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P5

  ..续本文上一页乱”的。“就是说,每一种识生起时,都有两种作用:一是能取境的,叫做“见分”;二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叫做“相分”。”所取境的相分也不是外来的,“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就是那个识,一部分是能取(见分),一部分是转一个所取的相(相分)。

  

  “难陀认为:二分中,见分为识的自体,相分是转变出来的,所以是不实在的虚像……那时所显的才是圆成实。” 这是难陀的看法,是他的体系。

  

  每一位祖师都可以成立他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学法的人,学一种法就是一个体系,不能把这一个的体系用到那一个的修法上去,那就混淆了。所以我们经常劝大家一门深入。如果你学的是我们格鲁康萨仁波卿的法流,那你从康萨仁波卿的理论到康萨仁波卿的修法,这样子去学修是一个体系。等于说一部完整的机器一样,它的零件、配件、组件都是协调、配得拢的。如果你把康萨仁波卿的体系的修法跟其他的宁玛等等派别的理论凑合起来合修的话,那是修不成的,因为他们的理论体系跟修法是不一样的,差一点点都不行!一部机器,比如电视机、录音机,它里边的线路是集成线路;这集成线路,每一部机器里都不一样,每一个牌号,它的线路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把这一个牌号的线路跟那一个牌号的线路揉合到一块,那你的这部电视机是不会动的,既不会响也不能看,为什么?线路都乱掉了。

  所以我们劝大家,学法要单纯一些,不要东套西参的。如果你是祖师,你可以自己配合一个体系,这是可以的。天台宗、华严宗,各个祖师,他们独立成一个体系,依其方法修行,决定证果证道!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是祖师,没有那样的能耐,你硬要去东配西配的,配得不好,爆炸,把你自己炸死——那就是非但修不成,还堕落下去了,或者是着魔,那就是“爆炸”了。所以说我们不要自作聪明,要根据传承,一步一步地、不跳越其轨道,好好地走。不要自作聪明,“我发明一个东西、我加一个东西”。有的人,四加行修了之后,问: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观想放在那个修法里头?我说:不能!为什么?这个传承是这个传承,那个传承是那个传承。你修那个传承,就用那个传承;你修这个传承,就用这个传承,不能用这个传承的观想跟那个传承的修法配起来修,因为这样会出毛病的!

  

  这里说难陀的看法。他认为,识的体就是见分,“见分为识的自体”,见分是实在的,是有体的。“相分是转变出来的”,是从实在的见分的识里边变出的一个相分,“所以是不实在的虚像”,这个相分是假的、虚妄的、不实在的。“如以三性区别”,三性——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以这三性的区别来看的话,“相分是虚像,属遍计所执性”,即相分是没有的;“见分因有分别作用”,见分是有作用的、实在的,“属于依他起性”。

  这是难陀的思想体系。他说见分是真的一个识(唯识、唯识,说的就是这个见分),它是有体的;而相分,虽然是识,但是是识里变出来的,是虚妄的,属于徧计所执,不是属于依他起,“只有到它转变成净的性质以后,即认识到这相分是不实在的以后,那时所显的纔是圆成实” 。

  

  这是以三自性来配了。见分是依他起性,它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它变了现行之后,眼识它的见分是有体的,属于依他起;从里边变出个相分来,那是本来没有的,是虚妄的,属于徧计所执;在这个见分的依他起里边,把这个虚妄的相分的徧计所执去掉之后,所显出来的就是圆成实性,这是真正的识的本性。这就是难陀的唯识观的一个大概的阐述。

  

  难陀从《摄大乘论》出发,首创见相二分境,同时又与“种子说”相联系而创“种子新熏说”。把新熏的理论贯彻到实践修行方面去,认为修行所取得的清净法种子(无漏种子)也是熏习而成,但它不像一般种子是由过去多生熏习留下来的,而有待于新熏。这样,“五种姓”的说法就不一定要坚持了,这是难陀主张特殊的地方。

  

  “难陀从《摄大乘论》出发”,他的依据主要是《摄大乘论》,“首创见相二分境”(这个“创”,我们也要注意,不是创造的创,就是以前还没有发掘出来的佛教的道理,他把它发掘出来)。他最初提出见相二分境,“同时又与“种子说”相联系而创“种子新熏说””,他把见相二分跟那个种子学说联系起来,就阐发出一种新的学说,认为种子是可以新熏的。

  

  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在性宗里边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在相宗里边,却是分别成五种种性: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是定性声闻种性的,就只能修到声闻为止,不能变菩萨;是定性菩萨种性的,只能修菩萨道,不会变声闻;是定性缘觉种性的,就只能修到缘觉了;无性的,就是一阐提,那不能成道,没有无漏种子,永远是凡夫;如果是不定性的种性,碰到好的缘,他可以成佛,碰到其他的缘,他可以成声闻缘觉,也可以什么都不成就,就是不定,他的性不定。而性宗则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个怎么讲呢?在唯识宗,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是对不定性的人来说的,定性的人是成不了佛的。这个是辩论了,后来的辩论很多。

  

  这些先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难陀的说法。他把种子学说跟见相二分的学说联系起来,就创造了“种子新熏说”。种子不是固定在里边,也可以把新的加进去,新的熏习也可以产生新的种子。“把新熏的理论贯彻到实践修行方面去”,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你若是定性声闻,也可以熏佛的种子,将来也可以成佛!他又把这个理论扩进去了。所以他“认为修行所取得的清净法种子(无漏种子)也是熏习而成”,我们修行,要靠种子,这种子是可以新熏的,如果你本来是没有无漏种子的,你多亲近善知识、多听佛的教,就以把这个无漏种子种下去,种下去了之后,将来就可以产生无漏的果。这个新的种子可以新熏加进——无始以来没有的无漏种子,可以熏加进去,“但它不像一般种子是由过去多生熏习留下来的,而有待于新熏”。固有的种子是无始以来留下来的,这个新的种子要加进去,则有待于新熏。“新熏”就是要自己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样子也可能产生新的种子(无漏种子)。

  

  “这样,“五种姓”的说法就不一定要坚持了”,到难陀的时代,瑜伽行派的“五个种性不能变”的这个说法就动摇了,因为可以新熏嘛,阐提也可以听闻正法把成佛的种子熏进去,那么他将来也能成佛!所以这个新熏的学说一出来,五个种性不动的说法就动摇了。这是难陀的学说里边有这么一个说法,“这是难陀主张特殊的地方”。

  

  这是说在唯识学里边也有性宗、相宗两大派。护法菩萨一系,五种姓是不动摇的。戒贤论师(玄奘法师的师父)就是护法菩萨的体系,也是不动的。玄奘法师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我们汉地众说纷纭——有的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有的说五个种性不能动摇——而到印度去,就是要探讨这些问题,到底五种性是固定的、还是都可以成佛的?玄奘法师在戒贤论师那里学好之后,他想,回到汉地之后,该怎么弘扬呢?他表示想不弘扬“五种性 ”,就遭到戒贤论师诃责,说,你们汉地这些边地的人懂什么?怎么好随便改动?五种性是不能改的!那就是说,护法菩萨一系的学说,五个种性是固定的,不能动摇的。这个性相二宗是合不拢的了。但是各有各的解释,相宗就说,你们性宗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指那些“不定性”的众生。

  [资料④:五种性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难陀的唯识学与世亲比较接近,虽然有所发展,但基本精神还是来自世亲。难陀的发展,是他明确地指出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行相。因此后世称他的学说为“无相唯识说”。

  

  这一段是归纳了。难陀的唯识古学与世亲的原说是比较接近的,“虽然有所发展”,虽然有一些是他阐述出来的,“但基本精神还是来自世亲”。

  “难陀的发展,是他明确地指出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行相,因此后世称他的学说为“无相唯识说”。”相分是没有体的。什么“行相”呢?见分去取相分的时候,就在见分里边取它的那些相貌,就是在见分里有这个行相。行相就是行动之相。它在观察相分的时候,它自己见分上也有这么一个相。既然相分是无体的、虚妄的,那么见分里边的那个行相也是没有的,“见分也无其行相”。所以他的唯识学说,既叫“唯识古学”,又称为“无相唯识说”,就是没有相分的,既没有相分又没有行相。

  

  这个行相的问题后头要讲,这里我们把几个重要的概念抓住。因为这是把整个的唯识…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