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P44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失掉呢叫成就。你只要不要失掉好了,你得到禅定了,“我得了四禅了、得了初禅了”,“得”。那麼,一旦你失去了,那就不能叫“得”了,就是你起了煩惱了,這個禅定失掉了,那麼,就在《俱舍》叫“非得”,這裏就是沒有“得”了,“得”就沒有了。生起,沒有壞、沒有失掉,這個就叫得。得了禅定也好,得初果也好,或者你得了一個什麼手藝也好,你學會一個什麼東西,都是得了,有所得了。

  

  命根

  命根者,依業所引,第八種上,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耳。

  這個是完全唯識的解釋了。它說依你所造的業,引生第八識上的一個種子,你過去造了業,在第八識留下種子了,這個所引出的種子,這個種子有個功能,它能夠連續地使你的這個一期的色、心不斷、不中斷,有這個功能,這個功能我們就安一個名字叫命根。實際上它沒有體的,就是第八識的種子,就是心法了。那麼,這個叫命根,分位安立了。

  

  衆同分

  衆同分者,類相似故,有人法之別。人同分者,如天同分、人同分。法同分者,如心同分、色同分等。

  “衆同分”,我們講過了,“類相似故”,它與同類相似的那個叫衆同分。那麼,這個裏邊,就是我們以前講的衆同分從有情講的,這裏包括法的衆同分。什麼叫“人法之別”?同分裏邊,有人的衆同分,有法的衆同分。

  那麼,舉個例,什麼叫人的衆同分呢?天與天,天上的人、有情,都叫天同分,都是同類的,身上有光明,他能飛行,有天眼通等等,天的同分。人與人之間都是同樣的,兩個手、兩個眼,兩個腳站起走路的,有同樣的意樂心,有同樣的志願等等,這是人的衆同分。

  那麼,法的衆同分,什麼呢?是“心同分、色同分”:心法跟心法它們有相同之處,心同分;色法與色法有相同之處,叫色同分,等。

  那麼,就把同分分了兩種,一種有情的——人同分,一種是非情的——法同分。這個《俱舍》裏也講了的,但是一般衆同分都是講有情同分多一些。

  

  叁乘五性依人法類,假立此名。

  同分,我們是應用在哪裏呢?像我們一般講的叁乘、五個種性,這都是根據人、法的同分,假安立的。叁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那麼,這個五種性那就是說定性的聲聞乘,他將來是決定證果是證羅漢——聲聞的果的,定性的緣覺乘,將來是證到獨覺果的,定性的菩薩乘,那將來就證佛果的,這是叁個。還有個不定性,他碰到哪個,可以轉移到哪一個,本來是修聲聞乘的,碰到了大乘的人,一教化,他就修大乘去了——菩薩乘,將來就證佛果,如果沒有人勸化,他就證聲聞果,如果有碰到這個緣覺乘的,他跟他兩個相合了,他也可以轉到緣覺乘。就是叁乘的一個定性的、不定性的有四個。還有一個無性的,一闡提,他沒有無漏種子的,他不能進入哪一乘,都不能進的,那麼,只好是最多是人天福報了,他不能達到,無漏解脫是沒有的。那麼,一共五個種性了,這些都是根據人、法的同分來安立的。

  那麼,這個五個種性,有辯論的:相宗裏邊,五個種性是絕對不可混淆的,就嚴格分界限的;那麼,性宗裏邊,就說只有一個種性,都有佛性,一切有情都有佛性,什麼闡提種什麼東西都是暫時的性,暫時他沒有善根的時候叫闡提(無種性),如果他以後積集了無漏法的種子有了,他也可以轉成這個佛性。那麼,聲聞乘,我們說《法華經》,講的聲聞,他經過佛的教化,到法華的會上都轉成一乘,叁乘還是回歸一乘了,這是性宗這麼說,只有一個乘。但是相宗來說,他就說,你說的這個《法華經》的叁乘會歸一乘,是那些不定種性的,不定種性的那些,你給他勸化他可以改了這個,聲聞乘、緣覺乘改到佛乘了,定性聲聞是改不了的,那麼,無性的人也轉不過來的。那麼,這個辯論,你說引經據典,都有他的解釋,那麼,到底哪個對?玄奘法師就是爲了這個問題才到印度去的,他到印度去之後,他就是說,我們漢地的佛法說法不一樣,那麼,要得到一個定解,只有到印度——佛的發源地去探討這個問題了,結果跑到印度之後,親近的是戒賢論師,相宗的,他是主張五種性的。他(玄奘法師)回去之前,他是表示過,他想回去宣傳不要立五種性,結果給戒賢論師罵了一頓,他說:“你說什麼。漢地人你懂什麼了,你怎麼好這樣子,五個種性怎麼可以抹殺呢?”他堅持要講五種性。那麼,這個問題就是性宗、相宗的一個辯論的一個焦點問題之一了。那麼,這個也是說了義不了義的問題了,到底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呢?各有他的說法。那麼,這裏我們就不辯那麼多了。

  

  異生性

  異生性者,二障種上一分功能,令趣類差別不同,雲異生性也。

  什麼叫異生性?“二障種上一分功能。”“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它們的種子上邊有一部分的功能,“令趣類差別不同”,叫異生性。

  這個“異生”兩個字解釋很多,這裏我們只講一個,它就是說“令趣類差別不同”,因爲凡夫就是沒有證聖道,他煩惱障、所知障都在,種子沒有斷掉,那麼,這個種子,就有一部分的功能,就可以使這些有情“趣類差別”,在五趣裏邊到處投生,也是五趣都有了,都有這個異生了,只是各個地方不同,或者天或者人或者地獄、餓鬼、畜生,這個“異”。

  那麼,聖者,聖者五趣就不異了,聖者決定是人天。我們說在四加行的時候,到忍,暖頂忍的忍的時候,惡趣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再也不墮惡趣了,所以說,叁惡道呢,五趣裏邊叁惡道不會去了,聖者當然不去了,聖者決定是人天,不會到處投生的,五趣不會亂投的。

  那麼,異生性,就是五個趣都會有。這是什麼原因?“二障種上”,煩惱、所知障裏邊它的一個功能,它使他到處投生去,不能說像聖者一樣,惡道就不去了,那沒有。那麼,這個叫“異生”。這個簡單地說,我們在《五蘊論》裏這句話反而好懂一些,沒有得到聖者的人叫“異生性”,就是凡夫,沒有得到聖性,沒有得到的。那麼,這個我們去參照《五蘊論 》、 《廣五蘊論》看一下,兩方面一看,爲什麼得不到?就是說二障種子在作怪。這二障的種子就使我們不能證到聖者,就要到處投生,如果證到聖者的話,那這個叁惡道就不去了。我們很多人都害怕叁惡道,那你趕快證聖者,證了聖者之後,除非你要度衆生,你就示現,進去可以,那你如果是業報的給你投這個叁惡道是不會去了。所以說,你真正怕叁惡道呢,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證那個聖者了,見一個道了,見道之後就再也不會去了。

  那麼,異生性我們在這個《廣五蘊論》裏它怎麼說呢?“雲何異生性,謂于聖法不得爲性。”聖者的法,沒有得到,就是沒有見道,見道以上就是聖法了,聖法一點也沒有得到,道也沒有見。那麼,你到惡道的可能性是有的。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人,當然你持五戒能夠持、如法地持,不犯的話,佛是保證你不會墮惡道的。但是我們說,這個持戒,能夠一毫都不犯的有幾個人?佛在世的阿羅漢有,他就是佛授了戒之後,就持了,不犯,絲毫不犯。末法的時期,你舉一個,不要說二百五十條,你就是五條,你哪一條絕對不犯的有沒有?都不敢說。那麼,你墮惡道的因素是沒有斷掉的。當然,看了,你犯得很小,而持戒的功德很大,那惡道是不會去了。假使你是犯得比較多,那個持戒的功德比較小的話,像天平秤一樣了,那邊是高的話,那你惡道還不敢說一定不去了。那麼,如果犯了戒了,根本戒一犯,那是沒有話說,地獄來等你,已經登記好了,某某人將來要來了,登記好了,那你眼睛一閉馬上就去了,夜叉、羅刹就把你鐵的繩子一套的話,不去也得去了,強不了了。這個就可以說,惡道的因素是很難避免的。

  以前有這麼公案:有一個人他念佛的,也每天念佛,打引磬、叮叮叮念佛,念到後來,死掉了,死掉之後,他臨終的時候,因爲這個心還沒有得到這個——念佛叁昧,也沒有得到,死的時候,竟然忘,沒有好好念佛,結果,就是藥叉,那個獄卒把他拉起來了,拿鐵索子把他都套住了,拿了鋼叉把他拉起走,拉起走了,他著急得很,他著急得很,他又是大概念佛不太用功,想不起來念佛,這下子著急了,幹著急,正在著急的時候,那些藥叉他這個鋼叉子振了一下,當啷一響,它跟引磬聲音差不多,他就念阿彌陀佛來了,這一念,好了,馬上就這個藥叉也不見了,跑掉了。那就是說,念佛的人不要說,“我是肯定不下惡道了,至少人天好得到了。”這個公案一看,還不一定呢。如果當時他的鋼叉不振一下,他沒有想起念阿彌陀佛的話,就去了,去了之後再出來是不可能了。

  所以說,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這個事情,不要說“我現在受過叁皈五戒了,保險了”,不敢說,除非你持戒持得很好,那麼,當然有保障了,這個佛也不是跟你打妄語,就怕持得不太好,更怕的你犯了很大的戒。

  

  無想定

  無想定者,想等不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什麼叫無想定?“想等不行”,就是想心所,“等”,等其他的心王心所,“不行”,不現行了,就是息下去了,滅掉了。這個不行是一個無想了。怎麼叫定呢?“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得定的人、得了定的人,他決定是身上是滋潤的,有輕安,輕安的樂徧身的。那麼,這個無想定,心都沒有了,它怎麼叫定呢?定是心一境性,他是心都沒有了,你怎麼叫定呢?但是定的效果有,因爲他進入無想定的時候,以四禅的基礎進去的,入無想定之後,身上的安和的那個感覺還在,所以說,從這一點看也叫定。

  

  或雲,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雲無想者,想滅爲首。

  這是講爲什麼叫無想定。這個定裏邊,心王心所,就是包括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心王、所有的心所法全部滅掉了。又問,爲什麼不說滅心王心所而只說一個滅想呢?沒有想呢?那就是好象是有偏向、偏見了——他不但是沒有想,也沒有…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