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二讲

  

  本讲主要内容

  唯识学简介(接上一讲)

  唯识学的两大系统

  唯识古学(无相唯识说)

  

  昨天我们把《唯识讲义》大概地讲了一下。重点是:第一,唯识思想并不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在原始佛教里边本来就有唯识的思想,因为当时对机不同,所以隐在里边,没有发挥。到后来那些唯识机成熟了,就把这个思想阐述出来。在原始佛经里边,有很多关于唯识的依据,大乘佛教的经藏里边更多。所以这第一个就是说,唯识思想并不是后人发展出来的,是佛本来就有的。

  

  再复习一下。这唯识思想,在印度叫瑜伽行派,瑜伽行派是什幺时候形成的?以无著菩萨为主,他着了一部《摄大乘论》,把唯识思想完整地、有体系地拿出来了,接着他的弟弟(世亲菩萨)从有部转到唯识之后的第一部著作就是以“唯识”为题,即《唯识二十论》。这样,以他们两位为中心,就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瑜伽行派。接着讲的就是缘起问题了。

  

  我们昨天说了这三个缘起,希望大家讨论。但是讨论的时候,据我的了解,楼上那个组的讨论就很空洞(其他的组我不知道),没有内涵。

  我们讲缘起,第一个是十二支缘起。这个在讲《科颂》的时候已经讲得很仔细。当然,刚来不久的人是没有学过了,而以前听过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把《科颂》的十二支缘起,一是自己复习、再学一学,二是对才来的人,给他们一个启发。所以在讨论这三个缘起的时候,最根本的模式——十二支缘起,应当把它拿出来具体地讨论一下。而后面的两个缘起,分别自性缘起与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是现在才开始讲的,也要把我们听到的内涵补进去,然后,不够的或者是搞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今天有人提了一个问题:部派佛教里边,对“业”的看法不一样,有部认为业是色法:身业是行动,语业是声音,这是色法;而经部认为是思心所,那是心法了;还有其他部说,业,非心非色。他问,这是什幺原因?

  佛陀是一位智慧圆满的觉者,而佛的弟子听佛的教,他或者是偏于听这一边,或者是偏于听那一边,不是全部听完(只有阿难尊者是全部听完),他们把自己听到的部分结合他们的修行经验,然后就创造出一个宗派,这个宗派在理论上建立一个体系,依这个体系及他的实践,就可以达到证果证道的效果。这一点每个宗派都一样,都能证果证道。但是建立的理论体系不会一样。

  

  就拿世间上的比喻来说,中医的医理跟西医的解剖,不一样的,中医讲的是五行、阴阳等等之类的,西医则说解剖,什幺器官、怎幺的构造等等;还有,中医针灸是讲经络的,二者的理论体系都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这是为什幺?他们研究的不一样,他们的实践也不一样,但是治病的效果是同的。同样一种病,吃西药能治得好,吃中药也治得好,乃至于用针灸也能治好,但是各自的理论体系全部不同。中医的经脉,在西医的解剖里边是找不出来的;针灸的经络呢,更是无从捉摸,但是效果都有,这个部位针灸下去,这个区域就是会麻,而且还会麻到上边去。

  这个就是说,各人各人建立的理论体系不同,但是,实质的效果是一样的。每一部派,照他的理论去修,都能证果证道。这个问题就这幺解释了。

  

  [回顾]原始佛学时期,是从人生现象,“十二支缘起说”来讲的,后来范围大了,不仅讲人生现象,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现象。到了龙树菩萨这个阶段,所讲的是“受用缘起说”,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觉则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为了便于领会,更进而提出“二谛”来。分别一切法的实相,亦以二谛为标准。说“胜义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到了无着、世亲时代,不仅不满足于从人生现象讲,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他们要把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因此,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叫做“分别自性缘起说”。

  

  现在我们要补充的,就是这十二支缘起,希望大家今天还是再讨论一下。这十二支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生缘老死。这十二支是什幺东西、里边讲什幺内容?它这里说是惑、业、苦。那幺什幺是惑、什幺业、什幺苦?如何流转?又如何还灭?这个要去把它讨论一番。否则你的讨论是空的,仅仅说:“缘起?哦,对了,缘起!”——什幺“缘起”?不知道!这个是最基本的缘起,要知道。

  

  再说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十二支缘起是对流转生死说的,而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主要是从认识论方面说的,就是从认识宇宙的真相这方面来说,这是龙树菩萨的看法(这里本来有讲义的,很长,但是来不及打字,到现在连那个科判都还没打出来,实在是跟不上我们的进度,只好大概地讲一下就算了)。

  

  龙树菩萨所讲的“受用缘起说”是怎幺回事?首先,龙树菩萨认为释迦牟尼佛提出的缘起论是全面的,不是单纯地说有或者说无。他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是全面的,不是单说有,也不是但说无,是有无的统一。

  

  我们人的认识,昨天我就讲了一下,在科学上,科学的依据是实验,实验要靠我们的五官,这五官有其缺陷性、不可靠,它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执实,把一切法本来是缘起性空的执为实在有。以这样子的工具(五官)观察到的现象决定不会是正确的。因为工具有错误,工具是不完整的,那幺观察的结果当然是不可靠的,仅仅是近似地、有一点靠近,不是真正的真理。

  

  龙树菩萨认为,要认识真理,一定要把我们概念上的一切范畴都排开;带着这些概念去看问题,总是会偏(片面)的。他就把这些概念归纳为八个,就是八不中道,这八个基本范畴都要把它去掉,这样子地去观察问题才能够达到宇宙的真相。这八个就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出。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出,把这八个都否定了,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概念都否定掉了。这样子单纯又直观(现观)——现前、直接、不带名言地去观察,才能得到一切事物的真相。那就是根本智,一切事物的自性空的本性。这样子以根本智通达自性空之后,认识到一切万物的自性就是空性,然后它的现象,由后得智来认识。这个后得智是带名言的,就是有概念的了,这个概念跟我们没有得到根本智之前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没有得到根本智之前,我们看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踏踏实实的;而得了后得智之后,知道它本来自性空,虽然是山,但它是如幻如化,是从缘起和合而来的,不是那幺踏实的东西了。

  

  这个过程,禅宗里也有说。本来你没参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了功夫纯熟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就是证到空性,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了。到后来二十年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是后得智,已带了名言,山还是山,但是这个“山”不是我们以前没有证到空性的山了,而是如幻如化、缘起和合的山。这是禅宗的一个公案。

  

  这在《金刚经》里也有:“所谓般若波罗蜜”,一般的凡夫说的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它自性是空的,不是你说的、所执着的那个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那是后得智把概念用上去了,也叫般若波罗蜜,但是这个般若波罗蜜,不是原先执着得实实在在的那个般若波罗蜜了。(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金刚经解义》(鸠摩罗什译,六祖慧能解义)卷二:「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龙树菩萨有一句话,天台宗经常引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资料:《中论》卷四:「诸法有定性。则无因果等诸事。如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因缘所生法”,凡夫在没有证到空性之前,认为因缘和合的法是实在的法,桌子就是桌子,凳子就是凳子,山就是山;“我说即是空”,它的自性是空,以根本智观察的时候,知道它是自性空,这个空是它的本相;然后,它带着名言的现象,“亦名为假名”,桌子也好、凳子也好,都是假名安立,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子来认识一切事物, “亦是中道义”,就是中道的看法。

  

  龙树菩萨观察宇宙,就是用认识论来观察的,这样能够得到宇宙的真相,这个缘起就叫受用缘起。如前所述,“内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我们的心(内根,根识)是能取,所取的,就是外境,这两个都是自性空。“为了便于领会,更进而提出二谛来;分别一切法的实相,亦以二谛为标准”,这样子,说“胜义谛是空”即是“我说即是空”,而“亦名为假名”,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有”,假有的、如幻如化的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从它的自性看它是自性空,从它的缘起上看则是假的,是如幻的缘起。一边是胜义谛,一边是世俗谛,二者是拆不开的,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观。从世俗谛的缘起上看,它是假名的有;从胜义谛上来看,它自性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受用缘起”了,他对一切法就是这样子认识的。

  到了无着、世亲时代,他们更进一层,因为这个时候的人的思想更广泛了,交通也发达了,认识的东西、接触的境界更…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