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P5

  ..续本文上一页从哪里生出来的?是从客观的缘起上,本来是缘起如幻的,是性空的,我们却以一个执着的心把它执成实在的——从缘起上边产生一个执实的心、执为实在有自性的东西,就叫徧计所执。所谓徧计执就是从依他起的缘起上来的。

  

  第三个,圆成实性。“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计执,当然是不真实的,去掉了它,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依他起是一个中介的东西,在它里边能取、所取执为实在了,由一个心(能取的心、执着的心)把一切所取的东西(山河大地、一切法)都认为是实在有的,这个错误的感觉,就叫徧计执;徧计执本身是从依他起来的,依他起里边,你搞错了,就成了徧计执。在依他起上边把徧计执除掉(你知道它是错的),把它去掉之后,显露出来的就是圆成实性。犹如空中的乌云,把它驱散之后,整个明朗的晴空就出现,那就是“圆成实”。真正一切法的自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满、成就、真实的性,也就是真如。所以这里说“安立在依他起上的徧计执……”,徧计执是没有的,本来是依他起的,而我们凡夫执着,把它执为实在有;把这个执着的徧计执去掉之后,当下的这个依他起,就是圆成实。

  

  “这样所认识的纔是最完备,也最真实,谓之“圆成实性””,把这个不实在的徧计执去掉了之后,就能得到诸法的实相,最最圆满、最真实,就是“圆成实性”,圆满、成就、真实的自性,“从自性缘起说来看,理解诸法的实相,就要详细分别“三性”,对实相的认识,也就是对三性的认识。

  

  这是把“三性”简单地介绍一番。当然了,广泛的讲解还在《摄大乘论》里边,在《二十唯识》还没有广讲。《二十唯识》是对外辩论的,外面的那些执着,不管是外道的还是二乘的,唯识认为不真实的执着,都把它去掉;而建立自身的,是在《三十唯识》里边。而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也把这个“三性”广泛地、详细地讲述了。我们下一步,《二十唯识论》之后就是《摄大乘论》,那时候,唯识自身的建设就要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先把一切执着去掉,这是《二十唯识》的任务。

  

  

  三性联系到“有”、“无”的概念来看,“徧计所执性”是出于徧计的执着,所以是“无”;“依他起性”是徧计生起的依据,因而是“有”,不过,它与徧计相顺(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计执的种子,生起后又有徧计执的安立),因此,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假有”。到了圆成实,纔可以说是“实有”。这样认识三性,非但对“有”、“无”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有”的“假”、“实”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是无偏见的认识,谓之“中道观”。

  

  “三性联系到有、无的概念来看”,前面曾说“非有非无”,那么这个“有”、“无”的概念,怎么从三自性里得到呢?

  

  “徧计所执性是出于徧计的执着”,周徧计度、执着一切法是实在有的,这样子得到的结论就是“徧计所执性”,“所以是“无””,它是没有的——本来就没有的,却把它执着为有,所以说徧计所执是没有的。

  “依他起性是徧计生起的依据,因而是“有””,徧计所执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从依他起生出来的;依他起本身是什么?它是“有”的,如果它都没有,徧计执从哪里来?凭空而来?不会的!徧计执从依他起而起,依他起是“有”,徧计执是“无”。“不过,它与徧计相顺”,依他起有染污分、有清净分,染污那一分跟徧计执是相随顺的,“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计执的种子,生起后又有徧计执的安立”,由徧计执造了业,徧计执的种子就产生依他起,所以它(依他起)跟徧计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生起以后,又被徧计执执为实在有,“因此,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假有””。

  “到了圆成实,纔可以说是“实有””,在依他起上边,把那些虚妄的东西扫干净了,这个“有”,才是真正的“有”。这个依他起,我们可以联想到的就是缘起了,缘起是幻有,不是真的有。一切法缘起,因缘和合就产生那个东西,因缘散了就没有了;而圆成实性,就是真如,是真正的、圆满的、实在的东西,是真正的有。

  

  “这样认识三性”,这样子三性的安立,对有无的问题就可以有很明确地知道;“非但对“有”、“无”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有”的“假”、“实”也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但对有、无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有”里边的“真”、“假”(依他起是假有、圆成实是真有)更清楚,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对“有”的“假有”跟“实有”分清楚了,“这是无偏见的认识,谓之“中道观””。这就是唯识论里边的、认为最高的中道观,没有偏的、“非空非有”。在依他起里边,徧计执是没有的、圆成实性是有的;圆成实不是无,非空;依他起不是有,非有;依他起没有,非有;圆成实不是没有,非无——“非有非空”,就是这个。以这个来解释,一切法容易掌握。这个我们以后学到……现在是介绍,还不是真正的学,以后还要广泛地学,学了之后就知道,以这个来解释佛的中道思想,容易掌握;而中观的那个,就要靠悟性了。这个可以说就像算术一样,只要把公式加进去,就会知道了,而这个(磁带1B终)……

  

  

  世亲叙述唯识学的著作有两部:《二十颂论》与《三十颂论》,前者有他自己的长行解释;后者,是他晚年所作,只有颂没有释。这两部论,都是用心、意、识来说明唯识理论的。《二十颂论》主要以成立唯识学说为宗,据早年发现的梵本,它的书名即题为《成唯识》,护法为他作的注解亦题名《成唯识宝生论》, 即此可见它的内容与性质之所在。

  

  (2A)“世亲叙述唯识学的著作有两部:《二十颂论》与《三十颂论》”,世亲菩萨著述很多,而专门讲唯识、单是针对唯识而讲的、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二十唯识论》,一部是《三十颂论》。“前者有他自己的长行解释”,《二十唯识论》这部书,他把颂(二十个颂)作好之后,他自己解释,长行解释;“后者(《三十颂论》)是他晚年所作”,还没有作释,他就圆寂了,所以《三十唯识颂》没有注解,“只有颂没有释”。那么《成唯识论》不是有注解吗?这个注解是后来的论师作的,后来的十大论师解释《三十颂论》的著述,玄奘法师把它们揉成一部,而以护法菩萨的注释为重点,就叫《成唯识论》,世亲菩萨并没有作解释。

  

  “这两部论,都是用心、意、识来说明唯识理论的”,他讲唯识理论,都是用心、意、识三个东西。这个心意识,一般地说,心指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就是前六识,以这八个识解释唯识的理论。

  

  “《二十颂论》主要以成立唯识学说为宗。据早年发现的梵本,它的书名即题为《成唯识》”,《二十唯识论》成立“唯识”,在印度文的梵本里,它的名字(书名)就是《成唯识》;“护法为他作的注解亦题名《成唯识宝生论》”,护法菩萨为《二十唯识论》作的注解就叫《成唯识宝生论》,还是把“成唯识”这个原名摆上去,而我们汉地的翻译是《二十唯识论》,“成”这个字没有翻译进去。“即此可见它的内容与性质之所在”,因为他是“成唯识”(成立唯识),要成立唯识就要把外道跟二乘的错见、不正确见批驳掉,所以《二十唯识论》重点在成立唯识。

  

  

  《二十颂论》的唯识学要点是:“识生似外境现。”意思是说识生起以后,有一种作用,能把识的一部分转变成为心的对象。由于人们对“识所变”没有真实的认识,把它执为外境,其实外境并不存在。这好比病目见空华,空华(外境)是没有的,病目者(凡夫)执以为真,就是徧计所执。空华没有实体,只有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是识所变现的,所以属于识内,不在识外。既然一切统属于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唯识论的根据就建立了。

  

  《二十唯识论》的要点在哪里?在“识生似外境现”。这是引《唯识二十论》的原话〖资料:《唯识二十论》卷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这个识生的时候,它有个外境显现出来,但不是真的外境,“似外境”,看起来好象是客观存在的外境,实际上还是识(阿赖耶识)变的。就是识生的时候好象是有一个客观外境现出来了,实际上是识所变的,不是客观的,叫“似外境”。

  

  “意思是说识生起以后,有一种作用,能把识的一部份转变成为心的对象。由于人们对“识所变”没有真实的认识,把它执为外境,其实外境并不存在。”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识生的时候,分两分:一个是见分,一个相分。见分是能见的主观的那个东西,相分是客观的一个现象,它们都是从识上生出来的。

  

  我记得在我们学法相的时候,范老居士就说,这两个东西就像蜗牛的两个角,它要伸出来时就同时伸出来、要缩进去时也一起缩进去。就是说,一个说识生的时候,决定有这两个东西:一个是能观察的,叫见分,一个是它所观察的东西,叫相分,这两个东西都是在一个识上生的。就像我们眼睛看东西,一般说,我们看客观外境,实际上从生理学来讲,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是眼珠里边的外物的影子,外边的光线聚在眼珠里边,眼神经看到的就是里面的东西,并没有看到外边的境物。拿这个来作“唯识”的比喻也是比较恰当的。一个识生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客观的,就是识自己所变的东西。这跟照相机一样的,照相机所拍到的外境,是外边境物的光线由镜头聚集在底片上而拍摄、显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把外边的东西直接地拍下来。

  

  这里意思就是说,识变的时候(说识生起以后),它生起一种作用,“能把识的一部分转变成为心的对象”…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