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0講

  第10講:第二品(第8頁第5行-第9頁第1行)

  (1994年1月9日)  

  (第一盤錄音帶未錄上。此前應正講:“複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爲別異住爲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于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大家可以看《論語》裏頭有許多地方,有時候它也是在那兒摸象,道家也摸到點兒東西。不過,要是拿阿賴耶識當本體的話,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有點把這阿賴耶識絕對化了,那就有點兒不平等待遇了。可是儒家、道家也有相當的技巧,因爲中國離不開“生生不已”,講生,一定要講生的來源,于是乎,在喜怒未發、宇宙未起的狀態,都是混沌的。

  爲什麼阿賴耶識就是大王路啊?無論哪個人想找原因的話,找來找去找的比較沾點邊,就是模擬阿賴耶識。這是別異住、非別異住,實際上是問題的焦點,都離不開佛教哲學的根本問題,也就是離不開佛教哲學的所謂的一切法的真相。所以這個所謂叁法印我們就常常談到,“涅磐寂靜”。我們要研究這部典籍,一定要有特別的看法,讀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觀,做觀。

  底下就又提出新的問題來了:在熏習的問題上就是它談到“俱生俱滅,非一非異”,有熏習的關系。宇宙一切的現象跟阿賴耶識是什麼關系呢?就是熏習的關系,熏習完了就生起宇宙萬法。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就是前頭說的很多了,指的就是一切的雜染,一切的所知。“同時更互”,都是有針對性的。  

  “雲何可見?”怎麼能夠看出來呢?這還是拿大家共同了解的事情、共同承認的事情來作比喻:  

  “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拿這個燈,燈有兩部分,一個就是火焰,就是燈的火苗兒,再就是油燈的燈芯。“焰炷”,火苗跟燈芯生起燒來,“同時更互”,生燒的時候,火苗離不開燈芯,燈芯離不開火苗。  

  “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一支筷子立不起來,一把筷子就立起來了,現在的說法就是團結就是力量,能夠立起來,它這根兒離不開那根兒,那根兒離不開這根兒,要離開了誰也站不起來,要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團結起來了。這就是表示阿賴耶識跟宇宙的一切現象互相離不開,是呼應的,宇宙現象通過阿賴耶識然後再現,阿賴耶識要通過其它世間所有的法,熏習出種子,種子再引起阿賴耶識生起,作爲阿賴耶識一切種子生起時的原因,這跟那一把筷子一樣,誰也離不開誰。

  世間任何講因果的,他一定想法講他的因萬能。這種找因的方法是不是能找到?是不是就是找不到也把這因給斷送了?也是一種無因論。同時不倒,阿賴耶識跟雜染品法一樣,同時不倒,離開誰,誰也得倒。  

  “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亦爾。”也是這樣一個道理,是互相的。所以這就看出來了,所有的法都平等的,不能獨立存在的。  

  “如阿賴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是同時的,它講的是真因真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個豆跟原來那個豆,雖然是很相似的,但是它還有差別。而這一切法通過阿賴耶識的受熏、再現,那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相似相續的程度就更高了,是不是這樣?  

  “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這是決定的話,總結。要安立因緣,四緣裏頭的因緣,真因真緣,親因親緣,離開這種上頭所說的,其它的就沒有你能找到的關系了,只能是這樣,不能有另外的。底下又提出問題: “雲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爲因?”以前不是說非一非異嗎?這無異無雜,阿賴耶識生起一切法的時候,它有異有雜,原來它無異無雜,怎麼就有異有雜?原來是模糊、朦胧、恍惚狀態,怎麼能生起這很顯露的各種差別、形形色色呢?爲什麼是這樣?它也舉了例子,  

  “如衆缬具缬所缬衣,當缬之時,雖複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雜色絞絡文像顯現,”

  這個顯現缬具的缬所缬衣,我們只能是意境解,沒見過這東西,也許有人見過。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原來這衣上沒有花紋,通過什麼手段來實現這個花紋呢,就用缬具,這缬具就好象是把所要缬的衣服弄上不同的絲線、繩縷,用不同的方法結合起來,有高低不同、粗細種種。在這個時候並沒有顔色的分別,只有形色的不同,沒有顯色的。用種種錯綜複雜的構造、用紋縷上的構造,把衣服做成這樣的由繩、線,不同地構成,等到用染器一染,于是乎,就呈現出很多不一樣的顔色,主要是用形色的不同,高低、粗細,形色的不一致,下到染器裏,就出現了不同,原來沒有顔色的問題,可是到了染器裏頭以後,就不同了。

  在這裏大家可以想想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可以做比喻的。意思就是,原來不顯現花花世界,是一種很暗,完全一樣的顔色,後來怎麼就形成了不同的顔色,原來相同的東西,變成不同的,這樣一個情況,要拿這大家常見的事物來作比喻。

  這阿賴耶識呢,也是這樣子。本來是混沌、恍惚的樣子,爲什麼一下子很顯現?要按阿賴耶識跟種子的體態,我們沒法子捉摸。儒家講“無聲無臭”,或者是“喜怒未發”,那麼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實際上阿賴耶識我們沒法子用眼睛看出來。  

  “阿賴耶識亦複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于熏習時雖複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原來比喻的事情,說阿賴耶識,原來在受熏時候,並沒有異雜的現象,果生染器現前以後,果,現前的果生起的時候,就如同所缬的衣入到染器裏一樣,顯出了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想法子用普通常見的比喻來解釋這個意思。  

  “如是緣起于大乘中極細甚深。”緣起就是因果,緣因跟有因,同時有因,同時有這個有因,有因就是果,因果都有,所以緣起就是因跟果發生關系。就是前頭所說的,阿賴耶識跟染品的一切法,種子跟現行,現行跟種子都有緣起。這種緣起法,是一種“于大乘中極細甚深”的法。剛才說的好象很輕易的,這個雜染品法,所有宇宙一切法跟阿賴耶識的關系,說的很輕松,這個在大乘裏講緣起,是極細甚深,尋找出這樣一個因果關系來不是簡單的事情。極細,指的是一般人沒法子理解、了解的。

  剛才說一般人尋找原因的時候,象剛才有同志說的“萬法歸一”,非歸到那一個地方去,你說這是平等嗎?它不平等,本來是千差萬別,楞要找個不是千差萬別的東西作根據,這個因是不是還有原因?沒原因了,到這爲止?

  所以我們說阿賴耶識跟這個雜染品法、跟宇宙一切法的關系,一般人不承認,非要找個絕對的、找個統治對象、找個上帝、找個不平等的東西依靠它,這是人類的一種慣性。它有爲法一定要找依靠,不但找依靠,還要找最後的依靠,才痛快,那是不平等的,那就是我們自己甘願做奴隸,而且你也找不到原因,你“歸一”的一還有原因沒有?它不再講原因了,我找到最後的原因了,就是再沒有原因了,你還找什麼?是這樣子的?你說這種因果關系能解決因果規律問題嗎?

  阿賴耶識並不是這樣的,要拿阿賴耶識當最後一個原因的話那就錯了。它是跟一切萬法再生起來,然後它作爲一個媒介,然後再往下傳,它沒有歸一的問題。所以這種緣起法,一般人,不但找不著,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找到了也不大相信,不過瘾。並且中國又把阿賴耶識當成最後的、是本體、是萬物發生之源、唯有它是最真實的,你說這世間哲學,無明啊!糊塗!真正糊塗!昏愦糊塗!可是我們不自覺,你說奇怪不奇怪?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分別自性”,事物的本身能夠使事物本身顯現出來,分別自性緣起,就是由阿賴耶識顯現的,分別就是顯現的意思,這個分別自性緣起就是把一切法跟這個它自己的相貌能夠顯現。分別自性的這個分別,實際上就是種子生現行。

  普通我們說顯現,大家注意這個詞,一切都是事物顯現、顯露出來,如同我們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見什麼東西,忽然間有了光,這個東西露出來了,這就是顯現。一切東西都是事的顯現,就是光照出來,把這個現象顯露出來,如同見到光照到的。

  這個分別呢,在無性釋裏,分析這些使所有差別來生起,就是能使一切法的差別顯現出來,差別出來。差別、分別、顯現,都相通,尤其分別跟顯現,是使所有差別能露出來,使差別成爲差別,有這個意思,就是分別、就是顯現。一切法生種子,種子再生現行,生起現行的時候,就把它自己原來的差別,都能分析、顯露、差別出來了。分別自性就是自相能夠顯露。這是一種緣起。

  第二種是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個分別跟前頭的分別一樣,它不是一個名詞,是動詞,就是使差別成爲差別。“愛非愛緣起”,這個就是我們喜歡的環境和不喜歡的環境。是怎麼造成的?主要是造業,造善業跟惡業。

  前頭我們也講過,好象人有理想、有設計,他想完成的話,一定要付出許多勞力、努力用種種行爲來實現,現在我們就是說要有一個設計的藍圖,然後再加以努力。現實也是這樣一種情況,我們要用力氣作事情達到一個結果,達到好的結果,或是壞的結果。

  現在,有一個愛非愛的緣起,就是佛教哲學裏說的,殺、盜、淫、妄,這是惡的行爲、不好的行爲,要得到結果,它也努力爲之,所以它這個在佛教裏說結果是壞的。現在的人認爲呢,殺、盜、淫、妄,假冒低劣的東西,會得到好結果嗎?這些行爲,在現在的時候,好象是痛快一時,發了財,或是得到相當的滿意,可你的結果是非愛的結果。

  所以這個緣起,實際上有一點曲折性在內,有點否定之否定的意思。這個愛非愛緣起,都是指人的行爲的善惡的結果,這善惡行爲的結果,都要經過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顯現出來的,叫異熟果,異熟因跟異熟果,異熟叫異類而熟,異時而熟,時間不同才能成熟,要通過一個過程,不是你想有個結果當下就有。異類而熟,就是你作的壞事情,一定得到不好的結果,非愛結果。這不好的事情,在一個人來說,犯惡性事情,他覺得是非常快樂,他殺了人或騙完錢,他覺得目的達到了,那麼經過曲折、一個長時間一定得到不合適的結果,有曲折的意思、有否定的意思。

  前頭的分別自性是個直線,是怎麼樣就怎麼樣;而這個愛非愛緣起,你做的好象得意,結果就很不得意。善行爲來說,你很努力艱苦奮鬥,好象很費勁,但是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就得到好的結果、可愛的結果。所以這裏有一個直線,有一個曲線,這曲線有點現在這種否定之否定意思,也有一點矛盾沖突的意思,這裏都有分別跟差別的問題。

  這個所以能使愛非愛的結果顯現出來,也是通過阿賴耶識,使它這種可愛跟不可愛的結果這個差別,差別出來,那就叫分別。就是我們分析,從結果來看,也是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得到,就是——是瓜就是瓜,是豆就是豆這種結果;一種是曲折的,你當時覺得好,後來是不好的結果。當然你要做善事情、好事情,好象是很費力氣,一般人覺得太傻、太呆,也就是我們造真正的因的時候,好象費勁,越是深遠的東西越是極細甚深的東西,很麻煩。可是我們現在造這個因,有個曲折的結果。普通造惡的因,他自己沒法兒掌握自己,造善的因,倒是可以掌握自己。因爲什麼,造惡的時候,結果一定跟他相反,沒問題的;造善的時候,結果雖然現在沒顯現出來,如影隨形,一定會顯現。所以這有兩種,一種直線,一種曲線。曲線性裏頭也有的時候是增上緣的問題,不光是因緣的問題。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在前面無性的解釋裏就談到了執著所取分別、能取分別這個執著,就是造成將來能使自性差別能差別出來的原因。這原因前頭我們講了,所取、能取的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影響很大,我們現在所以一定要抓住客觀、主觀的問題不放,這原因就是我們執著這兩種分別。依止阿賴耶識的諸法能生起、顯現出來,這裏頭就有一個我們執著的問題,執著而形成的東西,生成種子,這是分別自性的關系。  

  “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起故。”能使種種的自性的差別能差別出來、分析出來。大家知道,我們爲什麼有這個種種差別?前頭我們說了,因爲執著這兩種分別,這個問題是相當嚴重的,造成我們不能認識真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它是能分別種種自性,我們找出這個原因來,就是執著,執著這兩種分別,這就造成我們不能認識真實,不能從無明殼裏頭出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限製我們要生死輪回、惡性循環的原因,這當然跟一切智是沒有緣分的,正相反,那麼這是自性緣起。  

  “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是佛教最早的四谛的一個基礎。這基礎造成我們的原因跟結果不一致,剛才說的有點兒曲折的,就是得到愛非愛的結果。造因的時候很惬意,快樂一時,快活一時,一時的滿意。而這裏頭中國在這方面的苦樂觀來說,先苦後甜,先甜後苦這問題,現在的人都貪圖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以後,槍斃就完了,是不是能完呢,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十二因緣,主要是解決無明緣行,行的問題。剛才說的無明啊,很厲害,叁界無明,所有叁界的成因,所有使我們造成種種光怪陸離、種種特別的花樣翻新。現在跟以前不大一樣,人的思想是很活躍的,行爲也很活躍,造成你想象不到的事情。所以這個無明,你覺悟以後是了不起,但是無明,不明白也了不起,可以造成種種花樣,花樣翻新,咱們假冒低劣……種種的,有錢就行。所以無明的力量很大,不但現在的社會,叁界九地都一樣。所以從無明開始他的行爲就是花樣非常多,也是不可思議的,不過總是現實就是圖快活,不管結果。  

  “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善趣、惡趣,人是不是一下子就完了?槍斃了完蛋沒有?總是相似相續,抽刀斷水水更流,斷不了,哪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所以這善趣、惡趣,這趣是去往的意思,過去的生活怎麼樣,當時的生活怎麼樣?就是生活。善趣跟惡趣不但是現在的生活,你的生活還有個去向,有個繼續下去,哪能說造了因沒結果呢?有沒有結果的原因嗎?找了半天的因,你自己現在只有因沒有果,也就是拿現在的生活來講,它也離不開因果,長遠來講是不是能離開因果,是不是世間的現象就是沒有原因、沒有結果?完了就完了呢?是不是這樣子?

  

《攝大乘論 第10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