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授

  

  本讲科目(课文):

  将释本文,以三门辨

  

  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 分三

  一辨 时

  初于鹿苑,说阿笈摩,有四谛教,破我有执。

  次于鹫岭,说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执,虽空有教,能离断常,然未尽理,会于中道。

  后于七处八会,方说三界唯心,双离有空,契中道教,即是华严解深密等,空心外二取,破初有执;有内识一心,遣后空见。

  故今此论,正处中道,是第三时胜义教也,如解深密、瑜伽等说。先时所说一时五时,皆无经教,不可依也,如别章中已广叙说。

  [名相注释]:阿笈摩:谓《阿含经》。七处八会:谓说《华严经》也。此指晋译《六十华严》,若唐译《八十华严》有七处九会。

  

  二辨 机

  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一不定性、一总无性。

  于此五中,唯大乘定及不定性之所听受,非余声闻独觉等性之所依信。

  成唯识云: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所辨教理,无上乘故;

  说唯有一心,无心外境故;舍利弗等,如聋盲故。如成唯识义疏中说。

  [名相注释]:次辨机者,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菩萨、声闻、缘觉),一不定性,一总无性(即一阐提):《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如《瑜伽》说:“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种障者,立为不般涅槃法姓。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性。若无毕竟二种障者,即立彼为如来种姓。””

  

  三辨 摄

  于三藏中,对法藏摄;于二藏内,菩萨藏收;十二分教,论议经摄;于五乘中,大乘所摄。此等教理,如别章说。

  [名相注释]:

  ┌ 菩萨乘 ── 修六度万行

  │ 缘觉乘 ── 观十二因缘

  五乘┤ 声闻乘 ── 观四谛

  │ 天乘 ── 修十善

  └ 人乘 ── 持五戒

  

  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 分三

  一辨论宗

  所明唯识,唯识为宗,离自所明,更无宗故。

  二辨论体

  体有四种,如余处说。摄相归性,真如为体;摄境归识,以心为体;摄假归实,以声为体。

  性相别论,即有二种:

  一增上缘,许佛说法,以佛无漏声名句等为其教体;佛不说法,大定智悲,为其教体。

  二亲因缘,随佛说不说,皆于能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

  今论之本,谓即佛经,故出体者,应如经说。然造论主,唯有说法,为增上缘,令闻者变。

  总合疏亲所缘缘为论,皆以声名句文为体。十地论说:说听俱以二事究竟,一者声,二善字。

  此下文云: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成唯识说: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等。

  广引教理,明此体性,如余处说。

  [名相注释]:

  辨体:《成唯识论述记》(第一本四右)云:“明论体者,依《瑜伽论•摄释分初第八十一》说,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义得显故。龙军论师、无性等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此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缘,名为佛说。佛实无言。此若依本,乃无文义,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若依自识,有漏心现,即似无漏文义为体;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此即如来实不说法。故《大般若(四百二十五)》、《文殊问经》等,佛皆自说: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论说聚集,显现为体。此即无性,佛地一师,作如此解。护法、亲光等云:或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若依本说,即真无漏文义为体。《二十论》说:“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故。”

  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成唯识论》(卷九.三十四页)云:“……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词无碍解,即于言音,辗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

  

  三辨造论所由

  然此无文,准余论说,令法久住,利益有情,故造论也。

  或为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造斯论焉。或执外境如心是有,如萨婆多师等;

  或执内心如境是无,如空见外道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如一类菩萨等;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如经部等;或执狱卒等是实有情,如大众部等;

  或说狱卒等非实有情,业生大种,大种相异,如萨婆多等;

  或说狱卒等虽非有情,然熏习所起,非是识变,如经部等;

  或执外境体是一物,如吠世师等;或执境多念,心唯一刹那,如正量部等;

  或执极微,有相资相,为五识境,如众贤师等。

  此诸论师,皆由邪知无知二种,于义不了,遂于二果覆障不证。

  今为遮此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随下破中,一一别显,故不预释。

  

  

  二三十论意差别

  

  

  问:此与三十意有何差别,乃更造论以明唯识?

  答:彼三十论广显自宗,此中二十广破外难,虽俱明唯识,二论有别也。

  又彼三十广显正义,此中二十广释外难。

  又彼三十天亲后造,有颂无释;此中二十天亲先作,有颂有释。

  又明唯识二论虽同,开设千门令随一入,故须别造二部论也。

  又妙理幽玄,叮咛始显;宗趣虽一,二论重明。是谓二论缘起各别。

  

  

  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

  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熹,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或云魏时有居士,

  名般若流支此云慧爱所译。梁末陈初,有拘那罗他此云家依.亲依亦得,即真谛三藏也,

  并各翻此唯识二十。觉爱法师,文多颂少;家依三藏,文少颂多;今此所翻,文颂折中。

  且如觉爱法师,有二十三颂,一十八纸;

  家依法师,乃有二十四颂,总有九纸;今者新译,有二十一颂,乃总八纸。

  觉爱所翻第二十一引经之颂,余二本无;家依所翻初首二颂归敬之偈,余二本无,

  故知皆是译家增取释文翻之于论本也。其次最初立宗之偈,旧二论有,唯新论无。校三梵本,

  及勘题目,都不合有。名唯识二十,何得有焉?觉爱增初一颂及第二十一偈,家依乃增初之三颂。

  故知所余二十一颂,三论皆有,是根本文。

  以二十颂显畅唯识,是故名为唯识二十;末后一颂,结叹归能,非明宗义。

  

  

  甲一 正辨本宗,破计释难 分二

  乙一 正辨本宗……………………………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 分四

  丙一 初立论宗,诸法唯识………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丙二 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今明唯识,但成大乘唯识之义;或显论所明,为成经义,

  成立大乘是佛所说唯识不虚(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丙三 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对。

  丙四 显唯识义,举喻以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

           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或分为三: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

  [名相注释]

  初立论宗,第二立因,第三举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为宗──────声是无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

  ┕喻┥

  ┕─异喻──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

  

  乙二 破计释难……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甲二 结己所造,叹深推佛

  

  

  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者,于中有三

  一辨时 二辨机 三辨摄

  

  昨天我们把窥基大师的序讲了。先是释题——梵文的《唯识二十论》,如何翻成汉语的。今天要讲本文了,三门(科):“将释本文,以三门辨:一显教时机,教摄分齐;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今天讲第一门(科),唯识宗的判教,是如何判(三时,三时教)。

  先看第一门:“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者,于中有三。”第一科又分三小科:“一辨时,二辨机,三辨摄。”辨时,佛说教分有几个时?辨机,所对的是哪些机?辨摄,三藏里边是哪一藏所摄?这么三个科。

  

  

  一辨时

  

  先辨时者。如来说教总有三时:初于鹿苑,说阿笈摩,有四谛教,破我有执。次于鹫岭,说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执,虽空有教,能离断常,然未尽理,会于中道。后于七处八会,方说三界唯心,双离有空,契中道教,即是华严解深密等,空心外二取,破初有执;有内识一心,遣后空见。故今此论,正处中道,是第三时胜义教也,如解深密、瑜伽等说。先时所说一时五时,皆无经教,不可依也,如别章中已广叙说。[名相注释]:

  阿笈摩:谓《阿含经》。七处八会:谓说《华严经》也。此指晋译《六十华严》,若唐译《八十华严》有七处九会。

  

  这个“判教”,各个宗派都有各自的判教。天台家的五时教,大家都知道;这里法相宗是三时教,把佛的一代时教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鹿野苑的时候“说阿笈摩(《阿含经》)”,讲的是“四谛教”,破什么?“破我有执”,破补特伽罗我。这是初转*轮。

  

  第二时教,是在灵鹫山“说大般若”。“空二取教”,那时讲空了。空什么?能取、所取。这个我们在讲义上讲过了。能取的是根,所取的是境;能取、所取都是自性空(就是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说)。“破法有执”,第一时教仅仅是破补特伽罗我,这里不但是把“我有执”破掉,还要破“法有执”,就是“法…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