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察根、境相接觸而産生的現象。

  

  那一次有個浙大的學生,他對佛教還信不下去,認爲科學是最客觀的,一切都是根據實驗來的。我就問他:你的實驗的最初依據是什麼?最初的依據是五官,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上碰到的這些客觀現象,記錄下來,然後慢慢地就綜合出一定的定理出來了。那麼再追問一下:我們眼睛看到的,是否決定是正確的?這就不敢說了。

  一個盛了一杯水的玻璃杯,把筷子擺進裏邊去,我們眼睛看到的筷子是斷的、彎曲的,但是手一摸,是直的,一點也沒有彎;起風的時候,我們看到月亮在雲中跑得很快,實際上月亮跑不跑?沒有跑,是雲在走,但是我們的幻覺——眼睛看好象是月亮在走。再一個,在海上,假使兩艘船在迎面對開,我們就會有錯覺,看到那艘船對面來了,你拼命轉方向軸,想避開它,結果恰恰相反,反而碰上了;如果你正對著、兩個對開的時候,好象會碰到,實際上卻錯開了。這個眼睛會騙人的,眼睛是靠不住的。

  再說我們眼睛的範圍的局限性。我們眼睛能看的區域是多少?紫內、紅外,這一段光波看到,在這個區域以外的光波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爲什麼狗晚上汪汪叫起來?它看到東西了,而我們人就一點也沒感覺;氣功師能看到的東西,一般的普通人也看不到,就是人的眼睛有局限性。科學家以這樣的眼睛去觀察宇宙現象,就想得到絕對真理,那是得不到的!眼睛如此,耳朵也如此,能聽到的聲波也僅僅是這麼一段,再高的你聽不到,再低的你也聽不到。那麼身上碰到的、鼻子聞到的,都是這樣,都有局限性。

  再舉一個例,同樣一條河,因爲業報不同的緣故,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人看到的是水,而餓鬼看到的就是膿血、大糞。這個你科學研究,怎麼研究?你是以鬼的標准來看?還是以人的標准來看?抑或以天的標准來看?你的科學實驗都不行了。所以說那些科學研究的成果,碰到那些什麼太空人之類的東西就都全部失去效果、沒有了,他們把你的那些成果都破壞了。所以說那些科學所認爲絕對的東西,根本就靠不住,真正絕對的真理在佛教裏邊才會有。

  

  這裏講到認識方面的問題。這個認識,內根與對外境就是五根對五境,眼耳鼻舌身觀察色聲香味觸,這是我們得到一切認識的來源。

  

  “內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爲了便于領會,更進而提出“二谛”來。”龍樹菩薩的緣起就是能取所取都是自性空,這樣子就提出二谛(勝義谛、世俗谛)的道理來了。“分別一切法的實相,亦以二谛爲標准”,世俗谛是如幻的、假的,而勝義谛是真的。這個“二谛”是佛教裏邊經常用的,在中觀學裏邊就特別強調這一個。

  “說“勝義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二者統一起來的認識就是中道觀。”就是說“緣起”跟“性空”這兩個東西是統一的,不是絕對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空,在空裏邊就有有,在有裏邊就有自性空,是這麼一個中道。

  

  這是龍樹菩薩的時候了。“到了無著、世親時代”,這時代的人,因爲交通發達了,對世間的認識也擴大了,對宇宙的問題也就更關心了,不像以前原始佛教時代僅僅著力于個人解脫,而更進入到宇宙的問題,所以“不僅不滿足于從人生現象講,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認識領域內講緣起”,對一般認識領域感到不夠了,“他們要把範圍擴充到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上”,要把整個宇宙的事情都解釋完,這就出現唯識學了,把這個學問擴充到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上,從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上來看問題。

  “因此,特別提出阿賴耶識來說明緣起,叫做“分別自性緣起說””,分別自性就是阿賴耶識,那就是阿賴耶識緣起。

  

  這個爲什麼叫分別自性?他說,徧計所執相就是徧計所執自性;依他起相,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叫分別自性。唯識裏邊,說叁自性。徧計所執自性是虛妄的,是我們虛妄的感覺、分別心所産生的一些幻境;依他分別的自性,就是說緣起,這個緣起有客觀性的,一切法和合起來就顯那個相,這也叫分別自性——依他起自性也叫分別自性;而圓成實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實性。這麼叁個自性,這個以後我們還要講,講唯識的時候離不開這叁個東西,以這叁個東西來解釋一切的現象。分別自性緣起說就是以依他起自性來解釋宇宙的萬相(緣起)。

  

  “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總依”,所知法是什麼?即整個宇宙的法,我們意識所知道的,就是我們所能夠想象到的法,總的一個依據就在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裏邊就變化出整個的宇宙,“它能發生一切法”,從阿賴耶識裏産生一切法。“各種法有不同的自相(自性)”,每一個法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自相(自性)。

  

  “這是因爲阿賴耶識含藏有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因爲阿賴耶識裏邊,各式各樣的種子都有,每一個種子自性不同,所以它的産生的法也是自性不同,否則的話,一團糟,都是一樣的東西産生出來了——那是不一樣的!因爲它裏邊各式各樣的自性都有,所以叫分別自性。爲什麼叫“名言種子”?因爲它是沒有實際的、客觀的物質東西的,就是我們名言裏邊所産生的東西,所以叫名言種子。這個“名言”我們以後慢慢再說,先說“種子”好了,阿賴耶識的種子裏邊産生各種各樣的東西,這個東西各有它的自性,所以叫分別自性緣起。

  

  “由于名言種子的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區別”,因爲種子不一樣,所以法也不一樣。稻的種子長的是稻,谷的種長的是谷,乃至草的種子長的是草……因爲種子不同,那當然了,宇宙萬物就千差萬別了。這樣子以阿賴耶識爲總的一個依——就是所知依,《攝大乘論》叫所知依,所知就是一切法,我們能夠依之所知道的法,那就都包完了,它是總的依(阿賴耶識)。〖資料:《攝大乘論本》卷一 · 所知依分第二:「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于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所知依(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唯識論叁曰:「或名所知依,能爲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唯識述記叁末曰:「所知者,叁性與彼爲依,名所知依。即攝論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賴耶識之別名。」〗

  

  所以以前在大學哲學系裏邊,他們學哲學的時候,唯識學就占了大部分的時間,用大部分的時間來講唯識學。因爲唯識學在佛教裏邊是最富有哲學思想的一門學問,所以講哲學的人都要研究唯識學,這是印度的古代的哲學。當然印度哲學裏邊,前期的部派佛學主要是學《俱舍》,後來的就是以唯識爲主了。

  

  這裏說一切法的總的依,依靠的就是阿賴耶識。因爲種子不同,所産生的法當然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區別”。

  

  

  有了名言種子的內容,要理解一切法的實相,就不能單純從二谛的標准來看了。因此,又提出“叁性說”。

  所謂“叁性說”,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一)以名言表示而執爲實有,這樣所得的認識,是不實在的分別,謂之“徧計所執性”;(二)徧計執亦非憑空而來,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謂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種因緣而生起);(叁)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計執,當然是不真實的,去掉了它,就能得到諸法的真實性,這樣所認識的纔是最完備,也最真實,謂之“圓成實性”。從自性緣起說來看,理解諸法的實相,就要詳細分別叁性,對實相的認識,也就是對叁性的認識。

  

  “有了名言種子的內容,要理解一切法的實相,就不能單純從二谛的標准來看了”,所以提出“叁性說”,這是唯識宗特別的一種學說。以前二谛能解釋一切問題,但是到這個時候,人的思想複雜了,他們有的時候理解不到那麼深。二谛,一是世俗谛,一是勝義谛,他們又偏到一邊去,本來二谛是統一這個緣起性空的,但是後來的人根機鈍,可以說是根機鈍了一些,他不能領會這個由二谛統一起來的中道,那麼就用叁個性來講;這樣講,容易領會一些。這並不是說唯識學勝過中觀,僅僅是說後來的人根機鈍了,接受不了中觀的二谛,只能用唯識的叁性來說,這樣子好懂一些。如果我們學了這個唯識之後,就可以很明確地感到,學叁性後進入中道,比二谛要容易。我自己本人是先學唯識後學中觀的。學唯識的時候,感到用叁性來了解中道,確實很容易,容易理解;而中觀的這個二谛,開始是摸不著邊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摸索到一些。這個唯識進入中道(一切法的實相)的叁性說,對我們根機差一點的人來說,確實是容易進入。“又提出叁性說”,下邊接著就解釋叁性。

  

  什麼叫叁性說?“所謂叁性說,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這個話也不好說了,什麼叫隨名言區別而來?下邊要說。

  

  第一個,徧計所執性。“以名言表示而執爲實有”,本來是名言,沒有實際東西的。名言是啥東西?都是我們思想裏的一些東西,並不是客觀實在有的,但經過唯識的阿賴耶識變化,好象是外在有實在東西現了。這個名言所變化的東西,我們把它執爲實在有,“這樣所得的認識,是不實在的分別”,這個分別是錯誤的,它在叁自性裏邊,屬于哪個自性?“謂之“徧計所執性””。徧計所執,就是周徧計度,由第六意識周徧計度而得到的一個結論,認爲這是實在的。實際上是不實在的。

  

  第二個,依他起性。“徧計所執也非憑空而來”,徧計所執是天上空華一樣自己冒出來的嗎?也不是!“是有所依的”。它是依據什麼而來的? “它所依的自性,謂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種因緣而生起)”,就是根據客觀的緣起而生的依他起。就是說,徧計所執是…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