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广大差别者。应知有四种。由四种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二能摄无量福德广大。三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广大。四无上菩提依止广大。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由此四种差别。应知是略说菩萨受持戒差别。复次由此四种差别。更有差别不可数量菩萨戒差别。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经中说
摄大乘论依心学胜相第七
如此已说依戒学差别。云何应知依心学差别。略说由六种差别应知。何者为六。一境差别二众类差别。三对治差别。四随用差别。五随引差别。六由事差别。境差别者。由缘大乘法为境起故。众类差别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贤护三摩提。首楞伽摩三摩提等。摄种种三摩提品类故。对治差别者。由缘一切法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识中拔出一切麁重障故。随用差别者。于现世久安住三摩提乐中。如意能于胜处受生。随引差别者。能引无碍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别者。令动放光遍满显示转变往还。促远为近转麁为细变细为麁。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类入大集中。或显或隐。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辩才及忆念喜乐。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难行正行。以能摄十种难修正行故。何者为十。一自受难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回难修。由生死众苦不令退转故。三不背难修。由众生作恶一向对彼故。四现前难修。于有怨众生现前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无染难修。菩萨生于世间不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乐难修。行于无底大乘。能信乐广大甚深义故。七通达难修。能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八随觉难修。诸佛如来甚深不了义经能如理判故。九不离不染难修。不舍生死不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难修。诸佛如来于一切障解脱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众生利益事。乃至穷生死后际乐修如此加行故。于随觉难修诸佛如来说不了义经。其义云何。菩萨应随理觉察。如经言。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云何菩萨乐行布施。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云何菩萨行信施心。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云何菩萨发行布施。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萨恒游戏布施。若菩萨无布施时。云何菩萨能大行施。若菩萨于施离娑罗想。云何菩萨于施清净。若菩萨欝波提贪悋。云何菩萨能住于施。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云何菩萨于施自在。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萨于施无尽。若菩萨不住无尽中如施经。于戒乃至般若如理应知。复有经言。云何菩萨行杀生。若菩萨有命众生断其相续。云何菩萨夺非他所与。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众生。云何菩萨行邪淫。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云何菩萨能说妄语。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云何菩萨行两舌。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若菩萨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若菩萨能分破诸法随类解释。云何菩萨行阿毗持诃娄。若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云何菩萨起憎害心。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云何菩萨起邪见。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观察。复有经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断为性。由一切障皆断尽故。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瞋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一切佛法无染着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着。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说佛法甚深。为修行波罗蜜。为成熟众生为清净佛土。为引摄一切佛法故。菩萨三摩提业差别应知
摄大乘论依慧学胜相第八
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别。由无分别智自性依止缘起境界相貌立救难摄持伴类。果报等流出离。究竟行善加行无分别智后得智功德。无差别加行。无分别后得智。譬威德无功用作事甚深义故。应知依慧学差别。由依慧学差别。应知无分别智差别。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分别智。于此中如所说。无分别智性中故说偈言
诸菩萨自性五种相所离
无分别智性于真无分别
诸菩萨依止非心非非心
是无分别智非思疾类故
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如理正思惟
诸菩萨境界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二无我真如
诸菩萨相貌于真如境中
是无分别智无相无差别
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他
字字相续故由相应义成
离言说智慧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诸菩萨摄持是无分别智
此后得行持为生长究竟
诸菩萨伴类说是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五度之品类
诸菩萨果报于佛二圆聚
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至得
菩萨等流果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由展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得成相应故
是无分别智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由得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至胜自在故
不染如虚空此无分别智
种种重恶业由唯信乐故
清净如虚空此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由得及成就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若出现于世非世法所染
如痖求受尘如痖正受尘
如非痖受尘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尘如愚正受尘
如非愚受尘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尘如五正受尘
如非五受尘三智譬如此
如未识求解如读正受法
如解受法义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闭目无分别亦尔
如人正开目后得智亦尔
如空无分别无染碍异边
如空中色现后得智亦尔
譬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别种种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非智非非智
与境无差别智名无分别
佛说一切法自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彼无无分别
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无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复说别偈
饿鬼畜生人诸天等如应
一境心异故许彼境界成
于过去未来于梦二影中
智缘非有境此无转为境
若尘成为境无无分别智
若此无佛果应得无是处
得自在菩萨由愿乐力故
如意地等成得定人亦尔
成就简择人有智得定人
于内思诸法如义显现故
无分别修时诸义不显故
应知无有尘由此故无识
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名异义同。如经言。若菩萨住般若波罗蜜。由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何者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谓离五种处。一离外道我执处。二离未见真实菩萨分别处。三离生死涅槃二边处。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五离不观利益众生事住无余涅槃处。声闻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应知由无分别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由非一分差别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故。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
由智五胜异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乐说此不为远
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苦报障胜乐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厌恶生死。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逼害余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萨不无如此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
见业障碍善厌现及恶增
害他彼众生不感菩萨施
摄大乘论学果寂灭胜相第九
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此相云何。舍离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净品一分为体。涅槃是依他性。净品一分为体本依者是具净不净品二分依他性。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性。由不净品分永改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性。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一益力损能转。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由烦恼有羞行惭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登地诸菩萨。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故。此转从初地至六地。三修习转。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此转从七地至十地。四果圆满转。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清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转。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由一向背生死为永舍离生死故。六广大转。由菩萨通达法无我故。于中观寂静功德故。为舍不舍故。若菩萨在下劣转位有何过失。不观众生利益事故。远离菩萨法。与下乘人同得解脱此为过失。诸菩萨若在广大转位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由自转依为依故。得诸自在于一切道中能现一切身。于世间富乐及于三乘。由种种教化方便胜能能安立彼于正教。是广大转功德。此中说偈
于凡夫覆真于彼显虚妄
于菩萨一向舍虚显真实
不显现显现虚妄及真实
是菩萨转依…
《附2:摄大乘论(真谛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