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P7

  ..续本文上一页就没有话说了。

  (6A)第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外边不信的的人有“伏难”(隐伏在里边的问难),他们有问难,要给他们解释,“释外伏难”;“简择唯言” ,讲这个“唯”,为什么是“唯识”(只有一个识)而不是其它的东西都在里头;把这个“唯”的道理讲清楚。

  第四,“明唯识义”,把唯识道理讲清楚,“举喻以显”,讲清楚道理之后,还要举一个喻来显明这个道理。

  这是“立宗”一科里边又分了这么四科。

  

  “或分为三”,或者分三科也可以。“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那就是因明的架式来了。

  

  因明里边,三个格式。第一是“立宗”,立自己的主张(对方是不承认的)。要成立我们的主张,要讲道理,要有依据,所以第二就是“立因”,“因”就是我们立宗的原因——为什么要立这个宗;这个“因”是“以经成论”,以经的圣言量来证明我们这个宗是对的。“第三举喻”,道理成立之后,还要用一种浅显的事实来做一个比喻说明,使我们这个主张更明显。

  这是因明里边,总的来说,以三个项目来推论说明的一个方式:第一个是立宗,第二个是因,第三个是喻——宗、因、喻。其中,宗是我们要成立的主张;因是要成立这个主张必须拿出来的道理;喻,使这个道理明显,需要以浅显的例子来举个喻。这个喻里边又有“同喻”,与它相同的、都是怎么样子的;还有“异喻”——不是这样子的,又是怎么样的?一反一正地作比喻。这是因明的一个格式。那么我们这里开始要用因明了。讲唯识道理时候,因明是经常要用到的。

  

  我昨天曾经讲过,大家有这个能力的,借一部因明来看看,不一定要去看很深的,就是近代的那些讲义——周叔迦有一本可以看,王恩洋有一本也可以参考,还有……很多,我们以前学的时候,有好几种参考书,还有虞愚,虞愚也作过一本《因明学》。这些书以前我都有,文革之后都没有了。那么我们藏经楼里不晓得有没有?这个也是水平比较高的才去看,水平低的去看了也是如聋如哑,等于不看,也不必看了,浪费时间;确实有这个水平的,可以去看一看,那对自己有帮助。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明天要写个笔记,就是把因明的简单的格式,宗、因、喻三个东西拿一个例子给大家看一看,把因明大概地了解一下。

  

  什么叫因明?“明”就是学问,印度有“五明”(五类学问),因明是五明之一。内明是讲佛教的教义,是内求,“莫向外求”。因明是讲逻辑,用某种推论的方式达到某种正确的结轮。就是说,不能直接用现量证明的事情,要经过思想考虑、推理推论出来的,就用因明这个东西。用了因明之后,可以使我们推论的结轮不会错误;如果离开了因明的法则,我们得到结论,就会犯错误。所以说,一定要严格地依照因明推论出来,才是可信的。

  

  整个的因明是讲的宗、因、喻,而重要的就在因上,要成立这个主张(宗),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它,喻仅仅是把这个道理用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就是说,“宗”是要成立的,而“喻”仅仅是说明的,重点是在因上,要成立这个主张,必须要有充分的原因(理由)。所以整个的学问就叫“因明”,讲“因”的那一套学问,以“因”把这个“宗、喻”包进去了。整个的因明就是说,要讲这个道理、如何成立自己的主张。这就相当于现代的逻辑。现代的逻辑也讲推论的一些格式,为使我们的思想不犯错误,那么就要依照严格的逻辑方式;但是世间上的逻辑,一般都认为不如佛教的因明严格,也不如佛教的因明有辩证的因素在里边。

  

  我们汉地翻译的因明只有两本,一本是陈那菩萨自己作的《因明正理门论》,这个很简单,很不好懂。第二本是他的弟子商羯罗主作的《因明入正理门论》,是进入这个门的书,这本就讲得比较通俗一点,但毕竟是古文,也是不太好懂。其它现代白话大概讲的因明,都可以参考一下。汉地的就这二部为止。

  到了后来,文革以后法尊法师翻了一部《集量论》,是陈那菩萨自己作的,还有《释量论》,是法称论师解释陈那《集量论》的。这两部书是西藏的因明(印度传到西藏),在古代没有传到汉地,却是非常好的两部。法尊法师虽然翻译了,但是没有讲解,所以这两部书是更难懂,但是也可以参考。这两部书我们不一定有,图书馆里有没有也不知道;有的话,也仅仅是某些学得比较高的人可以看一看,否则的话,你是浪费时间了——花了很多时间,而所得是零。为什么?这个不是你该看的书,你去看了之后,得到的是零(根本就不懂),时间却花掉了,那还是划不来了。

  

  

  我们说参考书,仅你能够参考、能够得益的书,你去看,可以得到参考的价值;如果这本书太深了,你根本就看不懂,比你原来原本的书还要深,这个要来参考就失去参考价值了。所谓参考,就是原来的书太深或者太简略了,看不懂,那就需要去看其它书,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你看的书更深、更略,那你得到的参考价值就没有了,时间又花掉很多,这就划不来了。所以我劝大家,参考书,不要看这到本书很重要,来不及就把它借了去看——你借去,人家真正需要参考的又看不到了,而你自己呢,那么深的书,你也看不懂,拿到那里,把脑筋用伤了、失眠了,结果得到的效果是零,那个也不必。参考,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能参考的书看一看,那些看了很吃力、起不了参考作用的书,暂时就不要看。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讲思考题

  

  一四、 试述如来说教之三时,『唯识二十论』属哪时教?

  一五、 何谓五种性?哪种根机能接受唯识教?

  一六、 唯识教于三藏、二藏、十二分教、五乘中,如其所应,归何所摄?

  一七、 论体有四种,有那四种?

  一八、 云何佛说不说法,分二种说法?

  一九、 世亲菩萨为什么要造此论?

  二〇、 唯识二十,与三十,有何差别?既同明唯识,何以造二部论?

  二一、 唯识二十论,云何有二十一颂?旧论更多,有二十三(菩提流支)、二十四(真谛 ),何以故?

  二二、 本论宗旨是什么?试要略释之。

  

  资 料

  

  ①三时教

  

  三时教(名数)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于文殊龙树,近禀于青目清辩。一第一时教,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三第三时教,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证之,见华严玄谈四。二、有宗戒贤论师所立,远受于弥勒无着,近踵于护法难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时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时教与义类之三时教二者。年月之三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是也。三、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说心内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华等之诸经是也。以前二时教,为佛说之方便,以第三时教,为佛说之真实。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别三时之教法,谓之年月三时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义类三时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时,如于阿含经前说中道教之华严经,又如于法华经后说有教之遗教经,此乃恐三时教有漏故立义类之三时教,不拘说时之前后,诠一切有之教为第一时教,诠空之教为第二时教,诠中之教为第三时教。见了义灯一本。(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②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十二部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Sū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祇夜Geya,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颂。三、伽陀Gāthā,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之句者。如法句经是也。四、尼陀那Nidāna,此译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诸经之序品,即因缘经也。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译本事。佛说第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也。六、阇多伽Jātaka,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也。七、阿浮达摩Adbhuta-dharma,新云阿毗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八、阿波陀那Avadāna,此译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也。九、优婆提舍Upadeśa,此译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也。十、优陀那Udāna,此译自说。无问者,佛自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是也。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之经文也。十二、和伽罗Vyākaraṇa,译授记。于菩萨授成佛之记之经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罗与祇夜及伽陀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③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

  

  《成唯识论》卷二:「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

  

  

  ④如来有所说法否

  

  《金刚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