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9講

  第19講:第二品(第11頁第5行-第12頁第5行)

  (1994年5月29日)  

  (錄音不全,此前應正講:“雲何煩惱雜染不成?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彼種子體,于六識身不應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余,即此眼識若已謝滅、余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得,從此先滅、余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如從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然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識中,以彼諸識所依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  

  “眼識與彼貪等俱生不應道理”,這就是有文字上的問題,轉識呢,他已經滅去了,不恒時隨轉,所以它起不到受熏、熏習所依的作用。它的熏習的種子跟熏習所依都不存在了,已經過去了。如同過去的現無體業,  

  “異熟果生不應道理”,現在業已經不存在了,你還談異熟果,不應道理。這都很容易理解。  

  “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這個眼識俱生所有的熏習,亦不成就。  

  “然此熏習不住貪著”,爲什麼不成就呢?這個熏習不會住在貪中。  

  “由彼貪欲是能依故”,是能依,不是所依。貪,在前頭我們也談過,它這個貪是心所有法,不是心王。前頭有一條,它必須自在,是心王它才能受熏,心所不能受熏,有這麼一個條件。貪是心所有法,它是不自在的,它必須是跟隨著人來存在,而不自己能存在,所以這種熏習不住在貪。“尤彼貪欲是能依故”,這貪欲是能依,不堅住,這都是指的不能受熏的原因。  

  “亦不得住所余識中”,不但眼識不能作所熏,貪也不能作所熏,其余的識也不能作所熏,就是熏習不能住在其它識中。  

  “以彼諸識所依別故”,前頭有叁差別相違,剛才我們指出的,前六識是所依不同、所緣也不同,它的(錄音結束)  

  上次布置了作業,就是五個頌子的要點。另外對佛教的因果規律的特點大家也可以寫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參考《攝大乘論》兩個釋,一個世親釋,一個無性釋。另外還可以參考《成唯識論》第二卷能熏所熏的問題。希望大家多找些資料,多分析。佛教的所謂熏習規律、特點是什麼?要點是什麼?並且把佛教的因果規律的特點是什麼?要抓住,要講清楚。多參考一點資料,也還可以跟其它的講因果規律的作比較。

  底下都是根據這五個頌子內容來展開前六識不能作所知依、不能代替阿賴耶識的問題。所以這頌子裏頭也有說“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于成失”這四句頌子,也是要簡別這個前六識所根據的道理。

  還有一個問題希望大家也要注意,是什麼問題呢?前頭我們也講了,講相應的問題,就是能生跟所生相應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非一非異的問題。能生跟所生,種子跟現行,非一非異,阿賴耶識跟前六識的互相關系是非一非異。這個我覺得大家應該特別注意,因爲因跟果的關系,在佛教裏頭來講是非一非異。這非一非異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普通講這個相似相續,講阿賴耶識是恒相續,說堅住,這類的問題,就是前後是相似相續,相似就是非一,相續就有點非異的意思。所以我們把所有的事物,都跟這個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錯誤觀點分開的時候,那我們再看所有的事物、有爲法都是非一非異的。它不是絕對一的,也不是絕對不同的。說恒相續這問題,我們要細分析起來,也不是很簡單的。大家應該注意,一般說發展,從單細胞到複雜的動物,在這樣一個過程裏頭,經過很長期的發展。這發展裏頭,是不是有一個貫穿一切、一個統一體呢?有沒有這個統一體?那就很成問題。因爲統一體就是一個獨立存在,就是常一不變,這個東西根本沒有一點兒影象,是人類賦予它的。

  可是要真正講起相似相續的問題,這恒相續裏頭是不是也有常一不變的、貫穿一切的東西呢?這是很成問題的。阿賴耶識這恒相續,怎麼相續起來的?那麼要繞一個彎,要按一般的講法呢,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在那兒支持,做托盤兒,那好,這似乎好解釋。

  阿賴耶識前後相似相續,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裏頭也有個貫穿一切的東西?大家要好好想一想。我們前頭說正聞熏習,我們對佛教的經典的認識,要如理的認識,要如理的認識,就要拔除這種我見常見,你不拔除我見常見,就沒法兒認識真實。

  可是這個相續到底怎麼相續的?似乎啊,我看要普通的看法,你假定有一個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好象是這麼解釋,我們就這麼相信了。解釋也可以武斷,那好辦,大夥也容易承認。

  相續裏頭,要細分析起來,當然普通從發展裏頭說,有一種否定,前後把否定過去的小變成大,否定天氣熱來變成冷,總好象有一個否定的過程,否定的否定的過程,它有變化呢,就要有一個否定的過程。前後有不一致的地方。有不一致的地方,它就要否定前面,要不否定前頭,後頭的變化好象就出不來。

  那麼我們怎麼看這個相似相續?所以這牽涉到我們怎麼如理地認識這個問題,也牽涉到如理地分析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說如理思維,任何現象我們都要如理思維。那就是相續是怎麼回事情呢?

  那首先,我們知道所有的有爲法都是滅不待因,它沒一個時候不滅,無間,剛生起就滅,不容有一點兒拖延,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這滅不待因還有幾個生的問題,生要待因,因爲阿賴耶識前刹那滅,後刹那生起,問題就是後刹那生起時,怎麼生起?那要按現在普通的解釋,很好解釋,它有個托盤、有個上帝,有個最後的東西,它托著它,容易,這生起容易,有支持,佛教不承認這個支持的東西。

  那是怎麼生起的?那就是牽涉到熏習問題了,阿賴耶識本身是受熏的,熏成種子它再繼續生起,我們知道它是滅不待因的,但是它後頭的不斷地生起來,怎麼來的,那主要是要熏習,離不開熏習,所以這熏習的問題在佛教裏非常重要。

  但是怎麼才能構成熏習?有很大的問題,要沒有這熏習就沒有相續的種子,沒有能生起的東西,也沒有能引發的問題。而且這能生起能引發,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這個,不生滅的東西沒法子有這個作用,這在前頭我們已經談到過了。希望大家在寫要點的時候,要把這個問題好好地思索一下、分析一下。

  我們說正聞熏習,然後再如理思維,聞慧、思慧、然後是修慧,這是我們解脫的唯一的途徑,是改變我們的錯誤的唯一的途徑。也就是我們讀原典能得到正聞熏習,得到如理思維的一個唯一途徑。這唯一的途徑,就是你必須了解什麼是顛倒?什麼是錯誤?你不排除這顛倒錯誤,那就沒法兒認識真實。所以相續的問題,正是針對那種常一不變、正是針對這個的。但是我們都是用這常一不變的這種認識來解決問題的,而很少如理地來認識、解決所有的問題。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的認識要改變,不但讀《攝大乘論》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改變認識的問題,那就是正聞熏習的問題,我們在用這種道理分析一切事物的時候,那就有改變的問題。

  所以佛教的這種學術的性質,是非常非常特別。我們不了解什麼是正?什麼是邪?就沒法子進入這種正確的認識的門徑。所以我們說常一不變,我們說相似相續,這相似相續跟常一不變正是對臺戲。但是對臺戲怎麼唱法兒,那就必須談談熏習問題。

  底下,我們就根據上面的這些了解,分析一下前六識,前面所安立的阿賴耶識的異門,叁種相。這安立呢,也有它特殊的意義,安立是假安立,就是阿賴耶識,你也不能拿它當普通的事物來看,認爲它有一個獨立存在的體,有常一不變的體,不是這樣的。它的安立,假安立,假安立有許多名字許多相,可是,這一切都是在阿賴耶識上,而不是在前六識轉識上。  

  底下,就是業雜染,“雲何爲業雜染不成?行爲緣識不相應故”,行就是業,業爲緣的識,就是業感生的異熟識,不相應。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所以根據上面的煩惱雜染,離開阿賴耶識不能成立,現在呢業雜染也是這樣。業雜染它也有個熏習問題,熏習成種子然後才能感生成異熟果識。所以要離開阿賴耶識“行爲緣識不相應”,業力能感生異熟果識是不可能的,因爲沒有種子。“此若無者”行爲緣識要是沒有的話,“取爲緣有亦不相應”,以取爲緣來有法,這有,都是能有的意思,有就是能有生起的意思。取爲緣有,原來的種子,由愛跟取來滋潤它,才能成爲有,成爲能夠生起的種子,那時叫有,就是能有,能有生起的意思。

  這有大家都記住,十二因緣裏的有,實際上它是已經就要生起後面的有了,這時候叫有。真正能有生起了,它那種子已經爲愛取所潤澤以後,就跟種子受水的滋潤以後一樣,就要發芽了,那時候叫有,就要發芽的時候,就要生起的時候叫有。

  大家把這“有”字,好好考慮一下。爲什麼叫有啊?是有沒有的有?空有的有?有什麼不同啊?這有,就是種子在受了愛取潤澤以後它就生起了,到那時候叫有。就是能有生起的意思,這個有,有時候翻作“能有”。它那生起的時候叫所有,這叫能有。能有後有的意思。這就是很簡略,他講到的業,業雜染不成。底下,生雜染也不成。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這結生相續,特別指的我們中有身到生有的時候這一步,叫結生相續。有地方翻的結生相續,結相續,(中間休息)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2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