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皆應受學修行。如此應知共不共戒差別。廣大差別者。應知有四種。由四種廣大故。一種種無量學處廣大。二能攝無量福德廣大。叁攝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意廣大。四無上菩提依止廣大。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複次有變化所作身口業。應知是菩薩甚深戒。由此戒有時菩薩正居大王位。或現種種逼惱衆生。爲安立衆生于戒律中。或現種種本生。由逼惱他及逼惱怨對。令他相愛利益安心。生他信心爲先。後于叁乘聖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薩甚深戒差別。由此四種差別。應知是略說菩薩受持戒差別。複次由此四種差別。更有差別不可數量菩薩戒差別。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經中說
攝大乘論依心學勝相第七
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別。雲何應知依心學差別。略說由六種差別應知。何者爲六。一境差別二衆類差別。叁對治差別。四隨用差別。五隨引差別。六由事差別。境差別者。由緣大乘法爲境起故。衆類差別者。大乘光叁摩提。集福德王叁摩提。賢護叁摩提。首楞伽摩叁摩提等。攝種種叁摩提品類故。對治差別者。由緣一切法爲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識中拔出一切麁重障故。隨用差別者。于現世久安住叁摩提樂中。如意能于勝處受生。隨引差別者。能引無礙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別者。令動放光遍滿顯示轉變往還。促遠爲近轉麁爲細變細爲麁。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類入大集中。或顯或隱。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辯才及憶念喜樂。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難行正行。以能攝十種難修正行故。何者爲十。一自受難修。自受菩提善願故。二不可回難修。由生死衆苦不令退轉故。叁不背難修。由衆生作惡一向對彼故。四現前難修。于有怨衆生現前爲行一切利益事故。五無染難修。菩薩生于世間不爲世法之所染故。六信樂難修。行于無底大乘。能信樂廣大甚深義故。七通達難修。能通達人法二無我故。八隨覺難修。諸佛如來甚深不了義經能如理判故。九不離不染難修。不舍生死不爲生死染汙故。十加行難修。諸佛如來于一切障解脫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衆生利益事。乃至窮生死後際樂修如此加行故。于隨覺難修諸佛如來說不了義經。其義雲何。菩薩應隨理覺察。如經言。雲何菩薩不損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薩善能行施無量無數。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續生起。雲何菩薩樂行布施。若菩薩不樂行一切施。雲何菩薩行信施心。若菩薩不行諸佛如來信心。雲何菩薩發行布施。若菩薩于布施中不策自身。雲何菩薩恒遊戲布施。若菩薩無布施時。雲何菩薩能大行施。若菩薩于施離娑羅想。雲何菩薩于施清淨。若菩薩欝波提貪悋。雲何菩薩能住于施。若菩薩不住究竟後際。雲何菩薩于施自在。若菩薩于施不得自在。雲何菩薩于施無盡。若菩薩不住無盡中如施經。于戒乃至般若如理應知。複有經言。雲何菩薩行殺生。若菩薩有命衆生斷其相續。雲何菩薩奪非他所與。若菩薩自奪非他所與衆生。雲何菩薩行邪淫。若菩薩于欲塵起邪意等。雲何菩薩能說妄語。若菩薩是妄能說爲妄。雲何菩薩行兩舌。若菩薩恒住最極空寂處。雲何菩薩能住波留師。若菩薩住所知彼岸。雲何菩薩能說不相應語。若菩薩能分破諸法隨類解釋。雲何菩薩行阿毗持诃婁。若菩薩數數令自身得無上諸定。雲何菩薩起憎害心。若菩薩于自他心地能害諸惑。雲何菩薩起邪見。若菩薩一切處遍行邪性如理觀察。複有經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論中自廣分別。一切佛法常住爲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斷爲性。由一切障皆斷盡故。一切佛法生起爲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爲性。能得共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一切佛法有欲爲性。有欲衆生愛攝令成自體故。一切佛法有瞋爲性。一切佛法有癡爲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爲性。一切佛法無染著爲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諸佛出現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說佛法甚深。爲修行波羅蜜。爲成熟衆生爲清淨佛土。爲引攝一切佛法故。菩薩叁摩提業差別應知
攝大乘論依慧學勝相第八
如此已說依定學差別。雲何應知依慧學差別。由無分別智自性依止緣起境界相貌立救難攝持伴類。果報等流出離。究竟行善加行無分別智後得智功德。無差別加行。無分別後得智。譬威德無功用作事甚深義故。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智差別。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五相者。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叁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于真實義離異分別故。是五相所離智。此中應知是無分別智。于此中如所說。無分別智性中故說偈言
諸菩薩自性五種相所離
無分別智性于真無分別
諸菩薩依止非心非非心
是無分別智非思疾類故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如理正思惟
諸菩薩境界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二無我真如
諸菩薩相貌于真如境中
是無分別智無相無差別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他
字字相續故由相應義成
離言說智慧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攝持是無分別智
此後得行持爲生長究竟
諸菩薩伴類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五度之品類
諸菩薩果報于佛二圓聚
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至得
菩薩等流果于後後生中
是無分別智由展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得成相應故
是無分別智應知于十地
諸菩薩究竟由得淨叁身
是無分別智至勝自在故
不染如虛空此無分別智
種種重惡業由唯信樂故
清淨如虛空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由得及成就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
若出現于世非世法所染
如痖求受塵如痖正受塵
如非痖受塵叁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塵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叁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塵如五正受塵
如非五受塵叁智譬如此
如未識求解如讀正受法
如解受法義次第譬叁智
如人正閉目無分別亦爾
如人正開目後得智亦爾
如空無分別無染礙異邊
如空中色現後得智亦爾
譬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別種種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非智非非智
與境無差別智名無分別
佛說一切法自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彼無無分別
此中無分別有叁種。一加行無分別。二無分別智。叁無分別後智。加行無分別有叁種謂因緣引通數習力生起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知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無分別後智有五種。謂通達憶持成立相雜如意。顯示差別故。爲成立無分別智。複說別偈
餓鬼畜生人諸天等如應
一境心異故許彼境界成
于過去未來于夢二影中
智緣非有境此無轉爲境
若塵成爲境無無分別智
若此無佛果應得無是處
得自在菩薩由願樂力故
如意地等成得定人亦爾
成就簡擇人有智得定人
于內思諸法如義顯現故
無分別修時諸義不顯故
應知無有塵由此故無識
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如經言。若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由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余波羅蜜。何者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余波羅蜜。謂離五種處。一離外道我執處。二離未見真實菩薩分別處。叁離生死涅槃二邊處。四離唯滅惑障知足行處。五離不觀利益衆生事住無余涅槃處。聲聞智慧與菩薩智慧差別雲何。應知由無分別差別不分別陰等諸法門故。由非一分差別通達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衆生利益事故。由無住差別住無住處涅槃故。由恒差別于無余涅槃不墮斷盡邊際故。由無上差別實無異乘勝此故。此中說偈
由智五勝異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樂說此不爲遠
若菩薩于世間實有亦複可知。若菩薩如此依戒定慧學功德聚相。應至十種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無等勝能。雲何于世間中見有衆生遭重苦難。由菩薩見彼衆生有業能感苦報障勝樂果故。由菩薩見如此若施彼樂具則障其生善。由菩薩見彼無樂具能現前厭惡生死。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生長一切惡法因緣。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逼害余無量衆生因緣。是故菩薩不無如此能。世間亦有如此衆生顯現。此中說偈
見業障礙善厭現及惡增
害他彼衆生不感菩薩施
攝大乘論學果寂滅勝相第九
如此已說依慧學差別。雲何應知寂滅差別。諸菩薩惑滅即是無住處涅槃此相雲何。舍離惑與不舍離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淨品一分爲體。涅槃是依他性。淨品一分爲體本依者是具淨不淨品二分依他性。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性。由不淨品分永改本性。由淨品分永成本性。此轉依若略說有六種轉。一益力損能轉。由隨信樂位住聞熏習力故。由煩惱有羞行慚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達轉。謂已登地諸菩薩。由真實虛妄顯現爲能故。此轉從初地至六地。叁修習轉。由未離障人是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依故。此轉從七地至十地。四果圓滿轉。由已離障人一切相不顯現清淨真如顯現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轉。由聲聞通達人無我故。由一向背生死爲永舍離生死故。六廣大轉。由菩薩通達法無我故。于中觀寂靜功德故。爲舍不舍故。若菩薩在下劣轉位有何過失。不觀衆生利益事故。遠離菩薩法。與下乘人同得解脫此爲過失。諸菩薩若在廣大轉位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由自轉依爲依故。得諸自在于一切道中能現一切身。于世間富樂及于叁乘。由種種教化方便勝能能安立彼于正教。是廣大轉功德。此中說偈
于凡夫覆真于彼顯虛妄
于菩薩一向舍虛顯真實
不顯現顯現虛妄及真實
是菩薩轉依…
《附2:攝大乘論(真谛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