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

  

  

  上智下敏上師 講授

  

  

  本講科目(課文):

  

  (一)解答小組討論提問

  提問1.闡提種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脫,有什麼依據?

  經 證:《大般涅槃經》卷五(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本):「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何等名爲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大般涅槃經》卷一九(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本):「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沈叁苦海,不成叁昧。」

  《入楞伽經》卷二〈3 集一切佛法品〉:「大慧!何者無性乘?謂一闡提。大慧!一闡提者無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大慧!雲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說。』舍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衆生作盡衆生界願者,是爲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衆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诃薩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

  提問2.“唯識”之“體”有四種?……哪四種?

  提問3.“輾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這個講的又是什麼道理?

  提問4.關于二取空的問題。

  

  (二)介紹因明叁支架式

  或分爲叁:初立論宗;第二立因,以經成論;第叁舉喻。

  [名相注釋]

  初立論宗,第二立因,第叁舉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爲宗──────聲是無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

  ┕喻┥

  ┕─異喻──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

  

  (叁)解釋所立宗名涵義

  論曰: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述曰:前第叁門,攝入立宗,爲簡無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即立宗也。凡有叁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識之教。諸宗不信佛所說故,廣引教理,如成唯識,非此所明,略成比量雲:我說大乘是佛所說,許具叁法印契經攝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叁界唯識,即顯能诠唯識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說叁界唯識理。諸宗說有心外境故,不信叁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叁界唯識,即顯所诠唯識之理。叁者安立諸大乘教,及唯識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隨文配屬。

  

  ⑴安 立

  安立者,成立義,謂此論中成立大乘叁界唯識,即以因喻,成立宗義,名爲安立。又安立者,施設義,以廣道理施設唯識略理趣故。或安立者,開演義,未說之義,今說名立;已說之義,今廣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或言順理,所以稱安。陳那釋雲:能立能破,總名安立。謂能立自大乘唯識,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

  

  ⑵大 乘

  言大乘者,《辨中邊論 • 無上乘品》,說由叁義名無上乘: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正行無上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門。所緣有十二:謂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修證有十種:謂無阙、不毀、動、滿、起、堅固及調柔、不住、無二障、無息。即由此教,辨斯叁義,名爲大乘。

  

  [名相注釋]:

  《唯識二十論述記》附講:釋大乘義 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

  釋大乘義 《辯中邊論》(下卷 辯無上乘品第七)雲:“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

  

  一、正行無上

  一、正行無上:“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

  (一)最勝正行:“最勝有十二,謂廣大長時,依處及無盡,無間無難性,自在攝發起,得等流究竟。”

  ⒈廣大最勝 發廣大心,終不希求世間富樂威福、二乘解脫。

  ⒉長時最勝 因地叁大阿僧祗劫積集福德智慧資糧,果地盡未來際廣度一切衆生。

  ⒊依處最勝 發心遍一切衆生,以利益一切有情爲依處。

  ⒋無盡最勝 菩薩修行,通達法無自性,故能回向無上菩提,猶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無盡。

  ⒌無間最勝 所起修行,無自他、親疏、物我隔別,已了自他畢竟平等故。

  ⒍無難最勝 于他修善,生隨喜心,則于自修善法成就圓滿而無難。

  ⒎自在最勝 成就種種禅定、叁昧、神通,能自在轉變他法,不爲他法所轉。

  ⒏攝受最勝 菩薩修行,常爲無分別智所攝。

  ⒐發起最勝 正能發起無分別智。

  ⒑至得最勝 得初地證,發極大歡喜。

  ⒒等流最勝 展轉二地乃至九地。

  ⒓究竟最勝 第十法雲地,進一步即得佛果。

  (二)作意正行:“菩薩以叁慧,恒思維大乘,如所施設法,名作意正行。”

  (叁)隨法正行:“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

  此有二:一無散亂轉變隨法正行;二無顛倒轉變隨法正行。

  (四)離二邊正行:離執一異、斷常、增減等二邊也。

  (五)差別正行:十地菩薩修十波羅密多,增上修,即初地以專修布施爲增上,二地以專修持戒爲增上等。

  (六)無差別正行:平等修十波羅密多,即每地通修十種也。

  

  二、所緣無上

  二、所緣無上:“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

  (一)安立法施設所緣 聖凡染淨,因果等法(安立所緣)。

  (二)法界所緣 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

  (叁)所立所緣 即所安立法。

  (四)能立所緣 種種染淨諸法,都不離空,由空得成,龍樹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五)任持所緣 即聞慧,以文字能任持義故。

  (六)印持所緣 即思慧,以思惟義能印持法故。

  (七)內持所緣 即修慧,以定相應慧內持心境故。

  (八)通達所緣 證初地時,以無分智通達法界故。

  (九)增長所緣 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向上增進故。

  (十)分證所緣 第七遠行地,觀世出世緣起還滅各別現證。

  (十一)等運所緣 第八地中,任運增進,不假功用故。

  (十二)最勝所緣 第九、第十地與佛果,以最勝無上故。

  

  叁、修證無上

  叁、修證無上:“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一)種姓修證:“緣無阙故”,不缺大乘種姓。

  (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

  (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發大心度盡有情,不爲下劣乘所擾動。

  (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即能常修六波羅密多。

  (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證入無生法性,須起聖道加行故。

  (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叁大劫常修無邊福智,堅固善根。

  (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調柔自他叁業等。

  (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

  (九)佛地修證:“無二種障故”,菩薩對治二障,完成佛之法報身。

  (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成佛後示現化身,度生無有休息。

  或《雜集論》第十一說:七大性相應,是名大乘義。一境、二行、叁智、四精進、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業大性。境大者,以廣大教爲所緣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無我智故。精進大者,叁大劫中,修無量種難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證得大者,證十力等諸功德故。業大者,窮生死際,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義,故名大乘。又《攝論》說:或乘大性,是有財釋;亦乘亦大,是持業釋,名爲大乘。

  

  思考題

  二二、本論宗旨是什麼?試要略釋之。

  二叁、何謂“安立”?

  二四、“大乘”何義?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

  

  (一)解答小組討論提問

  提問1.闡提種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脫,有什麼依據?

  提問2.“唯識”之“體”有四種?……哪四種?

  提問3.“輾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這個講的又是什麼道理?

  提問4.關于二取空的問題。

  

  今天我們先回答一些問題,昨天各個小組討論時提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闡提種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脫,有什麼依據?

  

  這是佛經上說的。在佛經裏邊,《大涅槃經》裏邊講得最多。經中說:“無信之人(對佛教沒有信心的人),名一闡提”,既然沒有信心,當然不能成佛,聲聞緣覺也不能成就;“何等名爲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闡提種性的人,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斷完了,他的心都不緣念于一切善法;“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看不到將來(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不聽佛的話;“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這樣的人就叫做一闡提,即使是諸佛世尊來了也不能救度他。還有《楞嚴經》(卷六)也說:“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印度有一種多羅樹,把它的頂砍斷之後,這棵樹就死掉了;這個一闡提也是那樣,他淺薄的福德善根都沒有了,長不出菩提的果;《入楞伽經》(卷二)也說:“一闡提者,無涅槃性。” 一闡提的人,沒有證到涅槃的性了——不…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