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授

  

  

  本讲科目(课文):

  

  (一)解答小组讨论提问

  提问1.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经 证:《大般涅槃经》卷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大般涅槃经》卷一九(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入楞伽经》卷二〈3 集一切佛法品〉:「大慧!何者无性乘?谓一阐提。大慧!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

  提问2.“唯识”之“体”有四种?……哪四种?

  提问3.“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个讲的又是什么道理?

  提问4.关于二取空的问题。

  

  (二)介绍因明三支架式

  或分为三: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

  [名相注释]

  初立论宗,第二立因,第三举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为宗──────声是无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

  ┕喻┥

  ┕─异喻──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

  

  (三)解释所立宗名涵义

  论曰: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述曰:前第三门,摄入立宗,为简无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即立宗也。凡有三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识之教。诸宗不信佛所说故,广引教理,如成唯识,非此所明,略成比量云:我说大乘是佛所说,许具三法印契经摄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三界唯识,即显能诠唯识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理。诸宗说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三界唯识,即显所诠唯识之理。三者安立诸大乘教,及唯识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随文配属。

  

  ⑴安 立

  安立者,成立义,谓此论中成立大乘三界唯识,即以因喻,成立宗义,名为安立。又安立者,施设义,以广道理施设唯识略理趣故。或安立者,开演义,未说之义,今说名立;已说之义,今广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称;立者建也,法性离言,今言名立;或言顺理,所以称安。陈那释云:能立能破,总名安立。谓能立自大乘唯识,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

  

  ⑵大 乘

  言大乘者,《辨中边论 • 无上乘品》,说由三义名无上乘: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正行无上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门。所缘有十二:谓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修证有十种:谓无阙、不毁、动、满、起、坚固及调柔、不住、无二障、无息。即由此教,辨斯三义,名为大乘。

  

  [名相注释]:

  《唯识二十论述记》附讲:释大乘义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

  释大乘义 《辩中边论》(下卷 辩无上乘品第七)云:“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一、正行无上

  一、正行无上:“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

  (一)最胜正行:“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自在摄发起,得等流究竟。”

  ⒈广大最胜 发广大心,终不希求世间富乐威福、二乘解脱。

  ⒉长时最胜 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积集福德智慧资粮,果地尽未来际广度一切众生。

  ⒊依处最胜 发心遍一切众生,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依处。

  ⒋无尽最胜 菩萨修行,通达法无自性,故能回向无上菩提,犹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无尽。

  ⒌无间最胜 所起修行,无自他、亲疏、物我隔别,已了自他毕竟平等故。

  ⒍无难最胜 于他修善,生随喜心,则于自修善法成就圆满而无难。

  ⒎自在最胜 成就种种禅定、三昧、神通,能自在转变他法,不为他法所转。

  ⒏摄受最胜 菩萨修行,常为无分别智所摄。

  ⒐发起最胜 正能发起无分别智。

  ⒑至得最胜 得初地证,发极大欢喜。

  ⒒等流最胜 展转二地乃至九地。

  ⒓究竟最胜 第十法云地,进一步即得佛果。

  (二)作意正行:“菩萨以三慧,恒思维大乘,如所施设法,名作意正行。”

  (三)随法正行:“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

  此有二:一无散乱转变随法正行;二无颠倒转变随法正行。

  (四)离二边正行:离执一异、断常、增减等二边也。

  (五)差别正行:十地菩萨修十波罗密多,增上修,即初地以专修布施为增上,二地以专修持戒为增上等。

  (六)无差别正行:平等修十波罗密多,即每地通修十种也。

  

  二、所缘无上

  二、所缘无上:“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 圣凡染净,因果等法(安立所缘)。

  (二)法界所缘 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

  (三)所立所缘 即所安立法。

  (四)能立所缘 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龙树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五)任持所缘 即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故。

  (六)印持所缘 即思慧,以思惟义能印持法故。

  (七)内持所缘 即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

  (八)通达所缘 证初地时,以无分智通达法界故。

  (九)增长所缘 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向上增进故。

  (十)分证所缘 第七远行地,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别现证。

  (十一)等运所缘 第八地中,任运增进,不假功用故。

  (十二)最胜所缘 第九、第十地与佛果,以最胜无上故。

  

  三、修证无上

  三、修证无上:“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一)种姓修证:“缘无阙故”,不缺大乘种姓。

  (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

  (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发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

  (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

  (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

  (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三大劫常修无边福智,坚固善根。

  (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调柔自他三业等。

  (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着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

  (九)佛地修证:“无二种障故”,菩萨对治二障,完成佛之法报身。

  (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成佛后示现化身,度生无有休息。

  或《杂集论》第十一说:七大性相应,是名大乘义。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善巧、六证得、七业大性。境大者,以广大教为所缘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无我智故。精进大者,三大劫中,修无量种难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证得大者,证十力等诸功德故。业大者,穷生死际,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义,故名大乘。又《摄论》说:或乘大性,是有财释;亦乘亦大,是持业释,名为大乘。

  

  思考题

  二二、本论宗旨是什么?试要略释之。

  二三、何谓“安立”?

  二四、“大乘”何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

  

  (一)解答小组讨论提问

  提问1.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提问2.“唯识”之“体”有四种?……哪四种?

  提问3.“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个讲的又是什么道理?

  提问4.关于二取空的问题。

  

  今天我们先回答一些问题,昨天各个小组讨论时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这是佛经上说的。在佛经里边,《大涅槃经》里边讲得最多。经中说:“无信之人(对佛教没有信心的人),名一阐提”,既然没有信心,当然不能成佛,声闻缘觉也不能成就;“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阐提种性的人,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断完了,他的心都不缘念于一切善法;“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看不到将来(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不听佛的话;“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这样的人就叫做一阐提,即使是诸佛世尊来了也不能救度他。还有《楞严经》(卷六)也说:“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印度有一种多罗树,把它的顶砍断之后,这棵树就死掉了;这个一阐提也是那样,他浅薄的福德善根都没有了,长不出菩提的果;《入楞伽经》(卷二)也说:“一阐提者,无涅槃性。” 一阐提的人,没有证到涅槃的性了——不…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