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講:第二品(第10頁第10行-20行)
(1994年5月15日)
“若于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于第二緣起中複是何緣?是增上緣。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如是叁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第一緣起是分別自性緣起,第二緣起是愛非愛。第一緣起大家都熟悉了,阿賴耶識跟前六識是互爲因緣的。第二緣起就是愛非愛緣起,也是兩種識,阿賴耶識跟前六識互爲緣起。第二緣起是阿賴耶識對前六識也是增上的,前六識對于阿賴耶識也是增上的,這個前頭還沒有特別分析。
我們知道,前六識起惑造業對于阿賴耶識是形成異熟因,阿賴耶識對于前六識,怎麼作增上緣?這個問題應該注意。于是就談到第叁個受用緣起。
《論》上講的是,第二緣起兩種識到底是什麼關系?是增上緣。標明的很清楚。阿賴耶識對前六識,前六識對于阿賴耶識互爲因緣,互爲增上緣,剛才說是起惑造業,使得異熟識生起它是增上緣。
那麼異熟識對前六識怎麼形成增上緣?《論》上說:“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幾緣裏頭就包括了阿賴耶識作爲前六識的增上緣。
這上頭說了叁種緣,一是增上緣,一是所緣緣,一是等無間緣。叁種緣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提供的增上緣,因爲所緣緣跟等無間緣,實際上它也屬于增上緣的範圍。那就是,阿賴耶識對于前六識不但是增上緣,還是增上緣裏頭的所包含的所緣緣跟等無間緣。
所以總結了叁種緣起:一是窮生死,實際上講的就是分別自性緣起,這個從無始無明以來,一直到生死跟涅磐都存在,也就是生死都告終了,一直到這,都有分別自性緣起,叫窮生死。
愛非愛趣,這都很清楚,就因爲有惡業、善業,善業也叫不動業,跟無記業。尤其惡業跟善業,它就使得愛趣跟非愛趣,這都是異熟因、異熟果,屬于增上緣的範圍。
“及能受用”,愛非愛裏頭還有一個受用問題,受用就是結果。
這叁種緣起包括了四緣。受用緣起,無性釋裏頭解釋,必須有根,色根、色境,還有等無間。我們現在這個結果上頭,有受用作用,必須通過這色根,就是前六識,尤其是前五識,必須要有色根,眼識必須有眼根,也必須有色境,所緣的色境。還有一個緣呢,就是等無間緣,前頭那個眼識滅了以後,後頭才能生起,如果前頭不讓路,後頭也不能生起。
所以現在我們享受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就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發生關系的時候,一定有器官的問題,一定有境界的問題,還一定有等無間的問題,就是識體的前一段必須跟後一段構成一種讓路的關系,前頭讓路後,後頭的識才能生起。
根的器官也叫所依,境界也叫所緣。我們這個在享受結果、享受異熟果的時候,就需要這些條件。可以說,這些條件都是阿賴耶識供給的、提供的,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提供,內變根身、外變器世間,就根本談不到受用問題。
所以分的很清楚,就是阿賴耶識怎麼作前六識的增上緣,這眼根對眼識來說是增上緣,色界的對眼識是所緣緣。前頭的眼識對後頭的眼識讓路呢,就是等無間緣。
可見這叁種緣都離不開這個阿賴耶識提供增上緣。你看第六識吧,它前頭的眼識滅了以後,後頭眼識生起,這種等無間緣,等無間緣也是由阿賴耶識提供,就是前頭的滅了,刹那刹那生滅,後頭那個生起,也要提供生起。必須要有境、根,可見阿賴耶識要提供這叁種緣。所以阿賴耶識對前六識不但互爲因緣,同時也互爲增上緣。
總起來說,有叁種緣起。第叁種緣起,就是現行的識,現行六識,必須有叁種緣。跟我們現在,領受當前的異熟果來說,必須有根、境、識。識來說,前頭的識對于後頭的識的生起要讓路。
總結起來,緣,大體分別起來是有因緣跟增上緣;要細分析起來有四緣,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最廣泛。
我們前頭也說了,阿賴耶識的名字,異名,異門,跟阿賴耶識的相,因相、果相跟自相,異門就是異名,阿賴耶識是它的異名,阿陀那識也是異名,心也是名字,異熟識也是名字,都是阿賴耶識的異名。也叫異門。
從以前所講的,阿賴耶識也叫所知依,它的作用,雖然跟前六識是一種互爲因緣互爲增上緣,但是它還有一比較殊勝的地方,它比六識還有所殊勝,那就是前六識辦不到的,必須是阿賴耶識才能辦的到。底下,特別分析前六識沒法代替第八識的作用,沒法代替阿賴耶識的作用。
以前來說,所有的法,是一個相,根本就沒什麼作用,是阿賴耶識所顯現的。現在的問題就是前六識跟第八識爭取它能夠作所知依的條件,就是前六識是不是能作所知依?是不是也可以代替阿賴耶識的作用?底下大部分都是講的這個問題。所以希望大家前頭要複習一下,後頭也預習一下。
拿以前的熏習的條件,怎麼才能熏習?還是不能形成熏習?這條件是最根本的。尤其這阿賴耶識,它是相似相續,一直到轉識成智以前,它都是無始時來相似相續,這個條件很重要。
以前我們也談過,佛教的因果律跟其他的所謂因果都不太一樣,就在于它是刹那刹那生滅,也是滅不待因,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相續的,相續恒轉,這樣一個識體,才能受熏才能攝藏種子。它這條件很重要,跟能熏時時刻刻同時同處,不離的,形成一個很密切的關系。所以前頭講的能熏習跟所熏習,大家要特別注意。什麼法,什麼東西才能受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熏習,前頭多次談過,熏習的問題是核心問題,什麼法能夠受熏?什麼法能熏?這是一個佛教裏頭講因果的一個中心問題。
所以今天講完以後,願意寫個答案或寫一個小的總結的,我可以提出兩個題目來,一個是解釋講熏習的五個頌子的要點,第二是描述一下佛陀學因果規律的特點,一個要點一個特點。我們的研究生裏頭呢,可以好好寫一下,作爲成績。會員同志願意寫我們也非常歡迎,也可以參考一些資料,最主要的是根據《攝大乘論》前後講的,可以鍛煉自己寫作能力,把問題廓清,把理論徹底分析清楚。我覺得這步作完後,對以後講第六意識、前六識它不能代替阿賴耶識的作用很有幫助。
底下就是文字的問題,義理很簡單了。就是根據前頭熏習、能熏習的條件,大家可以仔細把這分析一下,研究一下,要點,對于熏習就是種子、因果,要點必須的條件。特點就是另外的問題了,其他的因果學說跟這種因果不同,不同在什麼地方?希望大家好好寫一寫,也總結一下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名的問題,還是相的問題,因相、果相、自相問題等等。
“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這一長段,就是如遠離種種叁相,離開異名,離開這個,都沒法子解決雜染清淨,就是沒法子解決因果問題。不過佛教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跟其他的不同,它有雜染跟清淨,這很特別。一般的規律,就是一種雜染的規律,沒有清淨的規律,只有一種規律,那就是限于雜染,限于前六識或者前七識的因果關系,限于自然界、宇宙緣起,這種規律。
你說哪有任何的時候講清淨的?有沒有?也說“改善自然條件”,這是不是屬于清淨呢?只有佛教才講清淨的問題,有對治雜染的問題,認爲現在是病態生活,是不正常的,要治病。可我們認爲現在活的很好,有什麼可治的?只有改善的問題,沒有整個反轉的問題。
所以我們讀佛書、讀原典,有很多問題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要點,這個你非抓住它不可,否則你沒法子懂佛教,是不是這樣?當然現在我們的環境也有汙染的問題,過去叫染汙,現在叫汙染,環境汙染,也治理這個汙染,但這個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不是徹底反個兒。佛教就認爲我們這個生活是不自在的、不應該的、不正確的、是有問題的,那就是說它是苦痛。(錄音結束)
不但是有雜染,還有清淨問題,其他的學術裏是不是有清淨?當然它也要改善生活、改善自然的條件,不管怎麼說,它還是在結果上加工,不是整個翻個兒,佛教是要整個翻個兒,所以跟一般學問完全不同,跟一般哲學不同,跟儒家、道家哲學以至外國哲學整個不同。而一般研究哲學的,很容易把佛教也當成一種哲學,我們現在主張佛教是另外一種學說,跟哲學不同,更不用說跟信神的宗教了。
離開阿賴耶識,不但雜染不能成立,清淨也不能成立。當然底下我們還有這個問題,阿賴耶識還要轉識成智,它總是清淨的。雜染分叁種,我們這不正確的生活,可以分成叁種,一種是煩惱雜染,一種是業雜染,一種是生雜染。
這個雜染跟清淨,無性解釋《攝大乘論》的時候說,雜染是什麼呢?玄奘法師在翻譯的時候把雜染解釋了一下,把清淨也解釋了一下,他解釋用了幾個詞兒:雜染是渾、是濁,渾濁,不淨,不幹淨、不清淨。這不淨呢,現在講美醜的問題,美可以歸到淨,不淨也是醜,渾濁,這都可以形容汙染。上次講,本來沒有的東西你認爲有,因此就造成染汙,不清淨,加上壞東西,不應該有的東西加上去的,也可以說是醜的。
清淨呢,玄奘法師翻的是鮮,是潔,是掃除意,早上搞衛生把那髒東西去掉了,清淨了。佛教認爲我們這個生活都是渾濁不淨、不幹淨、醜惡的,另外還得解決這問題,還得要掃除,打掃衛生。要它還原,也就是還滅的過程,還其本來的那種本來清淨。
所以佛教最主要的是所對治跟能對治。我們這都是病態的生活,能使它健康,就要對治,用藥治療,叫作能對治。佛教最大的矛盾,一個是所對治一個是能對治,也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跟魔這兩個互不相讓。正確的跟不正確的互相對立,時時刻刻在我們身上都有表現,都有所對治,都有能對治。你要研究了佛教以後、知道了佛教的道理,那就是時時刻刻恐怕都有能對治所對治,道跟魔鬥。有病的跟健康的時時刻刻鬥。
叁種雜染,另外也叫惑、業、苦,生雜染也叫苦,我們這個生,生活裏頭充滿了不幹淨,不但充滿了不幹淨,充滿著許多醜惡的東西,最主要的是充滿了苦,就是煩擾惱亂、不安靜,本來沒有的東西,時時刻刻認爲非有不可,那能造成安定嗎?總在那兒自己跟自己搗亂,一定是。這是雜染的問題,染的問題。
無性說清淨,有兩種清淨,一種世間清淨,一種出世間清淨。什麼是世間清淨呢?就是有漏道,暫時的壓製,因爲我們煩擾惱亂的生活暫時能壓製下來,就是世間清淨。我們一般的暫時能壓住,壓製下去,是暫時的。所有世間的善法都是圍繞著空性建立,空性是什麼?就是二無我所顯,也就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獨立存在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根本就沒有,是自己加上去的,你要真正認識這東西,那就比較往好裏走了,往清淨之路上邁步,煩擾惱亂少一點,但還有漏,還有煩惱,臨時把它製約一下,那麼這是世間清淨。我們一般的做點好事、思想上解決什麼問題認識認識,這是世間清淨。
出世間是徹底解決,無漏道,沒有煩惱的道。道多半是指智,佛教裏翻譯的多半是智,當然也有的時候指的是走的道路。一般中國哲學裏頭、禅宗哲學裏頭講道,一般指的是道路。佛教翻譯指的是智,多半指能對治。在智慧裏頭,最主要的是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以後還要多談。這種智非常特別。
安立這個阿賴耶識,無性解釋,根據聖教,也根據正理。前頭大半根據聖教,就是契經上所講,下面都是根據聖教,在正理上辨別。無性又有一個頌,我念一下,大家記一下:
“聖教及正理,各別有功能,爲生于信慧,無一不成故。”缺一個就不成了。安立這阿賴耶識異名,跟它的相跟它的自相,前頭都是根據聖教,很多地方要用正理來證明。
爲什麼有教跟理的分別?一般我們對這個分別法,按無性的釋、這個頌子來說,各有各的功能。聖教就是生信,正理就是生慧,“爲生于信慧”,爲了生起信、生起慧,生起信就是聖教,生起慧就是正理。
爲什麼這地方把這頌子提出來?意思就是,一般我們知道,經部都是結論性的東西,判斷,所以然有時說的比較少。正理正是解釋爲什麼這麼說,所以一般的講正理的都是阿毗達摩,是論部,經部都是講結論,論部都是講所以然。
前頭有地方多半都是引的聖教,作結論性的一個判斷,底下也有地方講正理的。底下大家自己看一下,只是文字上,根據呢,都是根據前頭頌裏講的。
阿賴耶識,它是一種相似相續的,前六識都沒有這個,前六識它是轉識,轉就是轉起,有時候不起,有時候起來,叫轉識,是有間斷的,不是老生起。大家可以看,鍛煉自己分析文路、分析佛教的文字,它還有辯論性,辯論性是根據種種的條件來分析,最主要的道理,是熏習的問題,這是中心。大家回去作作複習。
《攝大乘論 第1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