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授

  

  精彩语录:

  我们要想学法相的话,一定要把心沉下来,把心揉得很细致,然后才能深入理解经藏法相里边的道理。如果心很浮躁,那你要深入经藏、要把法相学好,那是困难的。所以希望大家学的时候,不要不耐烦;搞不懂的,就钻;还搞不懂,再钻!就像参话头那样。我记得圆瑛法师,他一辈子研究《楞严经》,他遇到某个问题想不通的时候,就写在墙上,或者地上,紧盯着这个问题想,……喔!这个想通了,再接着学下去。这样子弄,搞了几十年,曾经吐了好多次血,下了很大功夫,最后把《楞严经》学通了。我们学法,也要有这个精神,心要细一点、专一点。

  

  本讲内容(纲要):

  (一)唯识学简介 • 唯识学的两大系统之

  ⑵唯识今学(有相唯识说)代表人物:陈那,主张“三分说”;护法,主张“四分说”。

  (二)论主• 译主• 疏主事略

  1.论主(世亲菩萨)事略

  2.译主(玄奘法师)事略

  3.疏主(窥基法师)事略

  唯识二十论述记

  (卷一)

  唐京兆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窥基撰

  序

  

  本讲内容(细目):

  (一)唯识学简介 • 唯识学的两大系统之

  

  ⑵唯识今学(有相唯识说)

  代表人物:陈那,主张“三分说”;护法,主张“四分说”。

  

  瑜伽行学派的另外一系,态度比较自由、进取,在不丧失无着、世亲学说基本精神的范围内,对其学说大加发挥。这比之难陀、安慧等古派来说,是一个新派,所以可称之为“唯识今学”。

  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陈那。他所作的著述很多,其中有许多讲到唯识的地方,特别是《观所缘缘论》就是成立“唯识无境”的著作。陈那说的“所缘”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

  陈那认为,能够称得上“所缘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就是说,所缘(境)必须是实体性的事物,还必须能够引起能缘(心)攀缘而生;(二)“能缘识带彼相起”,就是说,在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但产生影的功能却在于镜子本身。

  陈那根据这两个条件推究,得出结论,认为境不可能是心外的实物,只能是在心内,是心的一部分(心的相分)。陈那唯识论的特点是:相分引起见分,见分所得的行相与相分一模一样,因此这个相分(所缘)也就是内境。这样,第一、相分是有实体的实在的;第二、见分也有其行相。这种唯识说,一般称之为“有相唯识说”。

  在《集量论》里,他对见相的关系还有所发展,在见相分之外,陈那又加上量果一分,也叫“自证分”,而组成“三分说”。

  这一系的另一家是护法,他主张“四分说”。这是在陈那三分说的基础上,引用后出的《密严经》的说法构成的。他认为“见”、“相”二分是一重关系,对于心的全体来说,这是比较外围的一部分。到了“自证”就属于心的核心部分,属于内缘。而内缘复有能所,“能”就是“证自证”,“所”就是“自证”,这又是一重关系。由这两重关系就构成了“四分说”,唯识学发展到“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

  关于“种子说”,护法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既同意本有种可以有无漏的,也同意新熏种能熏成无漏。不过,难陀新熏说连带认为种姓是不固定的,而护法却认为种姓是固定的。最后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一般认为唯识的含义是:一切法说到究竟,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以识为性,所以是唯识;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不单独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

  “有相唯识说”和“无相唯识说”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玄奘译传的是“有相唯识说”,因其译文风格特殊,名曰“新译”。他之前所传译的,是“无相唯识说”,属于“旧译”。二者所宗各别,说法自然就不会一致。这就不单是华梵语文的通彻与否,及译文表现方法不同的问题了。

  

  (二)论主• 译主• 疏主事略

  

  1.论主(世亲菩萨)事略

  

  婆薮盘豆(世亲法师),约公元320-400年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尔时,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长子阿僧伽,即无著菩萨,三子比邻持跋婆,法师居中。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门清高,难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沙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精通《大毗婆沙》。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乃至六师外道诸说,无不晓了,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

  《俱舍论》虽宗有部,乃取经部之长,弥补其失,而复自成体系,是阿毗达磨之结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极为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而《唯识二十论》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着。二者对照学习,于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

  先时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阇国,击论议鼓,天亲法师,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因而获得阿緰阇国王三洛沙金之赏,法师以作三分,起三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是外道师,解毗伽罗论,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二十二品,始末皆坏,新日王崇信皈依,并令太子就师受戒,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

  后时,法师见圣者无着所造《五地部论》(即《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不信是听受于本尊之教法。传说法师,见而叹曰:“呜呼无着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

  无著菩萨闻已,认为机缘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法师闻《十地经》,信悟大乘,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谢,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于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密乘阿阇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阇黎者,所忆持之经典,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大乘经五百部,又陀罗尼咒五百部。每日课诵《般若八千颂》。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于阿緰阇国圆寂,年终八十(一说住世近百年),虽迹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

  ┌安慧──德慧───调伏天

  │  ┌─无性───护法─┬─戒贤─玄奘

  世亲┤陈那┤   └─亲光

  │  └─商羯罗主─法称

  └────难陀────────胜军

  

  2.译主(玄奘法师)事略

  

  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俗姓陈名袆,洛阳东南缑氏县人,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母宋氏,生三子一女,法师列最幼,其第二兄名素,先出家,法名长捷,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会师十岁丧父,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年十三,有敕于洛阳度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曰:“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益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槃》、《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法师既徧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沙》、《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