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P7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有点繁琐、很细致。比如一团麻,你要把它理清,如果这团麻没有搞乱,那要理清很简单,把线头抓出来慢慢理顺就行了;如果这团麻是搞乱了的,再要把它理清,那是烦死人了,弄到不耐烦,就把它斩断算了,一个一个地清理是理顺不出来的了。这唯识学、因明学都是很细致的东西(学问),只能是很耐心地一段一段地把它一点点地“抽”(钻研)。你想把它一刀两断,那就完了,你就学不成功了。线可以一刀两断,但这个一刀两断的线,一节一节断的线,你还能派上用场?没有用的了。

  

  所以说学学问,要耐烦一点。耐烦有什么好处?将来修定有办法。你心很细,容易入定。心粗得很、浮在面上的,想入定,那是做梦,根本跟定不相应!我们要修定,要把粗心变成细心,细心变成极细心,然后才入定。如果是粗心,学法比较细心一点的都没有,你要变成极细心,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真正学法的人,心要细一点。

  我们在五台山,那个时候佛教协会会长是嘉木样,他是考格西考出来的。他脑筋极细,开会的时候,人家发言,他听;听了之后,把人家说的话,哪里是对的、哪里是不对的,总的归纳起来,做个结论。这个结论做好之后,谁也推不倒它。因为他是经过考虑而来的,不是想到一句话就说一句的。他把人家的话都听完了,经过自己思想的抉择、考虑决定了,得出结论;这个结论要么不说,一说出来,谁也推不倒它。我还听说,喜饶嘉措在北京佛学院讲课的时候,当时是解放初期,北京佛学院才开办,所有的那些有名的佛学家都请去了,他讲因明,他对学生说:我讲因明呢,我讲这个东西是白的,你就没有办法说它是黑的;我说它是黑的,你就没有办法说它是白的。因为他的因明极严密,你根本一丝一毫都动它不了。这是说真正学过法相、因明的人,思想是极细密;粗枝大叶、粗里粗气的人,那是不相应的。

  

  我们要想学法相的话,一定要把心沉下来,把心揉得很细致,然后才能深入理解经藏法相里边的道理。如果心很浮躁,那你要深入经藏、要把法相学好,那是困难的。所以希望大家学的时候,不要不耐烦;搞不懂的,就钻;还搞不懂,再钻!就像参话头那样。我记得圆瑛法师,他一辈子研究《楞严经》,他遇到某个问题想不通的时候,就写在墙上,或者地上,紧盯着这个问题想,……喔!这个想通了,再接着学下去。这样子弄,搞了几十年,曾经吐了好多次血,下了很大功夫,最后把《楞严经》学通了。我们学法,也要有这个精神,心要细一点、专一点。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讲思考题 参考资料

  

  思考题

  

  七、 唯识学有哪两大系统?

  

  八、 唯识古学为什么又称为「无相唯识说」?

  

  

  

  参考资料

  

  资料①

  《摄大乘论本》卷二:「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观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资料②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九〈3 分别世品〉:「又诸缘起差别说四。一者剎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云何剎那。谓剎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有触。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复有说者。剎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

  

  资料③分河饮水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五(唐 圭峰大师 疏 宋 长水大师 记 后学古杭云栖释大璸科会):「鬪诤者。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论。且如西天。大小乘宗。分河饮水。大乘之内。性相又殊。小乘之中。二十部异。各皆党己。自是非他。爰及此方。未免于是。若相若性。南宗北宗。禅讲相非。彼此朋党。互不相许。名鬪诤也。」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卷一:「分河异帜 西域性相二宗。分河饮水。异色立帜。」

  《济缘记》卷二:「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饮水言其不可同也」

  

  资料④五种性

  【五性】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三草二木】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以此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有通别二种),则如图。然菩萨乘中之大草二木,诸宗各依其字义,解释不同。天台如其次第配于藏通别三教之菩萨,而摄圆教之菩萨,然则三草二木即五乘,但示方便乘之机之差别耳。见法华文句七。嘉祥以大草二木如其次第配于三僧祇之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为大草,至七地为小树,八地已上为大树。见法华义疏。慈恩以大草与二木为总别,大草者,对于人天二乘,总名菩萨为大草。二木者,更分别大草,以地前为小树,地上为大树。见法华玄赞七。又慈恩以此配于五性各别之三无二有,三草配于无性与定性声闻,定性缘觉之三者,二木为不定性菩萨与定性二者。见法华玄赞。

  

  

  ┌ 人乘 ────┐

  ┌小草─┤  │

  │  └ 天乘  │

  │   │

  │  ┌ 声闻乘  │

  │中草─┤  │

  三草二木┤  └ 缘觉乘  ├─五乘

  │大草─┐  │

  │  │  │

  │小树 ├ 菩萨乘 ───┘

  │  │

  └大树─┘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种性】 又作五种性、五种种性。唯识宗立论,谓一切众生之机类,有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的性质与素性,此系由阿赖耶识中本有的种子所决定,而无法改变者,故立五性各别之说。此五性即:一、声闻乘种性: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二、独觉乘种性: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声闻、独觉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入无余依涅槃。以其不具成佛种子,决定不能成佛。三、菩萨乘种性:乃具有可证佛果的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入无住处涅槃,而证大觉极果。四、不定种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无漏种子者。由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的机类,以其修持过程而决定其所证的果位——阿罗汉、辟支佛、以至于大觉佛果。五、无种性:这类有情,法尔不具无漏种子,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然其虽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但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可得人天之善果。此又称无性阐提。(《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着)

  

  【定性声闻】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证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三藏法数》)

  

  【定性缘觉】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三藏法数》)

  

  资料⑤三个译本

  《众经目录》卷二:「唯识论一卷(唯识无境界十九纸) 后魏世瞿昙留支译;唯识论一卷(修道不共他十一纸) 陈世真谛译;唯识二十论一卷(九纸) 唐世玄奘译。右三论同本异译。」(CBETA, T55, no. 2148, p. 193, c28-p. 194, a3)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