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講:第二品(第7頁第10行-19行)
(1993年12月26日)
上次我們把安立的異門已經講完了,異門就是異名,阿賴耶識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前面有的是大乘自己立的不同的名字,還有引的小乘經裏頭的,密意說的。還有,有許多人摸索好象是阿賴耶識,也安立了很多名字,我們再把前頭這異名再稍微談一談。
我們知道尋找原因,要有一定的原則,最主要的原則就是反對這個不平等因,這不平等,不是真正的原因,這世間許多學說,一般都找不到真正的因緣,因緣就是能親生自果,一般都找的是增上緣。不過佛教講的四種緣,它都必須是平等的,找出來的緣呢跟所生起的果,都是平等的,必須是這樣的。
前頭講了所緣緣,那麼一般的就把這個所緣緣,就認爲是有外境,就是遍計所執的義,就是外境。我們所認識的一切現象,總覺得背後還有一個所依的外境,就是離開我們所認識之外,還有一種使我們認識能存在的東西,這是一種不平等因,你說它是不平等緣也可以。因爲什麼?我們認爲認識之外還有一個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使我們認識,那麼這個就是不平等的。因爲我們認識的結果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也是不能獨立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相信在認識之外有一種獨立的體性,這就是不平等。
實際上這是一種增益上去的東西,實際上沒有,這就是等于我們迷信。所以所緣緣,在唯識學裏講,就是內境,就是相分,這相分跟見分離不開自體的。可是我們一般都相信,這個能認識跟所認識要分開,能認識必須服從所認識,就是能離開能認識之外,有一個所認識的東西,這個就是不平等因,不平等的所緣緣。
那麼這個不平等的東西,真正說起來不是所緣緣,不是我們認識所依據的東西。我們認識所依據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內境、是相分,而這個相分跟見分,能認識跟所認識是分離不開的,不能分開的。可是一般我們都認爲它能分離開,這跟過去的熏習有關系。
上次我們也抄過一段《成唯識論》裏所談的,色法呢,好象常常在那兒存在似的,好象有這麼一種色法真實存在,另外有一個存在的根本的東西,也就是剛才說的外境。爲什麼我們相信有外境呢?上次也提到,由于過去名言種子的關系。我們認識裏頭常常有名言的熏習,這名言的熏習是很重的,非常重的。
名言是假安立,是一種符號。但是,它的作用很大。因爲什麼?我們常常使用名言的時候,就認爲名言它代表一個真實的東西。所以這種名言熏習成種子,它是好象有一種不變性,固定性: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熏習的種子裏頭,可以說它是執著遍計所執性熏習的種子,也就是說我們以前就認爲那個遍計所執義、那個遍計所執的對象,這個境界是真真實實的,這種錯誤的認識熏習成種子。于是我們在色法顯現的時候,就好象是常一不變的,其實,它是刹那刹那都在生滅之中,一刻都不會停頓。名言種子就是遍計所執性,就是執著遍計所執性的所熏成的種子,也就是執著外境熏成的種子。這樣,前後好象一致、一律不變,所以我們自己給自己造成一種虛假的環境,不是真實的,只是我們認爲真實。
所以現在我們想提出這麼一個看法來,也可以用兩點來說明:一種是立腳點,我們的認識裏頭要有一種立腳點,這就是立場啊,觀點啊這種東西。這立腳點很厲害,我們每時每刻想事情的時候,總有一個立腳點,也就是有個站的地方,這站的地方,在佛教裏頭也叫地,叁界九地的地,也叫依持。也可以說是安身立命之處,處所,粗了講,你總有個立場。的確,我們每天每時刻每都覺得自己有個站的地方,依靠的地方,這種就是我們叫它爲立腳點。這個也可以解釋爲佛教的所謂能取。這立腳點好象是客觀的問題,一般可以說是代表了主觀的立場,代表了你認識的主體。
另外有一個點,叫它膠著點,也可以說是對向點。開頭講的時候,阿毗達摩是對法,對向佛法的意思,我們一般的人好象不是對向佛法、對向涅磐,而是對向認爲有一個外境,我們時時刻刻對著環境、周圍的環境、認識的對象,總是覺得對象後邊有個實實在在的,就是外境。那麼就可以解釋,佛教說是所取。
現在是說兩手抓,抓,取就是抓的意思。實際上我們思想、認識裏頭,時時刻刻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有一個能抓的,有一個所抓的,能抓的就是立腳點,立足之處,所抓的,就是所對向的一個境界,一個對象,每時每刻我們離不開這兩種抓,就是所取能取。
所緣緣,真正的你認識的對象,不是象我們每天、每時每刻所抓的東西,也不是每天每時每刻能抓的東西。所以這裏頭都有一個我們錯誤認識的東西,主要是我見、我跟常,也就是人我跟法我,支配我們的生活、支配我們的思想、支配我們的認識,占據主要的地位。所以能取跟所取這兩方面,我們總認爲它互相可以脫離,是兩回事,這認爲是兩回事的原因,也是熏習的結果,也就是你遍計所執的那個執著的結果。那麼我們現在還每時每刻在造因。
其實呢,所以能維持我們現在這個好象很安定的環境,好象是個不變的環境,這個不變裏頭也包括立腳點,也包括膠著點。所以能維持現在這樣的情況,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熏習的種子的關系。要沒有種子,任何事情它沒有相似相續,沒這樣好象很平穩,就是色法的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好象很穩,流轉下去,所以能夠維持相似相續的狀態,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執著遍計所執性的種子,那就是無論是山河大地、天文裏所有的星球,小至電子、原子,它相似相續,所以維持這樣一個情況。在唯識學裏頭,主要是阿賴耶識種子的問題、種子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熏習的關系。
所以我們認爲所取、能取能夠分別,能夠各自獨立,這種想法,也是一種遍計所執性,就是執著,這樣造成了我們的主觀和客觀好象能分開,都能各自獨立的樣子,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爲什麼要談這個呢?也就是說你要建立所緣緣的話,也必須打破這個不平等的看法。那就是不但是因緣,建立因緣的話,你要打破這種不平等,其它的增上緣,所緣緣跟等無間緣同樣是這樣子的,不能講有一個獨立存在,也不能講是常一不變的東西,那才能作真實的緣,真實的因。所以能夠找到因、緣的話,必須是要打破這種不平等的看法,否則你找不到,你就是走了一條無因的道路。我們說這個所緣緣,不能起不平等。
我們認爲原因都是必須超出一切雜染品法,這樣才能作一切法的生起的原因,現在追求原因也是這樣的,好象要追求到最小的或是最原始的東西,那就是追求特別的東西,跟一般不一樣,那才叫原因呢。要是這樣追求原因的話,那原因是找不到的,不要說真正的因緣找不到,增上緣的真正原因你也找不到,真正的所緣緣你也找不到。你主要是不符合原則,就是不相應。
你說上帝,跟一切有爲法沒有關系的,它能創造出一切有爲法、一切雜染品法麼?這是不是迷信?不相應啊!不合適啊!所以可以說是武斷,也可以說是迷信。你這樣找原因,根本不是原因,是破壞這個因果關系。所以阿賴耶識很巧妙,我就是吸收你們這個熏習,然後再生起現行。這個攝藏作用,它本身的體相也就是能受熏。底下講,它還能跟雜染品法俱生俱滅。
前頭我們講這第七識,它是伴同我們所有的現行的東西,前六識以至第八識的現行,它也是跟第七識是同時生起,俱有,俱時而有,相伴而有。第七識是什麼?它是使得我們所有的六識或者所有的有爲法,使得它能染汙,第七識跟你同時生起,不象第八識跟雜染品法俱生俱滅,那麼密切,但是第七識跟你伴同生起,它也起很大作用,使你的世界不幹淨,這也很妙的。
在我們這五蘊裏頭,有第八、第七識。這第八識很重要,跟我們這個生活很有密切關系。第七識也很重要,它跟你一塊走,我就給你拉到染汙的方向去。這兩個識很特別,我們知道前五識、第六識很容易知道,但是第七識、第八識非常特別,不好認識。不過第七識,聽見什麼趕緊躲開,常常顯現,可第八識每時每刻都在這個生理現象、神經系統完全起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刹那刹那生滅的這個體質,這堆東西,不成個的東西,它怎樣地現行起來,從我們的生下以後到死,以至生以前、死以後,它起了一個交替的作用。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通過它來受熏,才保持你往下走,流轉。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要找的所謂生命是什麼東西。
前頭我們也談了,色法跟心法的分別,色法必須有阿賴耶識的支持不可,要不相似相續下不去,它能相似相續,裏頭就有一個名言執著的問題,執著名言種子,也就是執著這個遍計所執性。這種執著熏習的種子很重要、很厲害。所以通過熏習然後生起現行,它這個阿賴耶識就是攝持這個種子、攝持這個熏習,要沒有這個受熏的地方,就很難講因果了。“攝持種子相應”,這個相應一方面它是從現行裏來,然後到現行裏去。
(上邊一段是在講安立阿賴耶識叁種相的第一種:“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爲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
我們所有的一切一切,在我們生活裏頭,每時每刻,現前爲因,給所有的現行的東西能現前爲因,給你時時刻刻作原因。而且這種子,必須在現前現行的時候,才叫真正的種子。而這種子呢,生現行時,它是因果同時的,如秤兩端,提拿時等。唯識學裏經常講這個“時等”,因果生滅,一個生、一個滅,同時的。一切法生起的時候,現前爲因,你離不開它。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你說這阿賴耶識它生起旁的,攝持種子生起其它雜染品法或者前七識,那麼它怎麼生起呢?“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這阿賴耶識,得依靠我們現行的雜染品法,它離不開現行的東西所管的熏習成種子的那一段。那麼現行呢,前七識或者雜染品法,它得依靠阿賴耶識的熏習,無始時來的熏習,也可以說無始時來雜染品法的種子,它依靠這個來過活,才能生起,相續而生。
前邊是現前爲因,現在是相續而生,這就是因果關系。阿賴耶識不是不平等,是最平等的,跟雜染品法是平等的,你依靠我,我也依靠你。所以這個因果關系,大家一定把它弄清楚,主要是要反對不平等,打倒不平等,要革命就是,一切權力,一切資本,都不能不平等,不平等就要打倒。這是講它這個阿賴耶識的相,體相,體相分兩方面,這是因的方面。
底下是關鍵性的問題。
“複次何等名爲熏習?”這是關鍵,這個熏習是關鍵。你現行跟種子的關系是熏習,經過熏習成爲種子這個階段,好象隱藏起來。那麼什麼叫做熏習?
“熏習能诠何爲所诠?”熏習是一個名詞、名言,它有所诠,何爲所诠?它所表诠的東西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诠。”這是解釋熏習,這個熏習就是我們日常的學習、日常的修行、鍛煉、寫作業這些東西都是熏習。現在我們在這兒,我也受熏習,你們也受熏習,熏習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講教育理論,可能這個熏習是最最重要的了。可這熏習必須有個所熏的東西,就是這個阿賴耶識,非通過它不可。就是依靠“彼法俱生俱滅”,一個關系,就是依靠雜染品法,俱生俱滅,這阿賴耶識跟它俱生俱滅。
這個俱生俱滅很重要,恐怕任何事情都沒有它跟我們這麼密切的。這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的因性,這樣,它阿賴耶識跟我們俱生俱滅,于是乎,在阿賴耶識裏頭,此中有能生起雜染品法的因性,“是謂所诠”。所謂熏習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在一塊,一起生活,然後又能使得你生起來,這就是熏習。
底下舉例,“如苣勝中有花熏習,苣勝與花俱生俱滅,是諸苣勝帶能生彼香因而生。”這底下舉的都是色法上的例子,無性特別解釋,這色法都是阿賴耶識種子生起的,我們舉比喻的時候,沒法子不用一種大夥兒共同承認的例子,來解釋大家不容易了解的意思。苣勝據說叫做胡麻,現在藏文字典裏指的就是芝麻,就是製麻油的芝麻。“苣勝中有花熏習”,跟花擱在一起放著,“與花俱生俱滅”,這俱生俱滅要有一個熏習的時間,于是乎這個苣勝呢“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帶能生彼的這個香因而生,跟咱們末莉花熏茶一樣的。更容易了解的一個例子,在茶葉裏放末莉花,時間稍微久一點兒,于是茶就有末莉花的香味了,“帶彼能生香因而生”,帶能生末莉花的香,香本來是末莉花上的,于是現在是茶葉上帶了香因了。
這是一個比喻,就是叫我們容易明白。實際上阿賴耶識跟雜染品法,跟我們前七識,比花跟茶的關系還要密切的多,不過拿這個例子叫我們容易理解。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又舉了例子,普通常有的貪的熏習,現在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貪的東西,貪的煩惱熏習呢,“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帶著生這個貪的因而生。原來這個心並不是這樣,就因爲跟這個貪,貪、嗔、癡都包括在內,這些煩惱俱生俱滅,于是這心就帶彼生因而生,帶著能生起貪等的因而生起,那就成爲熏習了。久而不聞其臭,那也是因爲在一塊時間長了能生起臭。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我們要學習重要的東西、想學東西,要多聞熏習。我們佛教裏頭講了,說“正聞熏習”,什麼叫正聞熏習?關鍵就是正不正,現在就是,我們要能知道正確的因果關系,常常熏習,依聞作意。作意,是五個遍行心所裏的一個重要的心所,你作動的意思才能去走。依聞作意,老想聽,想多讀點兒佛教的原著,大家來這兒,大家研究什麼是真正的因果,這都是叫所謂正聞熏習。不正的也很多,就是相信上帝什麼的,不如理的思維、不如理的作意。
依聞作意呢?就是我們總想聽道理,總想聽正確的因果關系、因果問題,就是正聞。這個聞的熏習很要緊、很厲害,要知道了什麼叫不平等的原因,以後我們對這個不平等原因,就要持批判態度,要排斥這個東西。
這個正聞熏習就是聞慧,就是你已經有了跟一般知識不同的智慧,有所對治,就像你吃下藥,就能對治你的病一樣,對治那些不正確的東西。所以多聞熏習,依聞作意,老想聽,提醒自己,讀讀讀、聽聽聽,研究研究,總是在那兒鼓搗。
《攝大乘論 第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