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着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近代国际学者们,已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
3.疏主(窥基法师)事略
窥基,字道洪,俗姓尉迟,生于公元六三二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武则天开耀元年),京兆长安人。他是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父敬宗亦唐武将也。年十七(贞观二十二年)奉敕随玄奘法师出家。受学经论,并五印语文,识解大进。二十五岁,应诏参与译场,并从事著述,在玄奘门下属后起之秀。奘师译出《瑜伽菩萨戒本》,依之为诸门人授大乘戒,因此得名为“大乘基”,后通称曰窥基(所据不祥,然宋代已确定)。原来之全名,后世反不传矣。因常住锡大慈恩寺,亦称为慈恩大师。
基师才气横溢,著作等身,唯识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笔。后世称为“百部疏主”,今存二十五部,一百二十卷,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等,充实唯识哲学内容,授徒讲学而盛极一时。基师对玄奘学说之阐扬发挥,至为尽力。在建立唯识宗之过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慈恩宗虽自玄奘法师开创,至基师而实际成立。据载,奘师原拟将印土《三十唯识》十大论师之释论分别译出,由门下四哲——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共司其务。由基殷请,奘师乃许,改用编纂方式,以护法一派观点为主,糅译十家,并以窥基一人,独任笔记,即《成唯识论》是也。以其才能出众,奘师独传因明之秘,并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基师直绍玄奘师说,并加阐扬,形成以彼为中心之独特一派。门下慧沼(公元六五○~七一四年),更为作廓清异说之工作,对同门下之法宝、圆测、道证、文轨等,均加驳斥,使奘师学说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慧沼之及门弟子为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彼时,唯识宗之弘传仅偏于河南一隅,此后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矣。
唯识二十论述记
(卷一)
唐京兆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窥基撰
序
《唯识二十论》者,筏苏畔徒菩萨之所作也。题叙本宗,有二十颂,为简三十,因以名焉。
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翻。今我和尚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一条,难具陈述,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复以大唐龙朔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一日,于玉华庆福殿,肇翻此论。基受旨执笔。其月八日,详译毕功。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圣旨创兴于至那,神容重生于像季。哲鉴君子,当自详之。然此论本,理丰文约,西域注释,数十余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印度重为词义之宝,悉至异道嘗味研谈。 [名相注释]
筏苏畔徒菩萨:一作波薮盘豆,汉译世亲(约西元320-400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详见论主事略)。
题叙本宗:述说本宗之总目。
觉爱法师:即菩提流支。
家依三藏:即真谛三藏。
睹先再译:见了以前的两种译本。
莫闲奥理:“闲”通“娴”,熟习也;奥者,含义深也。
阅而靡究:虽阅而不能毕其功。
玉华庆福殿:玄奘法师以旧译《大般若经》零星不全,且多漏误,时从众又“更请委翻”,乃决心重译。但此经卷帙浩繁,住在京师,每苦事务纷繁,不能专心译经,兼以近年疾病侵寻,体力衰迈,请求距离京师较近而僻静之玉华寺,致力译经,时年六十。
玉华宫:在坊州宜君县北四里(今陕西省延安专区宜君县西南四十里处)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诏废玉华宫为寺,寺内有肃成殿、云光殿、明月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诸名胜。
删整增讹:删除改正其增添之错误的部分。
缀补纰阙:谓补足其缺失,不足之处。缀者,缝结拼合;纰者,音“批”,邪曲不正,漏洞。
哲鉴君子:谓聪睿明察之士也。哲者,聪明,才能识见超越常人;鉴者,古代器名,古人盛水于鉴,用以照影。
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每至盘根错综之义,叙宗回复之文,旨义拾释,以备提训,更俟他辰,方冀翻释。功亏化毕,未果便终。遂使玄源见拥而无披,幽灵守昏而永翳。可谓连城易托,法宝难窥,浅义疏文,从兹绝矣。 [名相注释]
命旌厥趣:命(窥基)阐扬其理趣。
提训:亲提撕其耳,而教诲也。
玄源见壅而无披:“玄源”指佛语本怀;菩萨深义,由此壅蔽而无法揭开。
幽灵守昏而永翳:在沉沦中众生因此常处昏迷而不能明悟。
连城易托: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肃,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梵文毗若底(此云识),摩呾喇多(此云唯),凭始迦(此云二十),奢萨咀罗(此云论),顺此方言,名《唯识二十论》。唯者独但简别之义,识者了别诠辨之义。唯有内心,无心外境,立唯识名,至下当释。识即是唯,故言唯识,是持业释。复言二十,是颂数名。合名《唯识二十论》者,带数释也。论如常释,释义及难,至文当叙。旧论但名《唯识论》者,译家略也。
〔正文〕
述曰:将释本文,以三门辨:一显教时机教摄分齐,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者,于中有三:一辨时,二辨机,三辨摄。
(一)唯识学简介 · 唯识学的两大系统之 ⑵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述
⑵唯识今学(有相唯识说)
(3B)昨天我们把“唯识古学”讲完了,今天讲另外一派,“唯识今学”。
瑜伽行学派的另外一系,态度比较自由、进取,在不丧失无着、世亲学说基本精神的范围内,对其学说大加发挥。这比之难陀、安慧等古派来说,是一个新派,所以可称之为“唯识今学”。
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陈那。他所作的著述很多,其中有许多讲到唯识的地方,特别是《观所缘缘论》就是成立“唯识无境”的著作。陈那说的“所缘”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
这是相对于古学来说的。因为难陀跟安慧的一派是比较保守的,根据世亲的思想,没有越出世亲的范围,甚至于文字上也基本上采取旧的词句,没有作什么改动;而这一派,态度比较进取,更自由一点,在不丧失其原则性的前提下,于其它方面还有所发挥。这与难陀、安慧等古派比较起来看,“是一个新派,所以可称之为“唯识今学””,一个叫古学,一个叫今学。
“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陈那”。陈那,是八大论师之一。因明学的两位祖师就是陈那跟法称。他们两个是师师相承——专门发挥因明到最高峰的,就是陈那跟法称。他们也是瑜伽行派。这一系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陈那。
“他所作的著作很多,其中有许多讲到唯识的地方,特别是《观所缘缘论》就是成立“唯识无境”的著作”。《观所缘缘论》,这一本书大家可能看到过,虽然书很简单,文不长,但是它讲的道理、立的论很重要,它的目的就是成立一切宇宙万法只有识、没有外境(唯识无境)的道理,是成立“唯识”的主要注释之一。主要是注释“唯识”。“陈那说的“所缘”就是境”,这个就是能缘、所缘的问题了。能缘的是心(心王、心所),所缘的就是境,能缘所缘的关系就是心境相对的关系。“此境不是在心外”,一般的人以为,我们所缘的境是在我们身心之外,是客观的外境,但是陈那在这本书里就发挥这个道理:所缘的境,并不在心外。
陈那认为,能够称得上“所缘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就是说,所缘(境)必须是实体性的事物,还必须能够引起能缘(心)攀缘而生;(二)“能缘识带彼相起”,就是说,在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但产生影的功能却在于镜子本身。
“陈那认为,能够称得上“所缘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我们知道,缘有四个:因缘、所缘缘、增上缘,还有等无间缘。讲因的时候有六个因,讲缘的时候有四个缘,讲果的时候五个果:六因、四缘、五果。四个缘里边,一个是“所缘缘”,就是心王心所它缘境的时候,所缘的境就是所缘,它的所缘。这个所缘缘是有条件的。凡是够得上称“所缘缘”的,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要有实体。假使称作“所缘缘”的,其本身是虚妄的、没有体的,那就不能够产生识来缘它了。就是说,这个所谓的“所缘缘”,它本身是“有实体”的,是有实在的东西的,“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因为所缘跟能缘的关系,能缘的识就是靠着所缘的境而产生的;所缘的境如果是没有体的,那么能缘的识怎么能产生呢?正是因为所缘的境有实体的,所以才能够使这个能缘的识靠了这个境产生出来。如果境是没有体的,那就不能靠它了;不能靠的话,能缘的识也就生不起来。所以第一个条件,它本身是有实体的;这样,令“能缘识”依托在它这个境身上而产生出来。
这个我们知道,根境相对,就会生识。假使眼根对了色境,就产生眼识;如果这个色境是没有体的,那…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