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一講)

  

  

  主講 敏公上師

  

  

    臘雪紛飛,看銀裝素裹;憶先賢,想千古英雄人物,凜冽高風!

  從今天(臘月廿一)起,將陸續奉上尊貴的大寶上師主講之《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筆錄文稿,初稿)登陸本網站,也以爲紀念至尊正士海公上師聖誕吉日來臨之奉獻供養雲。因時間倉促,水平所限,錄入過程中聽錯誤記、別字錯字及待辨音協聽之處多多,此乃個人學習版,尚非正式版也,還在校對中,僅供個人學習參考。正式文本將于完稿、校正圓滿後提供,敬請關注本帖更新。

  

  第一講(長度:74:40 1A 00:01 ~ 2A12:09)

  

  (1A)去年我們講了《五蘊論》,這是從部派佛教傳衍過來、還沒有正式地進入大乘。因爲論述的時候是以大乘的意義來說,所以稱《大乘五蘊論》。到《百法明門論》的時候,就標出這個大乘(唯識)的意思,在一百個法之後,就標明了兩個無我:補特伽羅無我、一切法無我。在二乘的時候,講的只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切法無我的意思,是大乘獨有的。

  

  我們說佛教,佛說的都是對機說法,並不是說佛講的法,開始是二乘的,後來演化到大乘。這種說法,現在一般以哲學的眼光來看問題的人,就經常會犯這個錯誤。現在一般所謂研究佛學的,他把佛教當成世間的哲學來看待,說佛教也是發展的:佛在世的時候是原始佛教,後來發展到部派佛學,再進一步到第叁階段是大乘佛教,最後就是産生密法了。認爲佛教是跟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這個看法是符合了現在的哲學的觀點來講問題,實際上我們說佛教並不是發展的。一切法,顯的密的、二乘大乘,等等,佛早已洞察無遺,他根據什麼機就說什麼法。在說原始佛教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大乘的思想、沒有密法的思想,而是都含在裏邊,所以叫密意。這是佛的密意,因爲當時的根機不能接受那些內容,所以佛把這個意思含蓄在裏邊,並不是沒有。

  

  我們現在先把《二十唯識》簡單地介紹一下,就是這個《講義》了。這個裏邊他們是根據發展的學術來說。實際上,我們一定要聲明,佛教不是像一般的哲學那麼說——根據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我們如果研究得深透一點,就會看到原始佛教裏邊有大乘中觀的思想。現代的印順法師,他研究《阿含經》就發現,尤其是在《雜阿含》裏邊,中觀的思想非常豐富。我們的海公上師,他是修密法的了,他晚年的時候也是研究《四阿含》,他就說,一切密法的思想在《四阿含經》裏都有!那就是說,佛陀的思想是圓滿的,根據我們不同的根機而講不同的法,並不是說佛教是根據時代而發展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因爲這個《唯識簡介》是采取其他講義編下來的,有這個思想。

  

  但是我們說,也不是絕然沒有。佛教是一味的,是對機說法,而在整個的世界發展過程中,表面上確實有這麼個過程。假使說,開始佛在世時,原始佛教;後來部派佛學,分了很多派;再後來是大乘。若再仔細分的話,有“初期大乘”。初期大乘出來之後,以前留下的那些部派佛學,大乘對他們就有一個貶稱,因爲要提倡大乘,就把他們說成是“小乘”。實際上“小乘”這個話也是不夠正確的。部派佛學是從原始佛教衍化出來的,大乘佛教出現之後把他們稱作二乘,是爲了擡高自己。這個,我們說公平的話呢,不能叫小乘,因爲它的思想裏邊大乘思想還是有的,只是沒有發揮出來而已。那麼再後期的,就是“後期大乘”,最後是“密乘”。也可以這麼分幾個階段。

  

  這個我們以前在講《印度佛學史》的時候已經說了很多。這裏因爲又接觸到這些問題,我們先要把它解釋一下,就是重點要說,盡管現在的一些研究佛學的人把佛教分成幾個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學、大乘佛教,最後是密乘,而從曆史的過程上看,確實表面上也是有這樣子幾個階段,但是我們要明白,佛真正的說法並不是這樣子的階段。

  

  佛開始講經,根據《華嚴經》的說法,佛先說的是《華嚴經》,是爲地上菩薩說的,那麼一切聲聞根本就聽不懂,如聾如啞,最後佛就降低水平,講《四阿含》。這個是說佛講經是對機。並不是說,先說《四阿含》,慢慢地說到《大般若》,一層層上去(這是現代研究佛學的人,這麼安這個次第)。雖然在社會曆史的演變上,確實是有這樣的過程,這樣子說,使我們容易了解;但並不是說佛教是這麼一層層地發展的。這個思想大家要掌握住。佛教不是發展的。佛教是佛已經全部洞察一切宇宙真理,從他對各個不同的機而說的法,不是發展出來的,跟世間學問不一樣!

  

  這裏我們先把唯識的意思跟大家介紹一下,請看《二十唯識論》的《講義》,第一個,“唯識學簡介”,簡單地介紹。

  

  

  (一)唯識學簡介

  

  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原始佛教中去探求。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緣起論,唯識思想是導源于緣起論的,它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在說明緣起的時候,原始經典大多吐露出著重心識的傾向。緣起的流轉門,不出惑、業、苦叁事;其中的業,有部認爲是屬于色法的,其它部說是非色非心的,經部論師則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這樣,唯識的傾向,就開始明朗化了。緣起的還滅門,主要亦在內心解脫,佛教調柔身心的正行,確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養,尤其著意在智慧。《阿含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這裏明顯地表現出唯識思想,是起源于原始佛教的。

  

  “唯識思想的泉源,應從原始佛教去探求”,唯識思想並不是後來發展的,在佛教的原始佛學裏邊就有這個唯識的思想,僅僅由于當時的根機不是屬于唯識這一類的,就沒有給它發展起來,沒有發揮,沒有大膽地發揮,但是在原始佛教裏邊,這個思想是有的。

  

  “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緣起論”,這個大家知道,不但是原始佛教,一切佛教都是緣起論者。世間上經常有人說:你們佛教是唯心論。那麼有的人就不服氣,就說:我們不是唯心的,我們是唯物的!……這個诤論很多。實際上,我們說我們佛教到底是什麼?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那是什麼?緣起論!一切法因緣和合而起,沒有一個“唯”的。“唯”是什麼呢?“唯”就是一個第一性的東西,從這個東西發展到整個的宇宙。唯物論者說世界上最初存在的第一性是物質,從物質再慢慢變化、發展就産生精神及其它一些更複雜的物質;而唯心論者呢,他就說最初的宇宙存在是精神,從這個精神裏邊就派生出很多物質的東西,把這個原始的宇宙精神又衍化成各個“小我”,就是一個一個的各個補特伽羅的我了。這些說法,都是從有一個基本的東西派生出各式各樣的東西,慢慢發展到宇宙萬物。這些都是哲學思想,在佛教裏是套不上去的。在哲學的陣營裏邊,要把我們佛教排隊、擺到哪個陣營裏去,都是排不上的。我們既不是唯物論者,又不是唯心論者。那麼你是二元論吧,心物都有——也不是!因爲二元論也是從這兩個基元産生一切的,而佛教卻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不是二元論,也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就是緣起論!我們這樣的佛教,在哲學裏邊,這樣的體系是沒有的,是超出哲學的一切體系的,所以要把我們排隊擺進去是擺不上的。盡管在過去文革的時候,很大的帽子(唯心論)扣下來,但是我們心裏知道,我們不是唯心論,這唯心論跟我們是不相幹的。所以那時候盡管天天批判唯心論,罵得一無是處,但是我們心裏毫不相幹,因爲你們批判的不是佛教,不關我們的事,我們佛教不是唯心論者。

  

  這裏我們說原始佛教核心就是緣起論,而“唯識思想,是導源于緣起論的”,唯識思想就是緣起論之一,就是從緣起論裏邊特殊的一種結構,也是緣起論(緣起論樣子很多,我們以後慢慢地介紹),“它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緣起論在原始佛教是一個總的說明,它有一個特殊的——以唯識的方面來說,唯識思想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

  

   “在說明緣起的時候,原始經典大都吐露出重心識的傾向”, 在原始佛教裏邊,很多的經典,在講緣起的時候都有一些側重于心識的趨向,就是側重于心。我們佛教修行當然是要從心上下功夫的,不是像科學那樣從物質上面去搞,所以我們當然是著重于心識,從心識這個趨向,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整理出一套唯識論來——本來就有的!

  

  “緣起的流轉門,不出惑、業、苦叁事”,緣起,最簡單的一個基本的模式就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裏邊,無明是煩惱、惑,行是造的業;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些都是果,也就是苦了;後邊的愛、取,既是煩惱又是惑;有也是業;最後的兩支,生、老死,又是苦。那麼總地歸納起來,我們講《菩提道次第科頌》的時候講過,這十二支,以叁個東西就包括完了。哪叁個呢?就是惑、業、苦這叁個東西。

  

  “其中的業,有部認爲是屬于色法的。”在部派裏邊,對業的解釋是不同。業在有部裏說,身業是形色,語業是聲音,這是屬于色法的。“其他部說是非色非心”,其它的部(一共有二十部)說業既不是色又不是心。“經部論師則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經部裏邊他更進一步,幹脆把它(造業)看作是思心所。我們說思心所,它是分了幾種:一種是動身思,就是發身業的,它發動身的動作的,叫動身思;一種是發語思,是發動語業的。身語二業,都以思心所來做主導,歸納到思心所上去。因爲我們這個身業、語業,總得有指揮它的人了,這個指揮它的意志,就是思心所。發動身業的思心所就是動身思,發動身體的;發動語業的,就是發語的思心所。所以經部把它歸納到心所法(思心所)去了,這個唯心的傾向更濃厚了。

  

  所以說在佛教的演變之中,經部是趨向于唯心的,也就是說,是有部進入…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