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大唐西域記》中,如實介紹中亞、印巴次大陸之風土遺聞,又是現代學者研究中亞、南亞古代史、地之重要資料。法師一生兢兢業業,日無虛度,在譯著及學術交流事業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績,奠定慈恩宗之基礎,影響所及,遠及日本、朝鮮。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師,近代國際學者們,已給予應有的崇仰與評價。
3.疏主(窺基法師)事略
窺基,字道洪,俗姓尉遲,生于公元六叁二年(唐太宗貞觀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武則天開耀元年),京兆長安人。他是唐初名將尉遲敬德之侄,父敬宗亦唐武將也。年十七(貞觀二十二年)奉敕隨玄奘法師出家。受學經論,並五印語文,識解大進。二十五歲,應诏參與譯場,並從事著述,在玄奘門下屬後起之秀。奘師譯出《瑜伽菩薩戒本》,依之爲諸門人授大乘戒,因此得名爲“大乘基”,後通稱曰窺基(所據不祥,然宋代已確定)。原來之全名,後世反不傳矣。因常住錫大慈恩寺,亦稱爲慈恩大師。
基師才氣橫溢,著作等身,唯識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筆。後世稱爲“百部疏主”,今存二十五部,一百二十卷,其中尤以《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等,充實唯識哲學內容,授徒講學而盛極一時。基師對玄奘學說之闡揚發揮,至爲盡力。在建立唯識宗之過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慈恩宗雖自玄奘法師開創,至基師而實際成立。據載,奘師原擬將印土《叁十唯識》十大論師之釋論分別譯出,由門下四哲——神昉、嘉尚、普光、窺基,共司其務。由基殷請,奘師乃許,改用編纂方式,以護法一派觀點爲主,糅譯十家,並以窺基一人,獨任筆記,即《成唯識論》是也。以其才能出衆,奘師獨傳因明之秘,並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基師直紹玄奘師說,並加闡揚,形成以彼爲中心之獨特一派。門下慧沼(公元六五○~七一四年),更爲作廓清異說之工作,對同門下之法寶、圓測、道證、文軌等,均加駁斥,使奘師學說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慧沼之及門弟子爲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叁年),彼時,唯識宗之弘傳僅偏于河南一隅,此後逐漸衰微,傳承不明矣。
唯識二十論述記
(卷一)
唐京兆大慈恩寺翻經沙門窺基撰
序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畔徒菩薩之所作也。題敘本宗,有二十頌,爲簡叁十,因以名焉。
昔覺愛法師,魏朝創譯,家依叁藏,陳代再翻。今我和尚叁藏法師玄奘,校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莫閑奧理,義多缺謬,不悟聲明,詞甚繁鄙,非只一條,難具陳述,所以自古通學閱而靡究。複以大唐龍朔元年,歲次辛酉,六月一日,于玉華慶福殿,肇翻此論。基受旨執筆。其月八日,詳譯畢功。刪整增訛,綴補纰阙。既睹新本,方類世親。聖旨創興于至那,神容重生于像季。哲鑒君子,當自詳之。然此論本,理豐文約,西域注釋,數十余家,根本即有世親弟子瞿波論師,末後乃有護法菩薩。護法所造釋,名《唯識導論》,印度重爲詞義之寶,悉至異道嘗味研談。 [名相注釋]
筏蘇畔徒菩薩:一作波薮盤豆,漢譯世親(約西元320-400年)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詳見論主事略)。
題敘本宗:述說本宗之總目。
覺愛法師:即菩提流支。
家依叁藏:即真谛叁藏。
睹先再譯:見了以前的兩種譯本。
莫閑奧理:“閑”通“娴”,熟習也;奧者,含義深也。
閱而靡究:雖閱而不能畢其功。
玉華慶福殿:玄奘法師以舊譯《大般若經》零星不全,且多漏誤,時從衆又“更請委翻”,乃決心重譯。但此經卷帙浩繁,住在京師,每苦事務紛繁,不能專心譯經,兼以近年疾病侵尋,體力衰邁,請求距離京師較近而僻靜之玉華寺,致力譯經,時年六十。
玉華宮:在坊州宜君縣北四裏(今陝西省延安專區宜君縣西南四十裏處)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永徽二年九月叁日诏廢玉華宮爲寺,寺內有肅成殿、雲光殿、明月殿、嘉壽殿、慶福殿、八桂亭諸名勝。
刪整增訛:刪除改正其增添之錯誤的部分。
綴補纰阙:謂補足其缺失,不足之處。綴者,縫結拼合;纰者,音“批”,邪曲不正,漏洞。
哲鑒君子:謂聰睿明察之士也。哲者,聰明,才能識見超越常人;鑒者,古代器名,古人盛水于鑒,用以照影。
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爲述記。每至盤根錯綜之義,敘宗回複之文,旨義拾釋,以備提訓,更俟他辰,方冀翻釋。功虧化畢,未果便終。遂使玄源見擁而無披,幽靈守昏而永翳。可謂連城易托,法寶難窺,淺義疏文,從茲絕矣。 [名相注釋]
命旌厥趣:命(窺基)闡揚其理趣。
提訓:親提撕其耳,而教誨也。
玄源見壅而無披:“玄源”指佛語本懷;菩薩深義,由此壅蔽而無法揭開。
幽靈守昏而永翳:在沈淪中衆生因此常處昏迷而不能明悟。
連城易托: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遣趙王肅,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蔺相如奉璧前往,曰:“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梵文毗若底(此雲識),摩呾喇多(此雲唯),憑始迦(此雲二十),奢薩咀羅(此雲論),順此方言,名《唯識二十論》。唯者獨但簡別之義,識者了別诠辨之義。唯有內心,無心外境,立唯識名,至下當釋。識即是唯,故言唯識,是持業釋。複言二十,是頌數名。合名《唯識二十論》者,帶數釋也。論如常釋,釋義及難,至文當敘。舊論但名《唯識論》者,譯家略也。
〔正文〕
述曰:將釋本文,以叁門辨:一顯教時機教攝分齊,二明論宗體造論所由,叁依論所明判文別釋。初顯教時機教攝分齊者,于中有叁:一辨時,二辨機,叁辨攝。
(一)唯識學簡介 · 唯識學的兩大系統之 ⑵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
上智下敏上師 講述
⑵唯識今學(有相唯識說)
(3B)昨天我們把“唯識古學”講完了,今天講另外一派,“唯識今學”。
瑜伽行學派的另外一系,態度比較自由、進取,在不喪失無著、世親學說基本精神的範圍內,對其學說大加發揮。這比之難陀、安慧等古派來說,是一個新派,所以可稱之爲“唯識今學”。
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陳那。他所作的著述很多,其中有許多講到唯識的地方,特別是《觀所緣緣論》就是成立“唯識無境”的著作。陳那說的“所緣”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
這是相對于古學來說的。因爲難陀跟安慧的一派是比較保守的,根據世親的思想,沒有越出世親的範圍,甚至于文字上也基本上采取舊的詞句,沒有作什麼改動;而這一派,態度比較進取,更自由一點,在不喪失其原則性的前提下,于其它方面還有所發揮。這與難陀、安慧等古派比較起來看,“是一個新派,所以可稱之爲“唯識今學””,一個叫古學,一個叫今學。
“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陳那”。陳那,是八大論師之一。因明學的兩位祖師就是陳那跟法稱。他們兩個是師師相承——專門發揮因明到最高峰的,就是陳那跟法稱。他們也是瑜伽行派。這一系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陳那。
“他所作的著作很多,其中有許多講到唯識的地方,特別是《觀所緣緣論》就是成立“唯識無境”的著作”。《觀所緣緣論》,這一本書大家可能看到過,雖然書很簡單,文不長,但是它講的道理、立的論很重要,它的目的就是成立一切宇宙萬法只有識、沒有外境(唯識無境)的道理,是成立“唯識”的主要注釋之一。主要是注釋“唯識”。“陳那說的“所緣”就是境”,這個就是能緣、所緣的問題了。能緣的是心(心王、心所),所緣的就是境,能緣所緣的關系就是心境相對的關系。“此境不是在心外”,一般的人以爲,我們所緣的境是在我們身心之外,是客觀的外境,但是陳那在這本書裏就發揮這個道理:所緣的境,並不在心外。
陳那認爲,能夠稱得上“所緣緣”的,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生,就是說,所緣(境)必須是實體性的事物,還必須能夠引起能緣(心)攀緣而生;(二)“能緣識帶彼相起”,就是說,在能緣識生起以後的分別中,要有它的行相,這個行相雖然似境,但卻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如鏡顯影的分別中,要有它的行相,這個行相雖然似境,但卻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如鏡顯影,但産生影的功能卻在于鏡子本身。
“陳那認爲,能夠稱得上“所緣緣”的,應具備兩個條件”。我們知道,緣有四個:因緣、所緣緣、增上緣,還有等無間緣。講因的時候有六個因,講緣的時候有四個緣,講果的時候五個果:六因、四緣、五果。四個緣裏邊,一個是“所緣緣”,就是心王心所它緣境的時候,所緣的境就是所緣,它的所緣。這個所緣緣是有條件的。凡是夠得上稱“所緣緣”的,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生。”要有實體。假使稱作“所緣緣”的,其本身是虛妄的、沒有體的,那就不能夠産生識來緣它了。就是說,這個所謂的“所緣緣”,它本身是“有實體”的,是有實在的東西的,“令能緣識,托彼而生”。因爲所緣跟能緣的關系,能緣的識就是靠著所緣的境而産生的;所緣的境如果是沒有體的,那麼能緣的識怎麼能産生呢?正是因爲所緣的境有實體的,所以才能夠使這個能緣的識靠了這個境産生出來。如果境是沒有體的,那就不能靠它了;不能靠的話,能緣的識也就生不起來。所以第一個條件,它本身是有實體的;這樣,令“能緣識”依托在它這個境身上而産生出來。
這個我們知道,根境相對,就會生識。假使眼根對了色境,就産生眼識;如果這個色境是沒有體的,那…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