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P7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有點繁瑣、很細致。比如一團麻,你要把它理清,如果這團麻沒有搞亂,那要理清很簡單,把線頭抓出來慢慢理順就行了;如果這團麻是搞亂了的,再要把它理清,那是煩死人了,弄到不耐煩,就把它斬斷算了,一個一個地清理是理順不出來的了。這唯識學、因明學都是很細致的東西(學問),只能是很耐心地一段一段地把它一點點地“抽”(鑽研)。你想把它一刀兩斷,那就完了,你就學不成功了。線可以一刀兩斷,但這個一刀兩斷的線,一節一節斷的線,你還能派上用場?沒有用的了。

  

  所以說學學問,要耐煩一點。耐煩有什麼好處?將來修定有辦法。你心很細,容易入定。心粗得很、浮在面上的,想入定,那是做夢,根本跟定不相應!我們要修定,要把粗心變成細心,細心變成極細心,然後才入定。如果是粗心,學法比較細心一點的都沒有,你要變成極細心,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真正學法的人,心要細一點。

  我們在五臺山,那個時候佛教協會會長是嘉木樣,他是考格西考出來的。他腦筋極細,開會的時候,人家發言,他聽;聽了之後,把人家說的話,哪裏是對的、哪裏是不對的,總的歸納起來,做個結論。這個結論做好之後,誰也推不倒它。因爲他是經過考慮而來的,不是想到一句話就說一句的。他把人家的話都聽完了,經過自己思想的抉擇、考慮決定了,得出結論;這個結論要麼不說,一說出來,誰也推不倒它。我還聽說,喜饒嘉措在北京佛學院講課的時候,當時是解放初期,北京佛學院才開辦,所有的那些有名的佛學家都請去了,他講因明,他對學生說:我講因明呢,我講這個東西是白的,你就沒有辦法說它是黑的;我說它是黑的,你就沒有辦法說它是白的。因爲他的因明極嚴密,你根本一絲一毫都動它不了。這是說真正學過法相、因明的人,思想是極細密;粗枝大葉、粗裏粗氣的人,那是不相應的。

  

  我們要想學法相的話,一定要把心沈下來,把心揉得很細致,然後才能深入理解經藏法相裏邊的道理。如果心很浮躁,那你要深入經藏、要把法相學好,那是困難的。所以希望大家學的時候,不要不耐煩;搞不懂的,就鑽;還搞不懂,再鑽!就像參話頭那樣。我記得圓瑛法師,他一輩子研究《楞嚴經》,他遇到某個問題想不通的時候,就寫在牆上,或者地上,緊盯著這個問題想,……喔!這個想通了,再接著學下去。這樣子弄,搞了幾十年,曾經吐了好多次血,下了很大功夫,最後把《楞嚴經》學通了。我們學法,也要有這個精神,心要細一點、專一點。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講思考題 參考資料

  

  思考題

  

  七、 唯識學有哪兩大系統?

  

  八、 唯識古學爲什麼又稱爲「無相唯識說」?

  

  

  

  參考資料

  

  資料①

  《攝大乘論本》卷二:「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觀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資料②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九〈3 分別世品〉:「又諸緣起差別說四。一者剎那。二者連縛。叁者分位。四者遠續。雲何剎那。謂剎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謂無明。思即是行。于諸境事了別名識。識俱叁蘊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說爲六處。六處對余和合有觸。領觸名受。貪即是愛。與此相應諸纏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即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複有說者。剎那連縛如品類足。俱遍有爲。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

  

  資料③分河飲水

  《金剛經疏記科會》卷五(唐 圭峰大師 疏 宋 長水大師 記 後學古杭雲棲釋大璸科會):「鬪诤者。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論。且如西天。大小乘宗。分河飲水。大乘之內。性相又殊。小乘之中。二十部異。各皆黨己。自是非他。爰及此方。未免于是。若相若性。南宗北宗。禅講相非。彼此朋黨。互不相許。名鬪诤也。」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事義》卷一:「分河異幟 西域性相二宗。分河飲水。異色立幟。」

  《濟緣記》卷二:「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飲水言其不可同也」

  

  資料④五種性

  【五性】 (名數)法相宗所立。一切衆生之機類,分爲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聲聞,有可開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二、定性緣覺,有可開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者。叁、定性菩薩,有可開佛果之無漏種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種叁種之無漏種子者。此中有四種:一、菩薩聲聞不定,有佛果與羅漢果之二種子者。二、菩薩緣覺不定,有佛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叁、聲聞緣覺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四、聲聞緣覺菩薩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與佛果之叁種子者。五、無性,無叁乘之無漏種子,但有可開人天果之有漏種子者。如此五性各別,故謂之爲叁無二有。以配于法華經之叁草二木。(參見:叁草二木)。叁無者:謂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與無性之叁種,無佛種子而畢竟無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薩與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種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別之法門,爲一宗之眼目,與華嚴天臺之一乘家對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爲盡力。宋僧傳四(窺基傳)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見唯識樞要上本,義林章一末諸乘章,法華玄贊一,同學鈔一之二。

  

  【叁草二木】 (譬喻)法華經藥草喻品所說。以譬五乘之機類:「一切衆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于諸地,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叁明,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衆生,如是菩薩名爲大樹。」以此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有通別二種),則如圖。然菩薩乘中之大草二木,諸宗各依其字義,解釋不同。天臺如其次第配于藏通別叁教之菩薩,而攝圓教之菩薩,然則叁草二木即五乘,但示方便乘之機之差別耳。見法華文句七。嘉祥以大草二木如其次第配于叁僧祇之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爲大草,至七地爲小樹,八地已上爲大樹。見法華義疏。慈恩以大草與二木爲總別,大草者,對于人天二乘,總名菩薩爲大草。二木者,更分別大草,以地前爲小樹,地上爲大樹。見法華玄贊七。又慈恩以此配于五性各別之叁無二有,叁草配于無性與定性聲聞,定性緣覺之叁者,二木爲不定性菩薩與定性二者。見法華玄贊。

  

  

  ┌ 人乘 ────┐

  ┌小草─┤  │

  │  └ 天乘  │

  │   │

  │  ┌ 聲聞乘  │

  │中草─┤  │

  叁草二木┤  └ 緣覺乘  ├─五乘

  │大草─┐  │

  │  │  │

  │小樹 ├ 菩薩乘 ───┘

  │  │

  └大樹─┘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五種性】 又作五種性、五種種性。唯識宗立論,謂一切衆生之機類,有先天具足五種不同的性質與素性,此系由阿賴耶識中本有的種子所決定,而無法改變者,故立五性各別之說。此五性即:一、聲聞乘種性:乃具有可證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二、獨覺乘種性:乃具有可證辟支佛果的無漏種子者。聲聞、獨覺二種性,法爾唯有生空無漏之種子,故深厭生死,專修自利樂寂之法,唯斷煩惱障,證生空之理,入無余依涅槃。以其不具成佛種子,決定不能成佛。叁、菩薩乘種性:乃具有可證佛果的無漏種子者。以法爾具有生、法二空之無漏種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入無住處涅槃,而證大覺極果。四、不定種性:爲具有二種或叁種無漏種子者。由無漏種子之差別,而于前叁乘之種性尚未決定其性的機類,以其修持過程而決定其所證的果位——阿羅漢、辟支佛、以至于大覺佛果。五、無種性:這類有情,法爾不具無漏種子,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不能解脫生死。然其雖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但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可得人天之善果。此又稱無性闡提。(《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淩波居士著)

  

  【定性聲聞】 (術語)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具本來唯一之聲聞無漏種子者。唯修聲聞之因,證聲聞之果,不更進求佛道,是曰定性聲聞。(《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聞佛聲教而得覺悟名曰聲聞,謂惟習聲聞之因,而證聲聞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聲聞也。(《叁藏法數》)

  

  【定性緣覺】 (術語)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具本來唯一之緣覺無漏種子者。唯修緣覺之因,證緣覺之果,不更進求佛道。謂之定性緣覺。(《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謂觀因緣生滅之法,覺悟真空之理,故曰緣覺。謂唯習緣覺之因,而證緣覺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緣覺也。(《叁藏法數》)

  

  資料⑤叁個譯本

  《衆經目錄》卷二:「唯識論一卷(唯識無境界十九紙) 後魏世瞿昙留支譯;唯識論一卷(修道不共他十一紙) 陳世真谛譯;唯識二十論一卷(九紙) 唐世玄奘譯。右叁論同本異譯。」(CBETA, T55, no. 2148, p. 193, c28-p. 194, a3)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