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一个概括的认识,所以文字很简略。但是内涵很丰富。全部懂得,那还不可能了,但是大概的一个概念要把它抓住。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唯识里边分两个大派之一的“古学”,以难陀为主;至于他是怎么讲的,这里也说了很多了;最后归纳说,这个古学也叫“无相唯识说”。这个唯识学里边说,相分是虚妄的,见分里边也没有它的行相,叫“无相”,唯识学里边无相的一个学说——无相唯识说。
唯识古学的代表,难陀之后,还有安慧。依西藏传承说,真正继承世亲唯识学的是安慧。安慧大体继承了难陀的精神,尽量保持旧说的原貌,同时吸取了陈那的“三分说”。陈那认为心不仅有见相二分,还有自证分,自证【校对:疑脱“分”字】是用来作为心的自体的,同时用来证明自体的作用。换句话说,当见分发生作用时,自证分便给以证知。安慧虽然采用了“三分说”,但他用《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是徧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这与难陀说法不同)。只有自证一分纔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了。
安慧关于种子新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由于他这种唯识说,主张相分不实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在的,亦无行相,所以也属“无相唯识说”。
唯识古学的代表,最初是难陀;难陀以后,就是安慧。“依西藏传承说,真正继承世亲唯识学的是安慧”,藏地的唯识学,基本是安慧菩萨的,我们汉地的唯识学是以护法菩萨为主。
“安慧大体继承了难陀的精神,尽量保持旧说的原貌”,安慧是直接从难陀那里继承下来,难陀是继承世亲菩萨的,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他尽量地保持世亲菩萨原来的样子,所以藏地认为他是真正世亲菩萨的传承。“同时吸取了陈那的“三分说””(陈那是讲因明的,他创造了三分说,本来是见相二分,他又发展成三分),在保持世亲菩萨的原貌之下,安慧菩萨又把这“三分说”吸取到他的唯识体系里去。
这个三分,是怎么样的三分?“陈那认为心不仅有见相二分,还有自证分”,就是心的作用,不但是见分相分两个就算了,还有自证分。为什么要自证分?“自证分是用来作为心的自体的”,陈那菩萨认为,识的真正的体是自证分,自证分里边分出两个作用——见分、相分。见分、相分都是从识的本体(自证分)变出来的。这个跟难陀有一点不一样。难陀认为识的自体就是见分,相分是里边派生出来的。而陈那认为,自证分是识的自体,见相二分都是从它里边派生出来的,所以称“三分说”。
自证分是用来作为心的自体的,即识的本体就是自证分。“同时用来证明自体的作用”,自证分同时还要证明自体的作用,怎么说呢?“换句话说,当见分发生作用时,自证分便给以证知”。唯识学是相当细致的一门学问。相分,哪个证明它?见分来证明它。这个相分现了之后,能够了知它的是见分,见分知道这是相分、这相分是什么东西。比如一个桌子,见分知道这是一个桌子。见分证知相分,那么见分哪个来证知它?这个就没有了,所以陈那菩萨就来一个自证分,见分的作用由自证分来肯定,自证分就来证明见分见的是什么东西。因为见分没有东西来证明它,要用自证分来证明,所以再安立一个自证分:当见分发生作用时,自证分便给以证知。
“安慧虽然采用了“三分说””,他是采用了陈那的三分说,“但他用《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安分别””,《辩中边论》的第一个颂是总结全论的一个颂,很重要,这我们以后要讲,它里边的意思,认为一切法识都是虚安的分别,不是真正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这个能取也好、所取也好,“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虚安分别嘛,当然都是假的了。虚安分别里,不管是见分(能取)也好,相分(所取)也好,都是虚安的,都是遍计所执性,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这与难陀说法不同)”,在《辩中边论》里说二取是没有的,能取所取都是没有的,这跟难陀说的不一样,难陀说见分是有的。根据《辩中边论》“二取无”这个话,安慧菩萨把见相二分都摄归遍计所执性。这样子的三分说,“只有自证一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见相二分都是遍计所执性,虽然名字是有,实际上体是没有的,“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了”,虽然分成三分,实际上是一分。难陀把一分变两分,安慧继承难陀,把两分变三分,但是从虚妄分别的二分来说,实际上真正成立的是一分——自证分。本来是三分,实际是一分。这是唯识古学,它各方面的学说介绍一下。
“安慧关于种子新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关于种子能不能新熏出来,安慧的看法跟难陀一样,他们是一脉相承的。“由于他这种唯识说,主张相分不实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的,亦无行相,所以也属“无相唯识说””,跟难陀一样,还是属于无相唯识的体系。难陀的无相唯识是没有相分,见分也没有它的行相,而到安慧时候,进一层,不但是相分没有,见分里边也没有,见分里边的行相当然也没有了,那么总的来说,相分没有,行相也没有,还是“无相唯识说”。
以上我们介绍了唯识里边的一派,唯识古学。为什么要讲两派呢?我们在讲《二十唯识论》的时候,窥基的《述记》里边——《二十唯识论》有三个译本:一是陈真谛三藏翻的,一是后魏朝的时候一位法师翻的,再就是玄奘法师翻的(三个译本资料⑤:三个译本 《众经目录》卷二:「唯识论一卷(唯识无境界十九纸) 后魏世瞿昙留支译;唯识论一卷(修道不共他十一纸) 陈世真谛译;唯识二十论一卷(九纸) 唐世玄奘译。右三论同本异译。」)。玄奘法师翻的译本跟前面二个译本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我们可从窥基大师的著述中看到。他认为前面翻译得不对头,可能因为他们是印度人吧,汉语使用得不够恰当。这里介绍两个体系,就是说以前翻的两个译本是古学,而玄奘法师翻的是今学,当然有矛盾了。所以不仅仅是翻译里边的问题,是他们的思想体系本来就不一致。那么我们介绍一下古学、今学,也有利于我们研究《二十唯识论》的时候,就发现他们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翻译的错误,而是本来思想体系有差异。就是说,真谛三藏翻的并没有错。包括《俱舍论》里边,也有真谛三藏翻过的旧的唯识,也说他有错误。当然了,体系不同,就不会一模一样了。即使是印度的梵本,也不是一个体系的,你依据你的体系,他依据他的体系,那里边就不可能没有小的差异。当然,大体是同的,而小小的差异就不会没有了。所以就不一定说哪个对、哪个错,只是体系上边有一些不同。我们事先把这些介绍一下,对我们真正学的时候,有帮助。
今天时间还有十分钟,下边是“今学”的内容,比较长,今天就不讲了,我们把已讲了的古学总结一下。
先是我们今天讲的,唯识学的要点是什么?就是唯识,无外境。这是《二十唯识论》重要的观点。一切法是识所生的,识生的时候,内边一个见分是能观的,所观的相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我们的识变一个相分,我们看的就是那个相分,还是在识里边。
第二,《二十唯识》与《三十唯识》的不同点。《二十唯识》仅是把主要观点讲了之后,接着就是跟凡夫、外道、小乘不理解唯识的人辩论,把他们的一些问难都辩倒了,那么就把障碍肃清了。就像我们修加行的时候“净障”一样的,把障碍除掉,而“福德智慧资粮”,却是在《三十唯识》讲。真正如何建立唯识的详细的理论,在《三十唯识颂》的时候才广讲。《二十唯识论》主要的任务是把自己的唯识观点提出之后,清除外面的那些问难,至于这个观点是如何成立的?它的境相行果是如何安立的?这些都有待于《三十唯识颂》里再仔细地讲。我们学到《二十唯识论》(正文)的时候也可以发觉到这一点。《二十唯识论》主要是辩论,外边对唯识有非难的一些问题,一个一个地把它们都辩得体无完肤、站不住脚。既然把外难排除了,自己也就建立起来了;至于如何建立,是在《三十唯识》。
我们的安排(计划),《三十唯识》是颂,也有注解,如果时间足够的话,《三十唯识颂》可以先讲一下。到《成唯识论》是最高峰了,要学《成唯识论》,那得摆在最后。实际上讲了《成唯识论》,《三十唯识颂》讲不讲都可以,但是为了初学先认识一下,先讲《三十唯识颂》也可以。但是我们的功课也很多,还有《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的中心思想,成立唯识的依据就在这里),还有《辩中边论》(唯识宗里边的中道观就是《辩中边论》),再接下去,最好讲一下因明。因明不讲,看唯识书是一个很吃力的事情。
讲因明呢,北京有一位老师,他愿意讲,我们也说好了,但要飞机票来回,只讲一星期,那样就划不来了,所以暂时没有请。以后有适当的,我们还是要请一个来帮助,一个人讲太吃力了。如果大家有一点法相底子的话,自己去看,可能也看得懂,不过毕竟是吃力的。我们以前学过两次,一次是范老居士讲的,那是慢一点,但很仔细,后一次就是厦门大学的余老师,他是专门研究因明的,我们也请他来讲过一次因明。这两次学了之后,当时学得感到是可以了,但是毕竟已经过了几十年,再去讲起来,又要重新探讨一番了,很花时间,所以其他什么人能来代讲是最好了,免得分散精力。如果你们自己法相底子好的,也可以自己找这一类书(比较通俗的),看一看,大概地有个数,那样你再看法相书要占大便宜了——也不是说难得很…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