重要,我們都覺得好象既然是名言種子熏習,是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好象都相等,不能有發展、有擴大,以前我也提到過,有擴大的作用,有發展的作用。這點,在我們的熏習裏頭,時刻熏習不是只是反複而已,還有增加、還有創造,這也是,以前我也不這麼想的,所以由下品熏習就成爲中品熏習,中品又成爲上品。這地方大家注意,這我們的熏習就更有意義,有創造性了,不是反複的老是那一套,還有擴大,你在這個重複裏頭就有擴大,有創造,這也是是一種應該了解的問題。他講這個道理。  

  “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所以我們不但現在一點兒微乎其微的去熏習,我們要反複反複作下去、如理思維、如理修行,那會怎麼樣呢?那就會擴大、發展、有創造性了,“多分修作得相應故”,那我們從現在開始到證初地,那是決定的。只要你這因抓的好、抓的穩,初地也是果,原因是一定達到的。不但初地,就是成佛,也在現在,離不開現在。當你成佛的時候,也就想到你當初發心的時候,當時正聞熏習的時候,你要沒有那個就沒有佛。所以我們造因的問題太大了,研究因果規律,要抓因、抓真因,這問題太重要了。  

  “又此正聞熏習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雖然我們是有漏種子,但是他提出就是法身種子,將來我們法身所有的功德,都從現在開始,也就是法身種子。  

  “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惡業朽懷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這是我們現在所以正聞熏習的原因,也是法身所攝。你這佛倒是一果,他在果上一定是想到原因,對我們原因是他關照的,因爲他原來成佛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所以這段希望大家回去多思維、多想想、多念念。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把這《攝大乘論》的真正意思能夠理解,那就是正聞熏習。不要小看這問題,也不能小看。說我們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裏頭,我們能有獨立,特力獨行,獨樹一幟,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妄想。

  時間也快到了,我們在這兒講課,大家共同研究《攝大乘論》,在這個地方是要結束了,下一次我們恐怕不能在這地方了,以前我們有同志去過那地方,就是民大幼兒園,下一次7月10日,希望大家共同探討《攝大乘論》,如果今天沒到的希望大家通知,不要失掉這個機會,我覺得這個機會是了不起的,我相信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擴大。今天就到此爲止。

  

《攝大乘論 第21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22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