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堕到邪门。他自己没有警觉,画画是想赚钱,赚了钱他还能修吗
他的心就不定了,因为尝到甜头了,还想再画去卖钱,这时候,连三块钱都没有人要买了!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当你修行刚有点工夫的时候,一入就灵!灵的时候,一旦错用就迷了,迷了就着魔了。所以当我们的工夫到达了一个程度,跟日常生活结合了,不要炫耀,不要以为成道了,你仅仅是降伏自心中色心的境界相;如果你以为已经有成就了,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修行人发生这种事情太多了,你的成就一多了,魔难也就跟着来了,甚至连你生起一个错误的念头,都会遭很大的魔难。因此大家将佛法结合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知道自己功力到达什么程度,要自己认清自己。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炼心”,“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
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的人、事!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
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
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举自己读《金刚经》的例子。我平反之后,再次回到中国佛学院教书,开始读《金刚经》,那个时候我读起来,跟我以前所学的、听的、讲的完全不一样,好像很生疏。以前慈舟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也讲过,但是回忆他们讲过的话,感觉自己不甚理解,反而从那个时候开始读《金刚经》从不间断。十年之后,所有的问题自己突然有了解答,这是怎么来的呢
是读了十年《金刚经》所换来的。在这个时候,你说有悟境吗
没有,只是以前的疑惑自己已经能够解答了。在理解《金刚经》之后,再来看《阿弥陀经》等其它的经典,它们都是相通的,相同的疑问,也都能够理解的。如果再继续读上十年,我想情况就会有变化了。读经的时候心里游荡,思绪纷乱,虽然不是游山玩水,但又回到以前的境界,这就是错误的。
读经,心没有住到经上,换句话说,你吃饭没有住到吃饭上,喝水没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这就没有办法了,这样读诵经典所得的利益很少。虽然每部经上都说,你读此经会得到什么福德,那些都是镜花水月,不可靠的。功德是因为你读经的时候,心理产生般若的明,有一种照慧,这是在解上来论功德,如果你只念到文字,以为就能有好大的功德,有没有功德呢
有,但跟你这个智慧的功德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我再举个念经的例子,大家有没有念经念到心神游荡,晃到哪儿去了都不晓得
还有,你在诵经时电话正好来了,不管你诵经是否完成了就去接电话,你这部经算不算圆满呢
如果你去接电话,你就不能继续刚才未完成的部份继续念下去,必须从头开始诵经。读诵大乘经偶尔会有入定的情形,好像很快就念完了,平常读《金刚经》需要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是今天突然只要十分钟就可以持诵完毕,仔细回想我并没有遗漏哪一段经文!那是因为你的精神今天特别集中,所以有此收获,但这要你自己认定,一点也渗不得假的。
念佛也是如此!先是计数,计一计连数字都没有了,我们念经、念佛都有这种情况,能念的人,所念的经,好像都没有了,还在念吗
没有念吗
四十多分钟一下子过去了,这也是好现象,这是你的心明白了,渐渐趋于寂静,不论修哪一法,里头都会有很多的体会,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深浅不同,时间的长短不一,每个人下的工夫如何
只能自己领受了,并不适用其他人,你是你,他是他,不是吗
我们看别人的境界,不能把它搬到我们自己身上来,那是不适用的,因为有时候只是心里出现短暂的寂静而已,你还没有得到,要真正的入定,我今生恐怕做不到了。
我现在八十多岁了,时间也不多了,但是你们必须得这样的做。诸位道友,我们今天漫谈了这么一段时间之后,不论你吸收了多少,都要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像〈净行品〉当中,文殊菩萨跟智首菩萨说“善用其心”,之后,文殊菩萨又说了一百四十一种的例子,包括你上洗手间的时候都要念个偈子,但是够不够呢
不够的,说的不完全,你遇到的事情太多了,你可以自己编。不论你遇着什么可以自己编,例如:“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你发什么愿就编什么偈子,都可以,这就叫做“善用其心”。反正就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这样你就念念住在佛、法、僧三宝上。
像我们第一次讲〈修行〉的时候曾经提到,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晨起来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虽然说中间有停歇,但是两头连系起来,还是很好。如果你的心力强,日常生活中又都能够“善用其心”,那么你所受的效益会很快的、很明显的增强!一个月、二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你会逐渐改变个人的习性、思惟方式,以前的思惟方式是那样,现在的思惟方式是这样,不尽相同!现在我们的思惟方式是顺着菩提道走的,一念觉念念觉,达到究竟觉,究竟觉悟者,每一位道友都可以自己体会得到的,这不是很深的,人人都做得到。根据这个路子做,只听我公开演讲是不够的,有时候心有所感,就随手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所学的要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我们的行为举止也必须与我们说过的话相结合,这样子你就不会去说伤人的话,到达了一定程度,你就不会想骂人。听到骂人的话,你听到的不知道是什么语言,你想骂人也骂不出来。你知道该骂人的话,什么都骂的出来,这就是你已经达到自然而然、不造作的境界了。那个业只是口,如果你念念的那个心,都不曾离开佛、法、僧三宝的话,心里的恶念头就不容易生起!也没有机会生起,不论遇到什么环境,你都要导引使它生起善念。
大家可以验证一下,下次我们再来讲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怎么观
怎么住
念有住,我们的念是不住的,我们要学习这念怎么样才能安住。
【问答篇】
问:刚才老和尚讲了修观、无常,我们都知道无常,我想只要是人都会死,既然我们都会死,本来就无常了,为什么还要修一个“无常观”呢
修“无常观”的目的为何
因为我们都知道既然会死就不应该再去观无常,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楞严经》里面讲,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具足了千万空观,返闻闻自性,刚才老和尚讲过“善用其心”,我想请问一下“善用其心”具足了多少空观
还有“善用其心”与耳根圆通返闻自性,有何差别
答:第一个问题,我先给你答复。你说人都知道无常的,可是做起来都是常的,徐居士你想一想,你做的都是常啊!你认为你自己何时会死,你能知道无常吗
佛问他的一个弟子说:“人的生命大概在几天之内吧
”有的说是在一天之内,有的答在呼吸之间。佛说:“汝近道矣!”你说无常人人都知道,可是人人现在做的都是有常啊!就连我也是如此,我知道我明天死不了啊!所以我就没准备,万一今天晚上死了呢
所以说“无常观”是让你证得,不是让你了解这个名词,你了解了这个名词,不见得是事实啊!
你要能够证得无常,基本上你起码要断见思惑,就因为你没有证得,所以佛要你观无常。虽然时时刻刻都会想到无常,如果是思想当中修成了“无常观”,并不是叫你自杀!观无常是看一切事物的变化是无常的,要找无常性,你看看《杂阿含经》,看看佛说的,观心无常,心一天天的变化,你说那是常的吗
是定性的吗
不住!所以无常。
第二个问题,你问文殊菩萨答的“善用其心”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有何差别
“善用其心”是初入门的,从动的境界,在你每一天的境界相上,遇到什么境界就发什么菩提心,让你的心系念在菩提道上,系念在度众生上、成佛道上,不要岔到别处去了。观世音菩萨就不同了,他是闻到自性的。这就跟禅宗问:“念佛是谁
”他找哪个谁啊
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佛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都跟佛无二无别,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是利根的,可以迅速证入,“善用其心”这个法门是遇事时发心,这是磨练,使你的心能够达到那种境界,现在你的心还不能到达那种境界,所以要清净你的行为。
题目中就已经明白的告诉你,这样做能使你的心地清凉,明天我们就要讲怎么念住,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眼观色的时候,要住在色上,耳闻声响的时候,要住在声上,你做任何事情要住在上面,不要让念头跑了,这叫住。住就是定!
《楞严经》上所说的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得的时候,他是从这个法门证得耳根圆通,像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必定见佛,都是一个涵义。〈净行品〉有两种意义,〈净行品〉是“慢来”,《楞严经》是“顿来”,“顿”是由“慢”而形成的,“慢”是成就“顿”的。这是《华严经》的信位菩萨所修的,初信佛的人必须如此修法。
〈净行品〉是信位,善财童子最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跟善财童子说的当然不是这个法,在《华严经》里头说善财童子见了文殊菩萨就生起了信心,发了菩提心,也没说善财童子怎么信的、怎么修行的就过去了。只说他从那时候就一位一位的参,参到〈十回向品〉的第七回向,经过信、住、行参的回向,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第七回向,就是二十七参的时候,善财童子才参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说耳根圆通,《华严经》中则没有说,这二者不能够混淆在一起。《楞严经》说的是《楞严经》,〈净行品〉说的是〈净行品〉,各各法门是不一样的。
《向佛陀学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