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親菩薩 造
窺基大師 解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內部資料, 僅供參考>
目 錄
法相學習參考講義 1
法相學社第一期課本序言 2
讀法之一 8
讀法之二 16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25
作者介紹——世親菩薩 25
解釋書名 28
論文開始 34
八宗 35
五種提問 37
總標百法 37
心法概述 38
心所有法概述 40
色法概述 44
心不相應行法概述 46
無爲法概述 46
心法 50
前六識 50
末那識 52
阿賴耶識 53
心所有法 56
徧行心所概述 57
別境心所概述 57
善心所概述 58
煩惱心所概述 58
什幺是修行? 59
什麼是降魔? 62
隨煩惱心所概述 63
不定心所概述 63
徧行心所 64
作意心所 64
觸心所 65
受心所 65
想心所 66
思心所 66
別境心所 67
欲心所 68
勝解心所 69
念心所 70
定心所 70
慧心所 72
善心所 73
信心所 74
精進心所 76
慚心所 79
愧心所 79
無貪心所 80
無瞋心所 80
無癡心所 82
輕安心所 83
不放逸心所 83
行舍心所 84
不害心所 85
煩惱心所 86
貪心所 87
瞋心所 87
慢心所 88
無明心所 89
疑心所 90
不正見心所 91
信的問題 92
一、引言 92
二、信與初學佛的關系 92
叁、信在佛教的解釋 95
四、信心的方便 98
五、怎樣使信心不壞 99
六、結論 102
隨煩惱心所 103
忿心所 104
恨心所 104
惱心所 105
覆心所 105
诳心所 106
谄心所 106
憍心所 106
害心所 107
嫉心所 108
悭心所 109
無慚心所 110
無愧心所 111
不信心所 111
懈怠心所 111
放逸心所 112
惛沈心所 114
掉舉心所 115
失念心所 116
不正知心所 117
散亂心所 118
惡念出來怎麼辦? 118
不定心所 120
睡眠心所 120
惡作心所 122
尋伺心所 123
色法 126
五根 127
眼根 127
耳根 127
鼻根 128
舌根 129
身根 129
五境 130
色境 130
聲境 131
香境 133
味境 133
觸境 134
法處所攝色 135
極迥色 136
極略色 136
定果色 136
受所引色 138
徧計所執色 139
心不相應行 141
得 142
命根 142
衆同分 142
異生性 144
無想定 145
滅盡定 146
無想報 148
名身 148
句身 148
文身 149
生 149
住 150
老 150
無常 150
流轉 151
定異 151
勢速 152
次第 152
時 153
方 153
數 153
和合性 153
不和合性 154
無爲法 155
虛空無爲 156
擇滅無爲 157
非擇滅無爲 157
不動無爲 158
叁災 158
八患 159
想受滅無爲 160
真如無爲 160
無我 161
補特伽羅無我 161
問題解答 164
補特伽羅無我(續) 166
法無我 167
悟入真實義之次第—━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171
學法首要知見正 177
破人我與破法我 179
“我”跟五蘊是一是異的分析 180
“我”跟五蘊是一的過失 180
“我”跟五蘊是異的過失 182
六離合釋 186
持業釋 188
依主釋 188
有財釋 190
相違釋 191
鄰近釋 191
帶數釋 191
說明:
本資料系根據上師講課錄音記錄整理而成,未經上師審閱。
本資料主要面對講寺內部及函授學員學習臨時使用,不足爲憑。僅供參考,請勿翻印。由于記錄整理者水平、時間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諸如誤聽誤記等錯誤,如在閱讀中發現,請及時指出,並反饋給講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聯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叁門縣高枧多寶講寺函授部
電話: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網址:http://www.duobaosi.com/bbs/
電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第一講
今天我們開始要講《百法》了。
昨天討論的問題:一個是,雲何無作用性?何謂能觸?十八界中有無第八識?還有一個是,執受爲何不立根、界?
我們先說“無作用性”,那是對于有作用來說的,一般我們就執著有作用的士夫,這個補特伽羅。它從幾個方面看:一個是一性的,一個能受用的,一個有所作用的,能作用。假使說,農民耕地,工人造房子、造機器等等,這個作用,是不是有作用?十八界裏邊一個界也沒有作用,但是因緣和合就起一個如幻的作用,所以說,真正找這個有作用的人,是找不到的,那就是破作用的“我”。
能觸,我們前面講過了。能觸就是身識,那麼,身根也可以說。
十八界裏邊第八識,就隱在意界裏邊。
執受,執受就是聲了。聲裏邊有執受大種爲因、非執受大種爲因、俱大種爲因,叁種。那麼,這個本身就是聲界。
法相學習參考講義
那麼,今天我們講《百法》之前,就是把我們散的講義講一下。這個講義,應當是在《五蘊論》之前講的。但是因爲這個打印得太慢了,趕不上,中間又插不進,那麼,就在《百法》之前,把它說一下。
這個是我們以前,在學法相的時候,一個江南的法相家1,他編的一個課本子一個序言,還有他在編的時候,隨時對學生的一些問題,提了一些研究法相的方式方法,就是讀法之一、讀法之二。那麼,這裏我們就把他第一冊裏邊的一些錄下來了,給大家參考,這是對初學用的。那麼,學上路了之後,當然,這些自己會知道了。但是開始學的時候,就感到法相困難,那麼,針對這些,他就作了一些簡單的研究的方式,我們現在也開始學,也可以作個參考。
第一個是第一期課本的序。他第一期課本包含《五蘊論》 、 《廣五蘊論》,還有是《顯揚聖教論》的《五法章》 、 《五蘊章》,再加上一個《二十唯識論》,這是第一冊。這樣第一冊的序就是這一篇,跟我們是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現在的排列的課程,基本上依據他的方式排的 。 《五蘊》 、《百法》之後,就是《二十唯識》了。但是我們不是一本書。因爲以前的書是找不到了。我們另外采取了,課程是一樣的。那麼,我們看序言。
法相學社第一期課本序言
我佛教言不出境行果叁,果成于行,行依于境。境也者,一切事理,所謂萬法也。
我們佛教裏邊講的法,總歸納起來,境、行、果叁個,一個是境,一個是行,一個是果。那麼,果呢,我們修行證果,果要靠行的。“果成于行”,所以能夠成就、證到果,都依靠修行。那麼,修行依什麼修呢?依靠境來修,所以說這叁個是一套。因爲有那個境,我們去觀那個境,然後就修行,修行之後就證果了。所以說我們要證果的話,先要有境,然後依境起行,然後依行成果。所以說,什麼叫境?“一切事理”。宇宙一切事情的一切的道理都在裏頭,就是“萬法”。宇宙世間的萬物萬法,都包在裏頭。
佛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此叁科者總赅萬法而無遺。乃衆生之所迷、諸聖之所覺。故佛教言必先乎是,而學佛者亦先乎是也。
那麼,佛說的法一般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原始佛教都講這些東西,這個叁個叫“叁科”。“此叁科者總赅萬法而無遺”。就是佛說的五蘊也好,十二處也好,十八界也好,就是講的境。宇宙的一切法都包在裏邊了,“無遺”,沒有少的。那麼,五蘊就是無爲法不攝了。
那麼,這個法是什麼法呢?“乃衆生之所迷,諸聖之所覺。故佛教言必先乎是,而學佛者亦先乎是也。”所謂這個萬事萬法,衆生就迷這個東西,而我們要修行成果的那些聖者就是覺這個東西,迷也是迷這個,覺也是覺這個,看錯了就迷掉了,看對了就覺了。
假使我們說,遠遠的一棵樹,它是沒有支幹的,它是這麼站在那裏,你糊裏糊塗地晚上看過去,就像一個人,好,就來不及,以爲是賊來了,大吵大鬧的,結果他仔細一看,一棵樹。那麼,這就是說,迷這棵樹,把它迷了個人了,那麼造了很多顛倒的事情。你覺悟之後,知道它是一棵樹,那你什麼事情就沒有了,天下太平了。
所以說,我們衆生就是迷。迷什麼?迷這個境。聖者他覺什麼?也是覺這個境。所以說,六祖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是這個世間,但是不能離開這個世間的“覺”。很多人就是說:“佛法在世間,好了,我們大家做世間法就是佛法了,不要修行了,在家也蠻好,就是佛法。”但是你不知道,你這個“覺”不要忘記掉了。世間的法裏邊,你迷在那裏,你如果覺了,那就對了,你還是覺不了,你還迷中加迷的話,你根本不是佛法,是凡夫了。所以,這個不要忘記個“覺”。很多人很高興,因爲他自己歡喜搞世間法,這個佛法就是世間法,他說:好得很,那滿我的願了,我世間法也享受了,佛法也修了,不是一舉兩得?沒…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