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講:第二品(第12頁第5行-14頁3行)
(1993年6月12日)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生雜染爲什麼不能成立?“結相續時,不相應故”,這就是我們由中有到生有這個環節,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就沒法子解釋。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非等引地,這個等引、等智,大家以後常碰到這種詞,好象不容易理解,什麼叫等引?什麼叫等智?還有等持?叁種等,或者還有什麼等,等持就是叁摩地。等引、等智,等就是平等的意思,因爲我們這生活裏頭都是煩擾惱亂多,不會平等的那種運行。說是我們這個欲界跟色界,跟無色界不同,因爲我們這個總是起伏、漂泊、雜亂,只是充滿這些,不會平等運行。
普通說,我們祝詞,說祝你平安。都是欲界裏頭平等平安運行比較困難,在色界、無色界是經常的事情,所以等引,就是平等的牽引。等智,平等的到底的,等引跟等智還不同,等引一般都是這樣子,我們在色界跟無色界裏頭,互相的可以等引下去,色界也是等引,無色界也是等引,初靜慮等引,到第二靜慮也是等引,就是互相的都有一個平等引動的意思。
等智,普通單說這一個好象我們在欲界裏單獨坐禅,有個等智,不象色界,初禅跟二禅互相的都有等引的關系,但初步有這樣的意思,大家記住以後……。等持就容易解釋,就等智跟等引有一點區別。“非等引地”,就是我們欲界,由欲界沒生起的時候,
“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依,就是第七識,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現在由中有到生,起染汙意識。
“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在中有中滅去,
“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因爲這個染汙意識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中、轉動中,所以這中有中滅了,“于母胎中識羯羅藍”,羯羅藍就是和合的最初狀態,這個染汙的意識跟羯羅藍和合的一個體更相和合。這個按說意識跟羯羅藍和合也是阿賴耶識變現的,現在先不談變現問題,就是談這個結生相續的染汙意識,跟羯羅藍更相和合,其實,應該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若即意識與彼和合”,要就說意識跟羯羅藍,羯羅藍是十個月裏頭最初的那個階段。
“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然後又在跟羯羅藍和合以後,依止這個結生相續這個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又有一個意識生起來了。
“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原來有一個意識,現在又生起一個意識,現在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跟羯羅藍和合的那個識,要是意識的話,意識性的東西,不應道理。
“依染汙故”,因爲它依的是染汙。
“時無斷故”,時間沒有斷,而意識是有斷的。實際上來說,應該是它不斷,不能有二意識。它還是一個識,就是阿賴耶識。
“意識所緣,不可得故。”意識所緣跟阿賴耶識所緣不一樣,意識所緣的東西很分明的,阿賴耶識所緣的不是這樣的。所以你要說是這裏頭有兩個意識,並且這意識所緣都不分明,“意識所緣,不可得故”,它根本沒有意識所緣的境界,都是阿賴耶識所緣的境界。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說是假設,這個和合識,這個羯羅藍和合的識,要是就是意識的話,那麼,這個和合的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啊,還是爲依止此識,所生的余意識的一切種子識?就是兩種意識生起,原來的那個意識是阿賴耶識呢?還是後來生起的意識是阿賴耶識呢?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你要說那跟羯羅藍和合的是一切種子識,那就應該是阿賴耶識。
“汝以異名立爲意識”,你不過是給阿賴耶識起了另外一個名,不叫阿賴耶識而已,其實是應該所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就是能依止的,就是它後來生起的第二種意識的時候,“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
“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那就是所依的因,就是最初的那個意識,不是一切種子識。
“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你就說第二種,生起的意識,就是能依的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的。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意思是很容易明白,就是生雜染,要離開阿賴耶識,是不能成立的,沒法兒解釋生雜染。
底下又講“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並且,這結生相續已,由中有身到生有身,然後再出生。“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就是在母胎中執受色根的“亦不可得”,如果要離開阿賴耶識。前頭我們說了,就是執受識,所以阿賴耶識也叫阿那陀識,阿那陀識,就是執受的意思。我們的根,要沒有這個阿那陀識來執受的話,它就沒有能夠感覺的作用。所以,要離開這個異熟識,執受這個色根的話,“亦不可得”。沒有執受色根,你就沒有什麼感覺可言了。
“其余諸識,各別依故”,其他的諸識,各有各的執受的根,眼有眼根,耳有耳根,各別執受,它不能普遍執受,各自有正的所依根。
“不堅住故”這個堅住的意思,就是不相續的意思,前頭大家已經碰到堅住,堅住就是恒相續的意思。還有堅密,它特別指的無爲法,堅密,象真如,它非常堅密,不能受熏。提到這個堅密,所以大家應該特別注意這些詞,在藏文裏是什麼?在漢文裏是什麼?是什麼意思?把它弄清楚。真如這些東西堅密,它無懈可擊,你沒法子分別,你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把它分析了。無爲法不象有爲法,分,合。所以這個大家要特別注意。
“是諸色根不應離識”,所有的色根,不應該離開阿賴耶識,前頭已經說了,這阿賴耶識可以爲前六識的增上緣,就是互爲增上緣。就是它能夠變現這個根、器官,同時它能執受,這樣的給其它的轉識的生起,一個增上緣。所以希望大家把這前後文緊密地聯系起來分析,尤其不要離開它主要的問題。
底下呢,“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要離開異熟果識,這異熟,就是業感,就是引生,感引的。“識與名色更互相依”,這個異熟識跟名色,名,就是指的後四蘊,色指的色蘊,這五蘊更互相依,識與五蘊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阿賴耶識跟五蘊更互相依,這更互相依的意思,大家在前頭也看到很多了,也都是互相依存這樣的意思。有爲法都是互相依村,有爲法都是非一非異的,這非一非異我們前頭提到了,應該特別注意。如幻如夢的有爲法,就他自己而言,可以說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譬如蘆束,相依而轉”,好象蘆束,一把筷子,你擱在這兒,就戳起來了,是相依而轉,誰也離不開誰,離開就得倒下。
所以有爲法都是這樣,它自己不能單獨成立,必須依他而起,不能依自而起,這個看法適用一切。這對我們錯誤的認識,顛倒,錯亂,都是一個修正,都是針對性很強的。
所以前頭提到了,佛教裏最主要的是什麼?什麼是所對治?什麼是能對治?時時刻刻都有一個對治的問題,離不開對治,除非我們已經得了果。把這二障都解決了,那時候就沒有所對治,剩下的都有一個所對治的問題。前頭也說過,都有簡別作用,每字每句,都可以簡別,都有個對治,都有針對性的問題。我們自己不覺得這有針對性,時時刻刻應該想到。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這識食呢,大家可以參考《成唯識論》第四卷,開頭,他說一般有情都四種食,四種營養:段食、觸食、希望食、識食,四種食,這四種食都有滋養作用,有營養作用。
拿這個段食來說,普通我們都認爲吃的東西有營養,色法的營養,可是這段食呢,它講這個能夠形成營養的時候必須要變化,已經分段,已經不成爲色的時候,起了很大變化的時候,它吸收。所謂段食,就是分段的意思,分段也就是到達那種吸收的時候,它已經不是色法的,也不成團兒。
那麼它這識食呢,也就是它能夠把段食,能叫段食發揮作用,也是能使希望食起作用,使這四食都能起作用。這是識食。所以要離開異熟識的話,它這四種食都不能起作用,就是前叁種食都不能起作用。所以它能夠有滋養、有營養的問題都還在阿賴耶識。
你阿賴耶識變現我們這個五髒吧,然後再變現其它的段食,最終呢,還是阿賴耶識保持這個能滋養的。我們希望的時候,好比這個人要快死的時候,希望子女到跟前來,還沒到,他能夠延長些時候來等待,這都是希望食,象這個食,有滋養作用,有維持他生命的作用,那麼還是異熟識的關系,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成唯識論》第四卷。
這叁界中,不僅是欲界如此,色界、無色界的已生的有情,都能夠有滋養作用,都是因爲第八識的關系,因爲第八識變現根身,它也變現段食等等,然後變現互相間的關系,那也由它,由阿賴耶識保持這種關系,所以這識食的問題,也必須阿賴耶識。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他又舉了一種現象,“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要從此沒,要從欲界,非等引,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成相續,從欲界到等引地,正受生時。此非等引地的染汙之心呢,彼地所攝,成爲等引地所攝的,那于阿賴耶識,非等引跟等引地交接的時候,也還需要阿賴耶識。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染汙這個善…
《攝大乘論 第2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