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所觀的那個心;一部分是能變,就是能觀的那個心。“由于人們對“識所變”沒有真實的認識”,一般的人對識所變的對象沒有認識清楚,“把它執爲外境”,認爲這是外境,不是我們內識所變(識所變)的。這若個你沒有學過唯識,怎麼會知道呢?當然是不知道的了。“其實外境並不存在”,實際上客觀的外境是沒有的。
“這好比病目見空華”,這個是一般的比喻了,眼睛不好(有病),你朝天看的時候,滿天的華,這個華是不是天上的?不是;那是哪裏來的?是你眼睛裏邊的。打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外境並不是客觀有那個東西擺在那裏,是我們自己的識變出來的。
“空華(外境)是沒有的,病目者(凡夫)執以爲真,就是遍計所執。”以空華喻外境,本來並不是有的,但是我們凡夫的病目(有病的眼睛,即是凡夫的執著)看起來卻是天上真正有華,這就是遍計所執。本來沒有的東西,你說它有的,這是遍計執。這叁個自性裏邊,遍計執是完全錯誤的,本來不是那個東西,卻執著它是那個東西。
我們經常用的比喻,一條粗的繩子盤著擺在地上,天黑了、天麻麻黑的時候,有人經過那個地方,一看那團繩子,就像一條蛇,啊!很害怕,趕快逃或者喊人來把它弄掉。實際上這個蛇有沒有?是你自己心裏想出來的,它是繩子嘛。這“蛇”就是遍計執了,根本沒有的“蛇”,你自己執著認爲有一條蛇。那麼繩子有沒有?繩子是有的。但是這繩子到底是什麼東西?繩子是由一些麻線編織而成的。那是緣起了,把它這些緣起(麻線條、人工等等揉合)拆開來一看的話,本身就是一些麻線,那麼“繩子”是假有。真正的東西就是“麻”,“麻”就是圓成實性,“繩子”就是依他起性,依一些緣(人工及麻線等等)就變現成一條繩子。就是說,繩子,是有的!是假有!拆開來就不是繩子了;而這個麻卻是真的有(實有),編成繩子的是麻,把繩子拆掉之後,它還是麻,麻是真的有。亦即是說,圓成實性是真的有;依他起雖然有,但是如幻的有(假有);而所看到的那個蛇,決定是沒有的,就是遍計執了。
這是一般經常舉的比喻。這裏則用空華來做比喻,空華是沒有的(遍計執)。
“空華沒有實體,只有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識所變現的,所以屬于識內,不在識外”,那就是說並不是外境有。我們認爲有,實際上是錯誤的,就是徧計執。“既然一切統屬于識”,一切法都離不開識,都是統屬于識的,那麼“內識生時,似外境現”這個“唯識論的根據”就“建立”起來了。
“唯識論的根據”就是說,當我們的識生起的時候,好象有客觀的外境生起了,實際上這個客觀的外境並不是真的客觀的外境,是我們識裏邊變出來的。識有兩分。見分是能看的、能觀察的那個識,它變的那個相,就是我們所觀的——搞了半天,就是自己看自己,並沒有一個客觀的外的東西在那裏。但是識有這個功能,它生起之後就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觀,一是所觀。能觀的就是識,所觀的就是境。所以說,我們的眼識看色境,實際上色境也是眼識變的;耳識聽聲,這個聲也是耳識變的;這個眼識、耳識變的色、聲,客觀依據是什麼?阿賴耶識。那麼總的來說,都沒有離開識。
一共有八個識。世間上的唯心主義者只能認識到第六識,第七識他根本就不能觸及到,第八識更是夢也夢不到。所以說,把我們所講的第八識阿賴耶識變的東西,就這唯識論來說,你說他是唯心論者,也是冤枉透頂的事情。
我記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人就批判佛教徒,說:你們是唯心主義者!那位佛教徒回答說:嗨!我們就是唯心論呀。他也搞不清楚。他說:我們就是唯心論啊,你批好啦,我們是唯心啦,我們錯了……。實際上是不是唯心論?但是也可以說是當時迫于無奈,人家說你是唯心論,你犟也犟不了,那就唯心論算了;假使碰到其他的人,說你們是唯物論,那麼也只好說,喔,我們就是唯物論了。這不是辯道理的時候了。這個時候,隨便他怎麼說,都可以。反正我們真正地說,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是什麼呢?緣起論!一切因緣和合裏邊,物也有,心也有,但都不是唯,不是先有哪個後有哪個,“唯”這個字戴不到佛教的頭上來。佛教沒有“唯”,也不是元,二元論、多元論的,也談不上。
這些問題是比較陌生一點,聽過之後可能也不是就能理解,那麼就靠大家討論的時候消化了。討論的時候,我們上次說過的,我們內部的比丘、沙彌分叁組,居士們要參加哪一組就隨其自願;女衆裏邊也可以分成兩組,出家衆及在家衆,也可以混合。哪個學得好的就分兩邊帶,你們自己組織去好了。像這樣子的講課,不討論是消化不了的,所以我們講的時候不敢講多,讓大家討論的時候去消化,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上來。這個小組的組織,希望下了課之後你們就去組織起來。好,今天就講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一講)思考題
一、 爲什麼說唯識思想是淵源于原始佛教的?
二、 佛教思想是不斷發展而來的嗎?
叁、 試述緣起說發展的叁個階段?
四、 什麼叫「叁性說」?
五、 試述無著、世親二位菩薩對瑜伽行派的關系?
六、 世親菩薩敘述唯識學的重要著作是何?試述其主要觀點及相互關系?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