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墮到邪門。他自己沒有警覺,畫畫是想賺錢,賺了錢他還能修嗎
他的心就不定了,因爲嘗到甜頭了,還想再畫去賣錢,這時候,連叁塊錢都沒有人要買了!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
我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當你修行剛有點工夫的時候,一入就靈!靈的時候,一旦錯用就迷了,迷了就著魔了。所以當我們的工夫到達了一個程度,跟日常生活結合了,不要炫耀,不要以爲成道了,你僅僅是降伏自心中色心的境界相;如果你以爲已經有成就了,就完全錯誤了,因爲修行人發生這種事情太多了,你的成就一多了,魔難也就跟著來了,甚至連你生起一個錯誤的念頭,都會遭很大的魔難。因此大家將佛法結合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要知道自己功力到達什麼程度,要自己認清自己。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一個方法,我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都是在說明“煉心”,“煉心”應該在什麼地方練習呢
就在生活當中!就在你面對一切的人、事!處理之後你就會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還是波濤洶湧
是有功力,還是沒有功力
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舉自己讀《金剛經》的例子。我平反之後,再次回到中國佛學院教書,開始讀《金剛經》,那個時候我讀起來,跟我以前所學的、聽的、講的完全不一樣,好像很生疏。以前慈舟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也講過,但是回憶他們講過的話,感覺自己不甚理解,反而從那個時候開始讀《金剛經》從不間斷。十年之後,所有的問題自己突然有了解答,這是怎麼來的呢
是讀了十年《金剛經》所換來的。在這個時候,你說有悟境嗎
沒有,只是以前的疑惑自己已經能夠解答了。在理解《金剛經》之後,再來看《阿彌陀經》等其它的經典,它們都是相通的,相同的疑問,也都能夠理解的。如果再繼續讀上十年,我想情況就會有變化了。讀經的時候心裏遊蕩,思緒紛亂,雖然不是遊山玩水,但又回到以前的境界,這就是錯誤的。
讀經,心沒有住到經上,換句話說,你吃飯沒有住到吃飯上,喝水沒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這就沒有辦法了,這樣讀誦經典所得的利益很少。雖然每部經上都說,你讀此經會得到什麼福德,那些都是鏡花水月,不可靠的。功德是因爲你讀經的時候,心理産生般若的明,有一種照慧,這是在解上來論功德,如果你只念到文字,以爲就能有好大的功德,有沒有功德呢
有,但跟你這個智慧的功德是不能相互替換的。
我再舉個念經的例子,大家有沒有念經念到心神遊蕩,晃到哪兒去了都不曉得
還有,你在誦經時電話正好來了,不管你誦經是否完成了就去接電話,你這部經算不算圓滿呢
如果你去接電話,你就不能繼續剛才未完成的部份繼續念下去,必須從頭開始誦經。讀誦大乘經偶爾會有入定的情形,好像很快就念完了,平常讀《金剛經》需要二十分鍾的時間,可是今天突然只要十分鍾就可以持誦完畢,仔細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哪一段經文!那是因爲你的精神今天特別集中,所以有此收獲,但這要你自己認定,一點也滲不得假的。
念佛也是如此!先是計數,計一計連數字都沒有了,我們念經、念佛都有這種情況,能念的人,所念的經,好像都沒有了,還在念嗎
沒有念嗎
四十多分鍾一下子過去了,這也是好現象,這是你的心明白了,漸漸趨于寂靜,不論修哪一法,裏頭都會有很多的體會,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是深淺不同,時間的長短不一,每個人下的工夫如何
只能自己領受了,並不適用其他人,你是你,他是他,不是嗎
我們看別人的境界,不能把它搬到我們自己身上來,那是不適用的,因爲有時候只是心裏出現短暫的寂靜而已,你還沒有得到,要真正的入定,我今生恐怕做不到了。
我現在八十多歲了,時間也不多了,但是你們必須得這樣的做。諸位道友,我們今天漫談了這麼一段時間之後,不論你吸收了多少,都要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像〈淨行品〉當中,文殊菩薩跟智首菩薩說“善用其心”,之後,文殊菩薩又說了一百四十一種的例子,包括你上洗手間的時候都要念個偈子,但是夠不夠呢
不夠的,說的不完全,你遇到的事情太多了,你可以自己編。不論你遇著什麼可以自己編,例如:“當願衆生,如何如何:”,你發什麼願就編什麼偈子,都可以,這就叫做“善用其心”。反正就是“上求佛道、下度衆生”,這樣你就念念住在佛、法、僧叁寶上。
像我們第一次講〈修行〉的時候曾經提到,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晨起來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然說中間有停歇,但是兩頭連系起來,還是很好。如果你的心力強,日常生活中又都能夠“善用其心”,那麼你所受的效益會很快的、很明顯的增強!一個月、二個月,或者一年、兩年,你會逐漸改變個人的習性、思惟方式,以前的思惟方式是那樣,現在的思惟方式是這樣,不盡相同!現在我們的思惟方式是順著菩提道走的,一念覺念念覺,達到究竟覺,究竟覺悟者,每一位道友都可以自己體會得到的,這不是很深的,人人都做得到。根據這個路子做,只聽我公開演講是不夠的,有時候心有所感,就隨手記錄下來。
總之,我們所學的要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我們的行爲舉止也必須與我們說過的話相結合,這樣子你就不會去說傷人的話,到達了一定程度,你就不會想罵人。聽到罵人的話,你聽到的不知道是什麼語言,你想罵人也罵不出來。你知道該罵人的話,什麼都罵的出來,這就是你已經達到自然而然、不造作的境界了。那個業只是口,如果你念念的那個心,都不曾離開佛、法、僧叁寶的話,心裏的惡念頭就不容易生起!也沒有機會生起,不論遇到什麼環境,你都要導引使它生起善念。
大家可以驗證一下,下次我們再來講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觀怎麼觀
怎麼住
念有住,我們的念是不住的,我們要學習這念怎麼樣才能安住。
【問答篇】
問:剛才老和尚講了修觀、無常,我們都知道無常,我想只要是人都會死,既然我們都會死,本來就無常了,爲什麼還要修一個“無常觀”呢
修“無常觀”的目的爲何
因爲我們都知道既然會死就不應該再去觀無常,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楞嚴經》裏面講,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具足了千萬空觀,返聞聞自性,剛才老和尚講過“善用其心”,我想請問一下“善用其心”具足了多少空觀
還有“善用其心”與耳根圓通返聞自性,有何差別
答:第一個問題,我先給你答複。你說人都知道無常的,可是做起來都是常的,徐居士你想一想,你做的都是常啊!你認爲你自己何時會死,你能知道無常嗎
佛問他的一個弟子說:“人的生命大概在幾天之內吧
”有的說是在一天之內,有的答在呼吸之間。佛說:“汝近道矣!”你說無常人人都知道,可是人人現在做的都是有常啊!就連我也是如此,我知道我明天死不了啊!所以我就沒准備,萬一今天晚上死了呢
所以說“無常觀”是讓你證得,不是讓你了解這個名詞,你了解了這個名詞,不見得是事實啊!
你要能夠證得無常,基本上你起碼要斷見思惑,就因爲你沒有證得,所以佛要你觀無常。雖然時時刻刻都會想到無常,如果是思想當中修成了“無常觀”,並不是叫你自殺!觀無常是看一切事物的變化是無常的,要找無常性,你看看《雜阿含經》,看看佛說的,觀心無常,心一天天的變化,你說那是常的嗎
是定性的嗎
不住!所以無常。
第二個問題,你問文殊菩薩答的“善用其心”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有何差別
“善用其心”是初入門的,從動的境界,在你每一天的境界相上,遇到什麼境界就發什麼菩提心,讓你的心系念在菩提道上,系念在度衆生上、成佛道上,不要岔到別處去了。觀世音菩薩就不同了,他是聞到自性的。這就跟禅宗問:“念佛是誰
”他找哪個誰啊
也就是我剛才講的佛性,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都跟佛無二無別,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是利根的,可以迅速證入,“善用其心”這個法門是遇事時發心,這是磨練,使你的心能夠達到那種境界,現在你的心還不能到達那種境界,所以要清淨你的行爲。
題目中就已經明白的告訴你,這樣做能使你的心地清涼,明天我們就要講怎麼念住,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眼觀色的時候,要住在色上,耳聞聲響的時候,要住在聲上,你做任何事情要住在上面,不要讓念頭跑了,這叫住。住就是定!
《楞嚴經》上所說的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入叁摩地證得的時候,他是從這個法門證得耳根圓通,像大勢至菩薩憶佛、念佛必定見佛,都是一個涵義。〈淨行品〉有兩種意義,〈淨行品〉是“慢來”,《楞嚴經》是“頓來”,“頓”是由“慢”而形成的,“慢”是成就“頓”的。這是《華嚴經》的信位菩薩所修的,初信佛的人必須如此修法。
〈淨行品〉是信位,善財童子最初參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跟善財童子說的當然不是這個法,在《華嚴經》裏頭說善財童子見了文殊菩薩就生起了信心,發了菩提心,也沒說善財童子怎麼信的、怎麼修行的就過去了。只說他從那時候就一位一位的參,參到〈十回向品〉的第七回向,經過信、住、行參的回向,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第七回向,就是二十七參的時候,善財童子才參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中說耳根圓通,《華嚴經》中則沒有說,這二者不能夠混淆在一起。《楞嚴經》說的是《楞嚴經》,〈淨行品〉說的是〈淨行品〉,各各法門是不一樣的。
《向佛陀學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