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P6

  ..續本文上一頁作一個概括的認識,所以文字很簡略。但是內涵很豐富。全部懂得,那還不可能了,但是大概的一個概念要把它抓住。現在這裏介紹的是唯識裏邊分兩個大派之一的“古學”,以難陀爲主;至于他是怎麼講的,這裏也說了很多了;最後歸納說,這個古學也叫“無相唯識說”。這個唯識學裏邊說,相分是虛妄的,見分裏邊也沒有它的行相,叫“無相”,唯識學裏邊無相的一個學說——無相唯識說。

  

  唯識古學的代表,難陀之後,還有安慧。依西藏傳承說,真正繼承世親唯識學的是安慧。安慧大體繼承了難陀的精神,盡量保持舊說的原貌,同時吸取了陳那的“叁分說”。陳那認爲心不僅有見相二分,還有自證分,自證【校對:疑脫“分”字】是用來作爲心的自體的,同時用來證明自體的作用。換句話說,當見分發生作用時,自證分便給以證知。安慧雖然采用了“叁分說”,但他用《辯中邊論》開宗明義第一頌的意思,認爲識法分別,只是“虛妄分別”。在此分別上的見相二分即“二取”(見分屬能取,相分屬所取),是徧計所執性,都是不實在的。所以謂之“二取無”(這與難陀說法不同)。只有自證一分纔是實在的,屬于依他起的性質。所以從心分來說,“叁分說”反而成了“一分說”了。

  安慧關于種子新熏的說法,與難陀差不多。由于他這種唯識說,主張相分不實甚至連見分也是不實在的,亦無行相,所以也屬“無相唯識說”。

  

  唯識古學的代表,最初是難陀;難陀以後,就是安慧。“依西藏傳承說,真正繼承世親唯識學的是安慧”,藏地的唯識學,基本是安慧菩薩的,我們漢地的唯識學是以護法菩薩爲主。

  “安慧大體繼承了難陀的精神,盡量保持舊說的原貌”,安慧是直接從難陀那裏繼承下來,難陀是繼承世親菩薩的,他們是一脈相承的,他盡量地保持世親菩薩原來的樣子,所以藏地認爲他是真正世親菩薩的傳承。“同時吸取了陳那的“叁分說””(陳那是講因明的,他創造了叁分說,本來是見相二分,他又發展成叁分),在保持世親菩薩的原貌之下,安慧菩薩又把這“叁分說”吸取到他的唯識體系裏去。

  

  這個叁分,是怎麼樣的叁分?“陳那認爲心不僅有見相二分,還有自證分”,就是心的作用,不但是見分相分兩個就算了,還有自證分。爲什麼要自證分?“自證分是用來作爲心的自體的”,陳那菩薩認爲,識的真正的體是自證分,自證分裏邊分出兩個作用——見分、相分。見分、相分都是從識的本體(自證分)變出來的。這個跟難陀有一點不一樣。難陀認爲識的自體就是見分,相分是裏邊派生出來的。而陳那認爲,自證分是識的自體,見相二分都是從它裏邊派生出來的,所以稱“叁分說”。

  

  自證分是用來作爲心的自體的,即識的本體就是自證分。“同時用來證明自體的作用”,自證分同時還要證明自體的作用,怎麼說呢?“換句話說,當見分發生作用時,自證分便給以證知”。唯識學是相當細致的一門學問。相分,哪個證明它?見分來證明它。這個相分現了之後,能夠了知它的是見分,見分知道這是相分、這相分是什麼東西。比如一個桌子,見分知道這是一個桌子。見分證知相分,那麼見分哪個來證知它?這個就沒有了,所以陳那菩薩就來一個自證分,見分的作用由自證分來肯定,自證分就來證明見分見的是什麼東西。因爲見分沒有東西來證明它,要用自證分來證明,所以再安立一個自證分:當見分發生作用時,自證分便給以證知。

  

  “安慧雖然采用了“叁分說””,他是采用了陳那的叁分說,“但他用《辯中邊論》開宗明義第一頌的意思,認爲識法分別,只是“虛安分別””,《辯中邊論》的第一個頌是總結全論的一個頌,很重要,這我們以後要講,它裏邊的意思,認爲一切法識都是虛安的分別,不是真正的分別,“在此分別上的見相二分即“二取”(見分屬能取,相分屬所取)”,這個能取也好、所取也好,“是遍計所執性,都是不實在的”,虛安分別嘛,當然都是假的了。虛安分別裏,不管是見分(能取)也好,相分(所取)也好,都是虛安的,都是遍計所執性,不實在的。“所以謂之“二取無”(這與難陀說法不同)”,在《辯中邊論》裏說二取是沒有的,能取所取都是沒有的,這跟難陀說的不一樣,難陀說見分是有的。根據《辯中邊論》“二取無”這個話,安慧菩薩把見相二分都攝歸遍計所執性。這樣子的叁分說,“只有自證一分才是實在的,屬于依他起的性質”,見相二分都是遍計所執性,雖然名字是有,實際上體是沒有的,“所以從心分來說,“叁分說”反而成了“一分說”了”,雖然分成叁分,實際上是一分。難陀把一分變兩分,安慧繼承難陀,把兩分變叁分,但是從虛妄分別的二分來說,實際上真正成立的是一分——自證分。本來是叁分,實際是一分。這是唯識古學,它各方面的學說介紹一下。

  

  “安慧關于種子新熏的說法,與難陀差不多”,關于種子能不能新熏出來,安慧的看法跟難陀一樣,他們是一脈相承的。“由于他這種唯識說,主張相分不實甚至連見分也是不實的,亦無行相,所以也屬“無相唯識說””,跟難陀一樣,還是屬于無相唯識的體系。難陀的無相唯識是沒有相分,見分也沒有它的行相,而到安慧時候,進一層,不但是相分沒有,見分裏邊也沒有,見分裏邊的行相當然也沒有了,那麼總的來說,相分沒有,行相也沒有,還是“無相唯識說”。

  

  以上我們介紹了唯識裏邊的一派,唯識古學。爲什麼要講兩派呢?我們在講《二十唯識論》的時候,窺基的《述記》裏邊——《二十唯識論》有叁個譯本:一是陳真谛叁藏翻的,一是後魏朝的時候一位法師翻的,再就是玄奘法師翻的(叁個譯本資料⑤:叁個譯本 《衆經目錄》卷二:「唯識論一卷(唯識無境界十九紙) 後魏世瞿昙留支譯;唯識論一卷(修道不共他十一紙) 陳世真谛譯;唯識二十論一卷(九紙) 唐世玄奘譯。右叁論同本異譯。」)。玄奘法師翻的譯本跟前面二個譯本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我們可從窺基大師的著述中看到。他認爲前面翻譯得不對頭,可能因爲他們是印度人吧,漢語使用得不夠恰當。這裏介紹兩個體系,就是說以前翻的兩個譯本是古學,而玄奘法師翻的是今學,當然有矛盾了。所以不僅僅是翻譯裏邊的問題,是他們的思想體系本來就不一致。那麼我們介紹一下古學、今學,也有利于我們研究《二十唯識論》的時候,就發現他們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並不是翻譯的錯誤,而是本來思想體系有差異。就是說,真谛叁藏翻的並沒有錯。包括《俱舍論》裏邊,也有真谛叁藏翻過的舊的唯識,也說他有錯誤。當然了,體系不同,就不會一模一樣了。即使是印度的梵本,也不是一個體系的,你依據你的體系,他依據他的體系,那裏邊就不可能沒有小的差異。當然,大體是同的,而小小的差異就不會沒有了。所以就不一定說哪個對、哪個錯,只是體系上邊有一些不同。我們事先把這些介紹一下,對我們真正學的時候,有幫助。

  

  今天時間還有十分鍾,下邊是“今學”的內容,比較長,今天就不講了,我們把已講了的古學總結一下。

  先是我們今天講的,唯識學的要點是什麼?就是唯識,無外境。這是《二十唯識論》重要的觀點。一切法是識所生的,識生的時候,內邊一個見分是能觀的,所觀的相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是我們的識變一個相分,我們看的就是那個相分,還是在識裏邊。

  第二,《二十唯識》與《叁十唯識》的不同點。《二十唯識》僅是把主要觀點講了之後,接著就是跟凡夫、外道、小乘不理解唯識的人辯論,把他們的一些問難都辯倒了,那麼就把障礙肅清了。就像我們修加行的時候“淨障”一樣的,把障礙除掉,而“福德智慧資糧”,卻是在《叁十唯識》講。真正如何建立唯識的詳細的理論,在《叁十唯識頌》的時候才廣講。《二十唯識論》主要的任務是把自己的唯識觀點提出之後,清除外面的那些問難,至于這個觀點是如何成立的?它的境相行果是如何安立的?這些都有待于《叁十唯識頌》裏再仔細地講。我們學到《二十唯識論》(正文)的時候也可以發覺到這一點。《二十唯識論》主要是辯論,外邊對唯識有非難的一些問題,一個一個地把它們都辯得體無完膚、站不住腳。既然把外難排除了,自己也就建立起來了;至于如何建立,是在《叁十唯識》。

  

  我們的安排(計劃),《叁十唯識》是頌,也有注解,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叁十唯識頌》可以先講一下。到《成唯識論》是最高峰了,要學《成唯識論》,那得擺在最後。實際上講了《成唯識論》,《叁十唯識頌》講不講都可以,但是爲了初學先認識一下,先講《叁十唯識頌》也可以。但是我們的功課也很多,還有《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的中心思想,成立唯識的依據就在這裏),還有《辯中邊論》(唯識宗裏邊的中道觀就是《辯中邊論》),再接下去,最好講一下因明。因明不講,看唯識書是一個很吃力的事情。

  

  講因明呢,北京有一位老師,他願意講,我們也說好了,但要飛機票來回,只講一星期,那樣就劃不來了,所以暫時沒有請。以後有適當的,我們還是要請一個來幫助,一個人講太吃力了。如果大家有一點法相底子的話,自己去看,可能也看得懂,不過畢竟是吃力的。我們以前學過兩次,一次是範老居士講的,那是慢一點,但很仔細,後一次就是廈門大學的余老師,他是專門研究因明的,我們也請他來講過一次因明。這兩次學了之後,當時學得感到是可以了,但是畢竟已經過了幾十年,再去講起來,又要重新探討一番了,很花時間,所以其他什麼人能來代講是最好了,免得分散精力。如果你們自己法相底子好的,也可以自己找這一類書(比較通俗的),看一看,大概地有個數,那樣你再看法相書要占大便宜了——也不是說難得很…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