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哪裏生出來的?是從客觀的緣起上,本來是緣起如幻的,是性空的,我們卻以一個執著的心把它執成實在的——從緣起上邊産生一個執實的心、執爲實在有自性的東西,就叫徧計所執。所謂徧計執就是從依他起的緣起上來的。
第叁個,圓成實性。“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計執,當然是不真實的,去掉了它,就能得到諸法的真實性。”依他起是一個中介的東西,在它裏邊能取、所取執爲實在了,由一個心(能取的心、執著的心)把一切所取的東西(山河大地、一切法)都認爲是實在有的,這個錯誤的感覺,就叫徧計執;徧計執本身是從依他起來的,依他起裏邊,你搞錯了,就成了徧計執。在依他起上邊把徧計執除掉(你知道它是錯的),把它去掉之後,顯露出來的就是圓成實性。猶如空中的烏雲,把它驅散之後,整個明朗的晴空就出現,那就是“圓成實”。真正一切法的自性就是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真實的性,也就是真如。所以這裏說“安立在依他起上的徧計執……”,徧計執是沒有的,本來是依他起的,而我們凡夫執著,把它執爲實在有;把這個執著的徧計執去掉之後,當下的這個依他起,就是圓成實。
“這樣所認識的纔是最完備,也最真實,謂之“圓成實性””,把這個不實在的徧計執去掉了之後,就能得到諸法的實相,最最圓滿、最真實,就是“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真實的自性,“從自性緣起說來看,理解諸法的實相,就要詳細分別“叁性”,對實相的認識,也就是對叁性的認識。
這是把“叁性”簡單地介紹一番。當然了,廣泛的講解還在《攝大乘論》裏邊,在《二十唯識》還沒有廣講。《二十唯識》是對外辯論的,外面的那些執著,不管是外道的還是二乘的,唯識認爲不真實的執著,都把它去掉;而建立自身的,是在《叁十唯識》裏邊。而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也把這個“叁性”廣泛地、詳細地講述了。我們下一步,《二十唯識論》之後就是《攝大乘論》,那時候,唯識自身的建設就要詳細地給大家介紹了。先把一切執著去掉,這是《二十唯識》的任務。
叁性聯系到“有”、“無”的概念來看,“徧計所執性”是出于徧計的執著,所以是“無”;“依他起性”是徧計生起的依據,因而是“有”,不過,它與徧計相順(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計執的種子,生起後又有徧計執的安立),因此,這個“有”不是實有,而是“假有”。到了圓成實,纔可以說是“實有”。這樣認識叁性,非但對“有”、“無”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有”的“假”、“實”也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是無偏見的認識,謂之“中道觀”。
“叁性聯系到有、無的概念來看”,前面曾說“非有非無”,那麼這個“有”、“無”的概念,怎麼從叁自性裏得到呢?
“徧計所執性是出于徧計的執著”,周徧計度、執著一切法是實在有的,這樣子得到的結論就是“徧計所執性”,“所以是“無””,它是沒有的——本來就沒有的,卻把它執著爲有,所以說徧計所執是沒有的。
“依他起性是徧計生起的依據,因而是“有””,徧計所執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從依他起生出來的;依他起本身是什麼?它是“有”的,如果它都沒有,徧計執從哪裏來?憑空而來?不會的!徧計執從依他起而起,依他起是“有”,徧計執是“無”。“不過,它與徧計相順”,依他起有染汙分、有清淨分,染汙那一分跟徧計執是相隨順的,“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計執的種子,生起後又有徧計執的安立”,由徧計執造了業,徧計執的種子就産生依他起,所以它(依他起)跟徧計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生起以後,又被徧計執執爲實在有,“因此,這個“有”不是實有,而是“假有””。
“到了圓成實,纔可以說是“實有””,在依他起上邊,把那些虛妄的東西掃幹淨了,這個“有”,才是真正的“有”。這個依他起,我們可以聯想到的就是緣起了,緣起是幻有,不是真的有。一切法緣起,因緣和合就産生那個東西,因緣散了就沒有了;而圓成實性,就是真如,是真正的、圓滿的、實在的東西,是真正的有。
“這樣認識叁性”,這樣子叁性的安立,對有無的問題就可以有很明確地知道;“非但對“有”、“無”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有”的“假”、“實”也有了正確的認識”,不但對有、無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有”裏邊的“真”、“假”(依他起是假有、圓成實是真有)更清楚,也有了正確的認識。
對“有”的“假有”跟“實有”分清楚了,“這是無偏見的認識,謂之“中道觀””。這就是唯識論裏邊的、認爲最高的中道觀,沒有偏的、“非空非有”。在依他起裏邊,徧計執是沒有的、圓成實性是有的;圓成實不是無,非空;依他起不是有,非有;依他起沒有,非有;圓成實不是沒有,非無——“非有非空”,就是這個。以這個來解釋,一切法容易掌握。這個我們以後學到……現在是介紹,還不是真正的學,以後還要廣泛地學,學了之後就知道,以這個來解釋佛的中道思想,容易掌握;而中觀的那個,就要靠悟性了。這個可以說就像算術一樣,只要把公式加進去,就會知道了,而這個(磁帶1B終)……
世親敘述唯識學的著作有兩部:《二十頌論》與《叁十頌論》,前者有他自己的長行解釋;後者,是他晚年所作,只有頌沒有釋。這兩部論,都是用心、意、識來說明唯識理論的。《二十頌論》主要以成立唯識學說爲宗,據早年發現的梵本,它的書名即題爲《成唯識》,護法爲他作的注解亦題名《成唯識寶生論》, 即此可見它的內容與性質之所在。
(2A)“世親敘述唯識學的著作有兩部:《二十頌論》與《叁十頌論》”,世親菩薩著述很多,而專門講唯識、單是針對唯識而講的、重要的著作有兩部:一部是《二十唯識論》,一部是《叁十頌論》。“前者有他自己的長行解釋”,《二十唯識論》這部書,他把頌(二十個頌)作好之後,他自己解釋,長行解釋;“後者(《叁十頌論》)是他晚年所作”,還沒有作釋,他就圓寂了,所以《叁十唯識頌》沒有注解,“只有頌沒有釋”。那麼《成唯識論》不是有注解嗎?這個注解是後來的論師作的,後來的十大論師解釋《叁十頌論》的著述,玄奘法師把它們揉成一部,而以護法菩薩的注釋爲重點,就叫《成唯識論》,世親菩薩並沒有作解釋。
“這兩部論,都是用心、意、識來說明唯識理論的”,他講唯識理論,都是用心、意、識叁個東西。這個心意識,一般地說,心指阿賴耶識,意指第七末那識,識就是前六識,以這八個識解釋唯識的理論。
“《二十頌論》主要以成立唯識學說爲宗。據早年發現的梵本,它的書名即題爲《成唯識》”,《二十唯識論》成立“唯識”,在印度文的梵本裏,它的名字(書名)就是《成唯識》;“護法爲他作的注解亦題名《成唯識寶生論》”,護法菩薩爲《二十唯識論》作的注解就叫《成唯識寶生論》,還是把“成唯識”這個原名擺上去,而我們漢地的翻譯是《二十唯識論》,“成”這個字沒有翻譯進去。“即此可見它的內容與性質之所在”,因爲他是“成唯識”(成立唯識),要成立唯識就要把外道跟二乘的錯見、不正確見批駁掉,所以《二十唯識論》重點在成立唯識。
《二十頌論》的唯識學要點是:“識生似外境現。”意思是說識生起以後,有一種作用,能把識的一部分轉變成爲心的對象。由于人們對“識所變”沒有真實的認識,把它執爲外境,其實外境並不存在。這好比病目見空華,空華(外境)是沒有的,病目者(凡夫)執以爲真,就是徧計所執。空華沒有實體,只有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識所變現的,所以屬于識內,不在識外。既然一切統屬于識。“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唯識論的根據就建立了。
《二十唯識論》的要點在哪裏?在“識生似外境現”。這是引《唯識二十論》的原話〖資料:《唯識二十論》卷一:「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這個識生的時候,它有個外境顯現出來,但不是真的外境,“似外境”,看起來好象是客觀存在的外境,實際上還是識(阿賴耶識)變的。就是識生的時候好象是有一個客觀外境現出來了,實際上是識所變的,不是客觀的,叫“似外境”。
“意思是說識生起以後,有一種作用,能把識的一部份轉變成爲心的對象。由于人們對“識所變”沒有真實的認識,把它執爲外境,其實外境並不存在。”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識生的時候,分兩分:一個是見分,一個相分。見分是能見的主觀的那個東西,相分是客觀的一個現象,它們都是從識上生出來的。
我記得在我們學法相的時候,範老居士就說,這兩個東西就像蝸牛的兩個角,它要伸出來時就同時伸出來、要縮進去時也一起縮進去。就是說,一個說識生的時候,決定有這兩個東西:一個是能觀察的,叫見分,一個是它所觀察的東西,叫相分,這兩個東西都是在一個識上生的。就像我們眼睛看東西,一般說,我們看客觀外境,實際上從生理學來講,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是眼珠裏邊的外物的影子,外邊的光線聚在眼珠裏邊,眼神經看到的就是裏面的東西,並沒有看到外邊的境物。拿這個來作“唯識”的比喻也是比較恰當的。一個識生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並不是客觀的,就是識自己所變的東西。這跟照相機一樣的,照相機所拍到的外境,是外邊境物的光線由鏡頭聚集在底片上而拍攝、顯現出來的,並不是真正把外邊的東西直接地拍下來。
這裏意思就是說,識變的時候(說識生起以後),它生起一種作用,“能把識的一部分轉變成爲心的對象”…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