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地說中觀學建立在哪裏?這在《四宗要義》講得很清楚:先是有部,從一切法有,世間上的東西都確切地認清楚了,從有的方面來認清楚,然後進入經部;從經部再上去到唯識,唯識再上去就是中觀。中觀也是從唯識的基礎上去的。所以在佛教見解上,漢地與藏地基本是一樣的。
佛滅度後,諸大菩薩,從此唯識思想根源出發,應順著世間學術思想的發展,與衆生機緣的需要,明確地提出了唯識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真正的完成了唯識思想。世親菩薩則首創以「唯識」爲題造論,他的第一部弘闡大乘的論著,即是《唯識二十論》。以他們二人爲中心,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
瑜伽行系的學說,一般說是以無著爲中心,上承彌勒,下傳世親。法相唯識學的根本思想,在乎無著;然而傳承弘布,發展成爲一大派系的,卻是世親。
“佛滅度以後,諸大菩薩,從此唯識思想根源出發,應順著世間學術思想的發展,與衆生機緣的需要,明確地提出了唯識論。”這就是根據曆史的演變了。佛在世的時候,唯識思想是有的,但是我們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的衆生唯識思想的根機還沒成熟,所以那時候講的《阿含經》一般就注重在原始佛教的思想理論裏邊,而唯識思想就含蓄在裏頭。到了後來,世間上學術思想的發展——這個也是跟世間上的思想聯系的,就是說我們講唯識思想發展的時候,也正是世間上的唯心論思想在興盛的時候,所以聯系到我們佛教的思想呢,就重于精神方面的了,就把佛教裏邊注重于唯識的思想闡發出來。有這樣根機的人來了嘛,唯識的思想也就慢慢發展起來了,並不是以前沒有。有了這樣根器的人,這個思想(唯識)也就闡發得更詳細了。基于衆生機緣的需要,那些衆生是這樣一類的機緣,他需要這個唯識學了,就明確地提出唯識論。這是那些大菩薩,他們根據衆生的需要,就把原始佛教裏邊的唯識思想著作成唯識的一些大論。
(1B)無著菩薩就著了一部《攝大乘論》,建立起他的唯識體系, “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真正地完成了唯識思想”。因爲佛在世時,原始佛教裏邊片片段段地暴露出一些唯識的思想,還沒有把它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那時對機說法,不需要這麼高;後來的人,他唯識思想的機來了,而後來的人的根機又鈍一些,這個沒有體系的學問,他們學起來就抓不到綱,所以無著菩薩應機而出,他把原始佛教的那些唯識的思想闡發出來,撰成一個有體系的、完整的唯識思想的論典,就是《攝大乘論》,真正地完成了唯識的思想,把整個的唯識思想串聯起來,成一個體系的作品。
“世親菩薩則首創以“唯識”爲題造論”,世親菩薩幹脆(他是第一個)把“唯識”這兩個字作論的題目,“他的第一部弘闡大乘的論著,即是《唯識二十論》。”我們知道,世親菩薩是千部論師,他早期是在有部出家,弘揚有部或者是《俱舍》一類的那些思想,造了五百部論,後來經無著菩薩勸解、進入大乘之後又造了五百部大乘論,所以叫千部論師,一共一千部論。世親菩薩從他的第一部弘闡大乘的書,就叫《唯識二十論》,就把“唯識”兩個字安到書的名上去了。從這裏我們也看到,世親菩薩是從有部出家,開始學的是有部,後來經過其它各部派的一些學習,他認爲經部有些地方更是合理,他就采取了很多經部的思想,然後又從經部進入唯識思想。那麼在有部與經部之間,世親菩薩就造了一部《俱舍論》,那是他學了經部的思想、把有部的原來的思想經過一番的改造的;再進入唯識之後,造的就是《二十唯識論》。
所以我們講的,我以前從在南普陀(廈門)時開始,我們這個教學的體系就是以世親菩薩的思想爲基礎的。開始講的是《俱舍論》,《俱舍論》聽過之後,要根據世親菩薩進入大乘的第一部著作——《二十唯識論》,接著就是講這一部。但是因爲障緣很多,幾個地方都沒有講成。現在我們在自己的道場裏邊,經過…… 這個《俱舍論》是講過了,可是聽講過的人現在幾乎沒有剩下的,聽過《俱舍論》的都跑完了,只有澳大利亞的居士大概還在聽。那麼《俱舍論》之後,再進一步、進入大乘,就是《二十唯識論》。這個思想是連貫的。就是說從《俱舍論》之後,接著講《二十唯識論》,根據世親菩薩的思想體系,是相連貫的,所以我們也采取這樣子的方式。世親菩薩弘揚大乘的第一部論著就是《唯識二十論》,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經過《俱舍》進入《二十唯識》,是非常合拍的。
“以他們二人爲中心,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在印度,這個唯識宗就叫瑜伽行派。一個是中觀派,一個是瑜伽行派。瑜伽行派的主要的祖師是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他們兩個是親兄弟。
瑜伽行派的學說,這裏講的,開始是從原始佛教裏邊探討唯識思想的根源,然後在大乘的經典裏邊又舉出很多唯識的思想,最後這些經典由無著菩薩整理出一部正規的弘揚唯識的論典——《攝大乘論》;而世親菩薩經過無著菩薩的體系,從有部進入經部——《俱舍》思想,再進一步進入唯識思想,其第一部唯識論著就是《二十唯識論》,這樣就把唯識宗的思想體系完成了,這個學派就叫瑜伽行派。
那麼瑜伽行派的學說是什麼?下邊就要講了。“一般說是以無著爲中心”,唯識宗在印度叫瑜伽行派,瑜伽行系的學說,一般說,無著菩薩是它思想的中心。世親菩薩是受無著菩薩的勸而進入唯識的,但是進來之後,他對唯識學的弘揚不遺余力,撰的著作也最多。
無著菩薩的思想體系,“上承彌勒,下傳世親”,他是其中的一個中心。上邊彌勒菩薩教他《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還有《辨中邊論》等等,都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接受之後,他就傳給世親,世親又著了很多注解,像《辨中邊論》的注解就是世親菩薩著的。
“法相唯識學的根本思想,在乎無著”,無著菩薩直接從彌勒菩薩繼承下來,所以說根本思想在于無著菩薩;“而在傳承弘布,發展成爲一大派系的,卻是世親”,根本思想是無著,但是把它發揚光大、發展成瑜伽行派(唯識宗思想)的卻是世親菩薩。所以說他們兩位都是不可抹殺的,一個是創立唯識宗的中心思想,一個是把唯識宗發展成一個大的學派的祖師。所以我們提到瑜伽行派,就以他們兩位爲祖師了。
無著、世親的學說,繼承著原始佛說,一開頭就講緣起問題。原始佛學時期,是從人生現像,「一十二支緣起說」來講的,後來範圍大了,不僅講人生現像,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現像。到了龍樹菩薩這個階段,所講的是「受用緣起說」,主要是從認識方面說的。人們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覺則是從內根與外境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內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爲了便于領會,更進而提出「二谛」來。分別一切法的實相,亦以二谛爲標准。說「勝義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二者統一起來的認識就是中道觀。
到了無著、世親時代,不僅不滿足于從人生現象講,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認識領域內講緣起。他們要把範圍擴充到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上。因此,特別提出阿賴耶識來說明緣起,叫做「分別自性緣起說」。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總依,它能發生一切法。各種法有不同的自相(自性)。這是因爲阿賴耶識含藏有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由于名言種子的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區別。
這裏又慢慢地闡發他們的思想。“無著、世親的學說,繼承原始佛說,一開頭就講緣起的問題。”佛教都離不開緣起。既然講的是佛教,當然了,不管是唯識也好,還是中觀也好,都要講緣起的,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所以無著菩薩一開頭就講緣起問題。
“原始佛教時期,是從人生現象,“十二支緣起說”來講的”,佛出世的時候,那是什麼時候?那時印度的外道、那些人都是著重于個人解脫,他們修行都是希望能夠證到解脫一切叁界的苦,所以佛跟他們說的就以人生問題爲主,宇宙問題因爲不是機就暫時不談,而含攝在裏頭,所以基本上、表面上都是講人生問題。
人生問題就是十二支緣起。由無明起煩惱;造了業,就是行;投生就是識;然後慢慢長大:名色、六處;長大之後……(這個我們講《科頌》時,大家還記憶猶新吧?那麼沒有聽講《科頌》的人,回去把這個十二緣起看一看就可以,那也是根據《俱舍》講的),到了年紀稍微大一點,愛,煩惱又起了;煩惱(愛)起之後,再大一點,取,那是更強烈的煩惱來了;取了之後,就要造業——有;有之後,要投下一輩子,那麼生老死又來了。這是人生的輪回六道的一些現象。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因爲他們要求個人解脫,就著重講這些問題——十二支緣起。
“後來的範圍(擴)大了”,因爲研究學問,慢慢研究宇宙問題來了,那麼這個學說、這個範圍也擴大,要把宇宙包進去,“不僅講人生現象,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現象”。
“到了龍樹菩薩這個階段,所講的是“受用緣起說””,受用緣起說是什麼?“主要是從認識方面說的” 。怎幺樣的認識?“人們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覺則是從內根與外境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我們人的認識,……我們再強調一下,這篇文章是對什麼機(人)而寫的?是對現在的知識份子的機而寫的。所以有些話都是從哲學的觀點來講問題——認識,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實際上我們真正佛教徒,有些地方就不一定要套這些框框。這是攝受那些知識份子,有必要用這些方式來給他們說,因爲在客觀的表面上看,也有這些現象。這個認識,從感性到理性是提高了,但是這個認識的來源是什麼?“是從內根與外境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就是我們的根、境相接觸而産生的一些認識。一切科學,也是觀…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