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7講 (第14、15、16講沒有錄音)

  (第14、15、16講沒有錄音)   

  第17講:第二品(第10頁第7行-9行)

  (1994年5月1日)  

  ……大部分都是色法。色法在我們細分析起來,不象我們原來想象的。我們知道,佛教裏頭,色法裏有顯色、形色,還有大種跟所造色。

  顯色跟形色,佛教認爲顯色是依他起性的法,是實法;形色是假法,是依靠顯色建立的。我們先拿太陽來說,是個大火球,在我們這個角度看起來太陽是個紅的東西、黃的東西,顯色是這樣。形色,有立體,有圓的、球形的,這都是形色,是依靠顯色造成的,沒有顯色就沒有形色,形的不同、分布不同就成了形色。

  長短方圓、立體、平面的,立體、平面實際上都是假安立,都是依靠青黃赤白這個顯色,一方面多點、一方面少點這樣造成的。所以我們說太陽這個大火球,也就是一個顯色的問題。形色,對于有邊沒邊、常常在變動,你說哪個是太陽的體,很難說。

  物質的東西,比如木頭,木頭是由它木頭的種子來生起的。就說咱們中國造塔,就拿木頭也不加釘子,就能構成一個整體,當然這個整體也是假的,但有時候它不怕地震,我們用洋灰、水泥、鋼鐵、鋼筋造成建築物,看起來很結實,有時反倒容易破壞,不如木頭東西配合好了倒經久,這是什麼道理?

  我有這麼一個想法,這樹木本身跟咱們動物執著有我、獨立存在這樣一個熏習有關系,它樹能夠,它也要想我這個樹要成爲一個什麼樣子的樹,我不要一個什麼樣的樹,它有它的主張似的,這東西跟內種子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它有粘結力。我們看那個切菜的木墩子,它跟普通的塑料的就不一樣,它有特點。我就看它,木頭搭好了連釘子都不釘,反倒能抗震,這是什麼道理?而且你弄個高樓大廈很雄偉的樣子的東西,反倒一下子就完蛋,用爆破,一下就完。所以跟內種子有關系的,它有粘結力,凝聚力比較強似的。

  所以你說太陽這個大火球,它有什麼中心?你說樹吧,它有整體問題,有個我怎樣怎樣,是不是有這麼個問題。

  再呢,我們說,佛教裏說,物質裏的大種是堅濕暖動,就是地水火風。所造色是色、香、聲、味、觸。剛才說色,青黃赤白,太陽是個大火球,老遠看起來是紅、黃,但是它的基礎還是堅濕暖動。我們要分析起來,堅濕暖動,這個大火球,這個暖是很厲害的,有多少度,手,甭說接觸,不接觸也能燒毀了。

  佛教分析色法就是堅濕暖動,是色聲香味的基礎。我們在雙周會提到過,就是堅濕暖動的堅、硬的問題,我們現在站在地球上,感覺是硬的,是依靠,這個硬,我的腳離開了,是不是這硬還存在呢?我們躺在床上好象有個硬,因爲床又搭在地上,都有個硬,說這可以依靠,這個硬要是離開你的感覺以外,是不是還有個硬?就是咱們擡腳的時候,兩腳一擡,這硬還存在不存在?所以這還是物質的基礎,所觸的東西跟能觸的關系,是什麼?所觸能不能離開能觸,離開能觸它還存在不存在?這都是問題。

  眼睛就是堅濕暖動四大種,色聲香味是所造色。我們從青色,剛才說顯色的裏頭有青色,青色跟青覺,白色跟白覺一樣,眼睛看這個白覺,這白色跟白覺是不是能分開?離開白覺是不是有白色?當然人老這麼想,離開它一定有那個東西!但是,是不是能離開?是不是能算成兩個東西去?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習慣的看法可能跟真實的看法不一樣。所以從形色跟顯色的分別,從大種裏的堅濕暖動,所觸能觸的分別、跟色聲香味觸裏頭的色法、顯色,它這個顯色跟顯覺——顯色的覺是不是能分開?離開有沒有?大家可以體會體會。

  那形色離開顯色有沒有?這個青色離開青覺有沒有?所觸離開能觸有沒有?是不是能分開?但是我們相信,離開以後一定有一個外在的東西,這種假設、這種認識,是不是實在的、不合理的,這是個問題。

  無性這個頌子大家可以考慮。他說“天地、風、虛空,陂池方大海,皆真內所作,分別不在外。”他就認爲那都是假的了,離開這觸,並不可能有。“分別不在外”,分別就是青覺,或是能觸,這東西都不在外。我們都認爲離開這個觸、離開這個青覺,有個青色有個所觸,實際上離開能觸、青覺,青色、所觸是不存在的,沒法兒證明,你要證明那還得能觸,再觸一觸,拿眼睛再看一看這個青色。

  所以講這個頌子,就牽涉到講佛教裏頭怎麼看色法的問題,我們看龐然大物,簡直好象色法最了不起的,離不開的,生于斯、死于斯的這樣一個地方。我們要反過來,說生于斯、死于斯在什麼地方?這問題就很大了。我們現在覺得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北京、生活在法華村這個地方,但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這是值得大家考慮的。是不是我們在這做夢呢?覺得怎樣怎樣,這個覺得怎樣怎樣是不是可靠的?這都是問題,一連串的問題,如不細追究還自罷了,要細追究,是不是有許多問題?是不是我們有許多認識是不正確的,是應該再考慮的?底下就繼續講,所以現在提出很多問題來,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複次,其余轉識普于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他引了聖教量。我們考慮問題,一是要依靠邏輯,所謂因明,現量跟比量,來決定是有還是無,還是怎麼回事情;而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聖教量,就是聖教的比較有修養的人,他的現量,出世間現量。所以一般象陳那,認爲自相問題要由這個現量解決。比量,這個因明,叁段論法或叁知,有比量可以解決,但是,聖言呢,就是我們研究的原典,它能夠作決定的依據。

  無著引的慈氏的《辨中邊頌》,裏頭有這麼個頌,聖教量做依據。=他說“其余轉識”,就是除開阿賴耶識,其余的轉識,常常能轉起,有變化,尤其前六識,常常有變化,第七識有時也有變化,但是比較少一些。

  “普于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明能受用者。”這是能所的一個分別,所以我們在這兒,怎麼認識我們人生宇宙?怎麼對待我們的環境?這都是我們前七識、前六識的分析,就是能受用者。所受用者呢,就是緣,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個異熟果。

  《中邊分別論》,後來,玄奘法師翻的時候叫《辨中邊論》,“分別”翻成辨。《辨中邊論》還有真谛的翻譯,這也是慈氏學五個頌子之一,漢文裏只有叁個頌子,藏文裏五個頌子都有。其他兩個頌子,一是《辨法法性頌》,一個是《莊嚴現觀頌》。這是無著引的慈氏的《辨中邊頌》裏頭的一個伽陀。

  伽陀有時叫論,論都是對經來說的,論好象都是分析經,能夠解釋經的問題的。按說這地方應該叫《辨中邊頌》,有時把慈氏的五個頌也叫做論,現在藏族就管它叫做慈氏五論。我覺得還是叫慈氏五頌合適,因爲後來都有人們的解釋,象《辨中邊頌》就有世親的解釋,叫《辨中邊論》,《一乘寶性頌》就有無著的解釋,《莊嚴經論》就有世親的解釋,不但有世親的解釋,還有解釋世親釋的無性的解釋,跟安慧的解釋,在藏文裏有。《辨法法性頌》,就有世親的解釋,現在我們已經把它翻譯出來了,大家可以參考。另外就是《莊嚴現觀頌》,是賢師子解釋的,叫《莊嚴現觀論》,在丹珠裏還有幾個關于《莊嚴現觀頌》的。現在咱們翻譯的是第八種慧圓淨,他結合二萬五千般若跟頌文一塊解釋,跟其它的解釋賢師子的論不同。

  所以我們慈氏學最主要的是根據慈氏五個頌子跟一個大論《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聽慈氏講話記錄下來的,並且他自己又寫了一個《顯言聖教論》。而《顯言聖教論》呢,是玄奘法師回國後,比較最初的翻譯。所以我們知道慈氏學呢,是很豐富的,它的道理,可以說是把釋迦學跟龍樹學解釋中道到了究竟。他的頌子說什麼呢?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兩種識,一種緣識,一種受者,就是受用識,能受用識。我們現在說,這個緣識給我們所有的環境,所有的基礎的問題,都給我們准備了,就是我們內變根身、外變器世界,都是這緣識,借著我們這人趣,這都是由我們的阿賴耶識提供的,這所有的條件跟環境可以說都是阿賴耶識提供的。

  根身,五根,跟所緣的境,都是阿賴耶識這種子,諸趣,不但有人趣,還有其它的如天趣等,都在這裏,能受就是這六識。現在我們在這環境裏頭感覺到的,都是我們這眼耳鼻舌身跟意識領略我們當前的一切的環境、跟我們的根身器界,都在內。可以說是阿賴耶識不但提供五根這些東西,還提供所緣的境,所以一切一切無論內的環境,無論外的環境,都是阿賴耶識種子提供的,這是緣識。

  而我們的六識就成了受用識,享用現在的一切條件,這裏就有能受這方面的問題,就是受蘊。分別呢,能分別的就是想蘊,能推的是行蘊。這裏邊好象五蘊都包括在內了。色法是所緣,是受想行所緣,所以六識是能領受這環境的,阿賴耶識所提供的東西,它都由六識來領受。

  再說,阿賴耶識是一種疏所緣緣,在色法種種方面來說,是疏所緣緣。前六識它又依靠疏所緣緣來作本質,然後顯現自己的親所緣緣。

  這地方希望大家注意,就是這個心所問題,剛才我們提到龐然大物,色法好象很堅硬、很了不起,上次分析它是很輕微的,好象沒什麼了不起的,不是很重的東西。真正分析起來受、想、行這方面,我們怎麼看?唯識講八識講五十一心所,色法剛才說應該怎麼看?大家來考慮。

  心所有法應該怎麼看?前六識能夠受,就因爲受心所跟前六識相應,因爲五個遍行心所裏頭,觸、受、想、思、作意。這五個心所我們怎麼看?以前我們也談過這個問題,世間的動,堅濕暖動的動,能動,什麼是能動的能,到底是什麼意思?核能、電能,能是什麼意思?跟堅濕暖動的動,動,普通說輕動,那個動。

  動有叁種動,一種是假有的動,就是我們現在這樣的動法,跟左右的東西、跟地方有差別,跟這地方有不同的遷移,這種動是假動,是相對環境造成的。太陽跟地球的關系,太陽的轉動跟月亮的轉動跟地球的轉動,造成一種不同的情況,實際都是幾種關系造成的,它這個動都是互相造成的,是假有,不是實在的,就是分位。

  再一種動就是堅濕暖動,這種動,這堅,有點物理叁態的固體式的堅,液體,就是濕,氣體就有點動,這個堅濕暖動,這個暖,因爲暖的不同,物理就有叁態,所以佛教裏說物質的基礎就是堅濕暖動。跟物理叁態有些關系,所有有擺動關系都在暖的方面,暖的關系,看起來地球現在是凝固了,最初它不是凝固的,太陽也是,現在是固定,將來可能也不是這樣了。這個動,好象象核能電能(錄音結束)  

  一切善惡業都是由思而起。思是意業。身口意叁種業。這意業就是思,所以你別看這是個心理學的東西,現在看,不止是這樣。還有心的一種看法,一般認爲它無影無蹤的不存在,必須你找出它真正存在的一種樣子、一種表示,我才相信它的存在,于是找這心理上的、物理上的東西來解釋心。可是心呢,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心,它是最能的能認識的東西,它又變成所的東西,不是能的東西,不同于心。所以以前都說鬼魂,鬼魂還有個影象,中有身。心呢,沒法子叫它顯現一個形,你要認識這個心,你所認識的心,就已經不是心了,是被認識的東西,它本身是能認識的東西。

  到底心、阿賴耶識是怎麼怎麼回事?這時候阿賴耶識成了一個所緣了,對象,其實不是識,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問題。再說這個他心通,他心通,普通就說是我理解你的心,現在你想的什麼事情,我猜到了。這種猜到是相似,有你的動作,我這兒有個動作,說明心裏怎樣怎樣,來比方的,將心比心也是這樣的認識。真正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心也不能認識,認識了已經不是能的東西了,成所的東西了,不是能動的。

  所以我們想認識心,很特別、很難。于是乎科學就用種種辦法旁敲側擊,用種種辦法來捉摸這個心。迪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加上個我在,其實應該是思故思在。其實這個思,這個人的思啊,能動的東西,它力量很大,而且是,你不認識它,它也存在,是不是。它可以更自明自了,它不用證明它存在,是不是這樣?大家想一想心的問題,然後再想思的問題,(錄音結束)(找到了第二盤帶,已壞,不能整理)

  

《攝大乘論 第17講 (第14、15、16講沒有錄音)》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18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