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伺地,一個是無尋有伺地,最後是無尋無伺地。這叁個地,它都徧,徧行心所,都有它。那麼徧一切地,地下的“地”。“地”,我們在《瑜伽師地論》分叁種:第一種,有尋有伺地——欲界、初禅,有尋有伺。無尋有伺,那就是說中間禅,初禅到二禅的中間,這個定比較細一點,尋是沒有了,粗的尋沒有了,細的伺還有,叫無尋有伺地。再上去,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心細了,粗重的尋伺都沒有了,無尋無伺地。叁界九地又可以分叁類: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叁類。這叁個裏邊,徧行心所,徧一切,都能生起來。所以說,第二個徧一切地。
第叁,徧一切時。不管你什麼時候,都有它。只要心王生起來,都有它。
第四,徧一切識。從眼識、耳識、鼻舌、身識,乃至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裏邊都有它,這個徧行是徧八個識的。
所以它是最徧,其他的就沒有這四個徧。所以說徧行心所叫徧行,有四個徧的意思。我們再說一徧:徧一切性,性就是善、惡、無記,性,性格的“性”;第二,徧一切地,叁界九地都有它;徧一切時,一切時間都有它;徧一切識,八個識都有它。這是徧行的意思。大概記下來了吧?徧一切性;徧一切地;徧一切時;徧一切識。
一切識性,八個識裏邊的性都有它,這叫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無記心”,它這裏徧一切性:善的——善性、不善的——不善性、無記的——無記性,裏邊都有它。我們這個所謂“性”,不是“心”,性就是說性格的“性”。無記的裏邊有它,不善的也有它,善的也有它。這個心:是善性的叫善心,是不善性的心叫不善心,假使無記性的心叫無記心。這個裏邊又轉了一個彎。一切善、不善、無記的心,就是一切善性、不善性、無記性的心都有它的,叫徧行。這是講了一個徧,還有叁個徧,它就略了。
【廣】 五是別境,此五一一,于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于差別境”。這五個別境心所,爲什麼叫別境?它對的境是有差別的。哪五個別境心所先要看到,“欲、勝解、念、叁摩地、慧”這五個是別境心所。它們“于差別境”,別境心所生的時候不是一切境,特殊的境,它才生起來。
什麼“差別境”?欲心所,決定在它的所愛樂的境,樂境才生起來,它所感到歡喜的境——所樂境,所感到樂意的境——所樂境,就生這個欲心所。勝解,決定境。勝解心所在已經決定了的境界裏生起來,猶豫不決的時候,勝解心是不生起的。念心所,曾習境。曾經的“曾”,習就是修習的“習”——曾經經過的境界。你念些什麼?回憶,回憶過去事情。以前沒有經過的事情你回憶不起來的,以前經過的,念過的書,你一回憶就背下來了。曾習境,過去修習過的境,它是念心所的境界。定、慧兩個心所,所觀境——你所觀的境界。定心所也好,慧心所也好,都是定中的事情,定中要觀。觀的境界:你去觀西方的,什麼觀境也好,觀空也好,觀金剛薩埵也好。所觀的境裏邊生起定、慧這兩個心所,這是決定的。
“此五一一,于差別境”,它們于差別的境裏邊生起來。“輾轉決定、性不相離”,他不相離的, “是中有一、必有一切”。這個話就是說:輾轉的決定,開始是欲心所,是所樂境,但是在反複的變化的中間,它是性不相離,決定是欲心所是對所樂境的,這是不會動的;但是輾轉變化當中,“其中有一,必有一切”,當你心變化的時候,一個心所生起,其他心所也會帶到生起來,就是它們有互相聯系的。
在其他廣的裏邊,有講:別境心所可以單個起,也可以兩個兩個起,也可以叁個叁個起,也可以四個四個起,最後一起起來都可以。所以說“輾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在《俱舍》裏講,徧行、別境是一樣的,一切心所都有它。那麼這兩個稍微差別一點——就是境不一樣。他們的境——所對的境,是有特殊的關聯的。
下邊再說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見(五個邪見、不正見)、疑。這六個根本煩惱,《俱舍》裏邊廣講。這個根本煩惱裏邊,見又分五個:身見(薩迦耶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一共五個見。這六個煩惱就分了十個。十個裏面,見所斷的,把它叁界來分,分了八十八個,加上修所斷的,再加上十個小煩惱,一共一百零八個。這是配數,在《俱舍》裏都講得很多,這裏我們就不配了,大概知道一下好了。
那麼我們再說一個:念珠爲什麼一百零八粒?原因也是這個。見道所斷的、修道所斷的煩惱,一百零八個煩惱,我們就要斷這個煩惱,一百零八個念珠。還有一個積極的,叁昧功德的,有一百零八個叁昧,我們一方面要斷一百零八個煩惱,一方面要修一百零八個叁昧,所以說念珠決定一百零八,不能一百零十,也不能一百零九,也不能一百零七。這是數,有定的。
前面是別境。下邊我們再看下去。
【廣】 六爲煩惱。余是隨煩惱。四爲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
“六爲煩惱”,“余是隨煩惱”,隨煩惱就是跟了大煩惱後頭走的,小煩惱。
最後四個是“不定”, ——我們說睡眠,睡眠裏邊有人睡覺殺人,這是惡的、不善的;有人睡覺在拜佛,或者在念經,這是善的;有人睡覺在遊覽,這裏是無記的。那個時候,睡眠是通叁性,所以說不定。你說睡眠是惡的?不敢說。一定是善的?也不敢說。你說不是善的,這是惡的?也不敢說。這個是不定的。
“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這四個不定法,不是正的煩惱——不是六個根本煩惱,也不是隨煩惱 ——不是其他的幾個小煩惱。因爲它有通善的,也通無記的,所以說這是叁個性都有。
【廣】 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這個就是開端了,開下面的。把名字講完了,那每一個心所法的體性跟業用,都要一個一個解釋了。
我們體跟業這兩個名相,又是法相裏邊經常用的。一個東西,它本身叫體,它的作用叫業。假使我們說,火大,它是——火是體,火大是體,它的作用——暖,能夠燒東西成熟,把東西成熟,把它燒熟;假使風,本身的它的體性是輕動的,它的作用就可以産生這個:或者風可以推動發電,或者是什麼東西,或者是臺風可以把房子什麼都吹壞,等等,業用。這個體性,有體必定有用。那麼,體跟用,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來解釋了。那麼第一個——“觸”。我們先念《五蘊論》,然後再《廣論》 。
丙一 徧行心所
觸心所
雲何爲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
叁個和合,哪叁個和合?根、境相對。我們說根——眼根,再境——客觀的環境,就是色法,眼界針對色境,眼跟色兩個沒有參加聯系之前,各了各的,都是不相幹的,當眼根跟色境碰上了,它就産生眼識。
眼識生起來之後,主觀性就産生了。本來是客觀的東西,産生主觀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帶了這個“受”的味道,這個東西我看了順眼的,就歡喜,看了不順眼的,就討厭,那麼這個主觀性就帶出來了。所以說“分別爲性”。叁個和合之後,它們産生變化,變化裏就分別,各式各樣的種類就出來了。假使這個是討厭的,這個討厭的因素就含在裏頭;這個歡喜的,歡喜的因素有了。等到觸引生這個受的時候,受就領納觸的這個分別,就産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以受的那個苦樂,從這個觸裏邊的分別而産生的。這個觸的分別,又是從叁和合而産生的。
在叁和合之前,這個根、境、識,它是客觀的,沒有變化的、沒有主觀色彩的,就是。等你叁和合之後,眼根對了色,眼識生起之後,它的主觀色彩就來了,産生變易,這個變化就産生觸的不同,有分別的——爲性,各式各樣的觸就來了。觸就要産生一個分別的、不是客觀的、混亂的東西了。
“雲何爲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這個是一句話就沒有了。我們看廣的。
【廣】 雲何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叁和,謂眼色識,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爲觸。與受所依爲業。
“雲何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那麼,他有解釋,“叁和,謂眼色識”,眼根對了色境,就産生眼識。這叁個一合起來之後——這叁個分開就沒有主觀色彩的——一合産生主觀的東西來了。
“如是等”,爲什麼如是等?眼、色、識;耳、聲、識;鼻,對的境是香,鼻聞到香境産生鼻識;舌根著味境産生舌識;身對了觸境産生身識。“如是等”,這一個代表下面五個。
“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爲觸。與受所依爲業”,這叁個和合之後,就能産生心、心所法。“此諸和合”,不管是眼識對了色境産生的眼識,或者耳根對了聲境産生的耳識,這叁個、叁個和合之後,心王心所就生起來了。本來是客觀的,現在主觀色彩就來了,心王心所生出來了,這個就叫觸,就是觸。叁個和合之後,它能引生心王心所,有這個功能的。
那麼它的作用:“與受所依爲業”。將來産生的受,到底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依靠觸來的。
所以說在《俱舍》裏邊,就是說“受領納隨觸”,根據觸的所感到的變化,就受,就是承受,怎麼樣子的受。是樂受,苦受、還是不苦不樂受,都是依據觸來的。我們在《俱舍》裏,這裏有些人在聽,“受領納隨觸”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這裏不要講得那麼細了,觸跟受的關系很微妙。
那這裏我們就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廣五蘊論》說:當叁和合的時候,就産生變化,這個變化産生之後,觸就生起來了,觸生起來之後,就帶生起其他的心王心所,都生起來了。本來是客觀的,主觀色彩就在觸的一個關鍵,生出主觀的東西來。觸生起之後、跟到觸以後的,就是受心所。受從觸直接來的,也是繼承了觸的這個變化,而産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受心所的苦樂從觸來的,觸的這個苦樂是從叁和合的變化來的。那麼整個這個裏邊的關鍵,就是這麼一個…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