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P4

  ..續本文上一頁,虛空還是這個虛空。當然,這是我們就一般的虛空來說的。如果講“虛空無爲”,那更不變了。凡是不是人爲造作的,真正來說,應該是“虛空無爲”。這在《俱舍》裏就有辯論。這個空間的虛空,是可以造作的;你挖個洞,在地下挖個洞,空間就出來了。“地下室”,本來地下是踏踏實實、沒有空間的,你挖個地下室,或者現在開地鐵、鐵道,都是空間就出來了。所以說真正的虛空,應是指“虛空無爲”,它是無爲法,沒有生滅,不是人造作出來的。這樣子不是人造作(非所作)出來的東西(如虛空),是“常”的,不是“無常”的。這是反面的一個比喻,就是異喻,跟這個“因”(所作)不同的比喻(非所作)。

  

  這兩個比喻,第一是“同喻”,凡是人工、人力造作出來的東西,決定是無常的,如瓶等,花瓶、茶杯之類,那麼這個聲音也是人造作出來的,或者是敲打出來的,或者我們人喉嚨用了氣力造作出來的,當然也是無常;反過來,“異喻”,不是我們人造作的,凡是常的東西,決定不是造作的,就像虛空無爲,它是無爲法,是常的、不變的,那麼它不是人造作的。凡是有爲法,都是造作出來的,無爲法就不是造作的。這兩個比喻就嚴格地證明了“聲是無常”,是不可動搖了。以這個“因”跟“喻”來證明“聲是無常”這個主張是站得住的,對方再怎麼也推不倒的了;這樣子,使對方不能否定這個主張,一定要承認我們的主張。這就是因明。

  

  我們看這裏說的:“初立論宗”,就是“宗”; “第二立因”,就是“因”;“第叁舉喻”,就是“喻”。那就是完全的因明格式拿出來了。

  

  所以我們希望大家,文化高的,去找兩本簡單的介紹因明的書看一看,至少在我們講的時候,你自己心裏有個東西,不會茫然無知;如果對本文還沒有辦法抓住綱要的,就不要去費那個氣力了,再去看那個因明,把你更……,本來這個已經夠麻煩了,再找個麻煩來,那是麻煩上更加麻煩,就要退心了。昨天就有人說:這樣子下去的話,可能有些人會退;他實在搞不懂,他只好退,沒有辦法了。但是我勸大家不要退。

  

  《唯識二十論》,我們講的是《述記》,《述記》是最難的一個注解。如果你們看看現在人的注解,比如我們給你印在那裏的,太虛法師的注解,很容易,一點也不難。近代人的注解,這個注解要作也很好作,把難的部分都避開(就怕你不懂,于是避開了),把好懂的給你講一下,這樣的注疏哪個都會作。但是我們真正要學東西,卻不能這樣回避難的,而僅僅把容易的講一講就算數。對一般不太研究的人、得少爲足的人,可以這樣子作;真正要深透研究的,我們還是把原著拿出來好一些,所以我們用的是原著。但是要求不一樣。

  

  我們這裏大概分上、中、下叁等。上等的,要求把原著吃透;二等的,要求把原著裏邊能理解的,理解下去;叁等的,只要能銷文,把這個《二十唯識》講的是什麼東西——一切法,都是只有識是有的,外境都是空的,就是像做夢一樣,夢裏的東西看看明明有叁千大千世界,而醒過來卻什麼都沒有,但是做夢的這個心還在,那麼心是有的,境是假的。這樣子你領會了,也就算數了;這是第叁等的人,馬馬虎虎地也可以了。

  

  這叁種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屬于哪一類的,就按哪一類的要求去掌握。這第叁等的要求,就是小學沒有畢業、智力又不強的,是這一類;而第一等要求,就是大學畢業生,你非此不可,否則你大學白念了,你念它幹啥?你又沒有去幹工作,念了大學之後,在佛教裏又用不出來,那你幹啥呢?就可惜了。所以說高中生、大學生,就希望依于第一等的要求去做。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⑴安 立

  

  (叁)解釋所立宗名涵義

  

  

  好,我們接著說《述記》的文——立宗:“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論曰: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述曰:前第叁門,攝入立宗,爲簡無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即立宗也。凡有叁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識之教。諸宗不信佛所說故,廣引教理,如成唯識,非此所明,略成比量雲:我說大乘是佛所說,許具叁法印契經攝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叁界唯識,即顯能诠唯識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說叁界唯識理。諸宗說有心外境故,不信叁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叁界唯識,即顯所诠唯識之理。叁者安立諸大乘教,及唯識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隨文配屬。

  

  我們唯識宗所立的宗是什麼?“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就是說,我們這個唯識宗,是大乘的。怎麼說呢?“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整個的宇宙,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叁界)都是“唯識”,只有識,其它東西都是假的、都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的宗。整個《唯識二十論》及《叁十唯識論》都是說明這個問題,叁界都是識。如何說明?那話就很多了。先把宗拿出來: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前第叁門,攝入立宗,爲簡無失”,這是前面的第叁個門,就是說立宗,是沒有過失的宗,我們立這麼一個宗。它下邊仔細講了:“今此所言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即立宗也。”我們現在說的“安立大乘叁界唯識”這一句話,就是我們立的宗(我們的主張)。

  

  這個裏邊分叁層來講,“凡有叁意”:

  

  “一者安立大乘中唯識教。”第一層意思是對于大乘裏邊的唯識教,其它的一些宗派(諸宗),“諸宗不信佛所說故”,他們對佛說的大乘唯識的教不相信的,就給他們安立,這是大乘中的唯識教、是佛說的;《成唯識論》裏“廣引教理”,講了很多;“非此所明”,這裏就不要說那麼多了,“略成比量雲”,但是可以立一個量(這是因明來了):“我說大乘是佛所說。”因爲當時,大乘是後期出現的,原始佛教的時候還隱在裏邊、是密意地說,沒有明顯地說,那麼有些宗派就不承認大乘,說“大乘非佛說”;所以我們就提出這個主張:“我說大乘是佛所說”,這個唯識教是大乘,大乘是佛說的,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大乘非佛說)。“許具叁法印契經攝故”,它的因(道理、原因)是,我們允許這個具備叁法印的經(契經)攝有唯識的道理在裏邊。舉一個喻,“如增一等”,如《增一阿含經》等等,《阿含經》裏有唯識的道理攝在裏邊,只不過是密說,沒有廣說。所以說這個大乘的唯識的道理不是你們所說的“非佛說”,是佛說的!

  

  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唯識學簡介》的時候,也跟大家講了,在原始佛教(《阿含經》)裏邊有唯識的思想,後來大乘經裏當然更多了。現在我們要對原始佛教的、或者部派佛學的那些宗派說,大乘的唯識是佛說的,是屬于叁法印的契經所攝持的。“叁法印契經”,一般的宗派都承認,佛說的法、經都是符合叁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要看是不是佛說的,就以這叁個法印去印一下,如果符合叁法印,那就是佛說的;如果不符合叁法印,哪怕你一開頭也“如是我聞”,那也不是佛說,是你自己編的。這裏就是用這個道理來說,大乘唯識的道理是叁法印契經裏邊密意(攝在裏邊)說的,怎麼攝?前面《簡介》裏講過了,很多依據,原始佛教裏邊有唯識的道理。他舉的喻,“如增一等”,如《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等等契經。這是因明了。

  

  “今此所言叁界唯識,即顯能诠唯識之教”,我們說的唯識,即是能夠講唯識的教,就是佛所說的教。這是第一層意思,對不相信唯識是佛所說的人(第一種機),我們安立大乘唯識。這是從教上說。

  

  第二層意思,“安立大乘中所說叁界唯識理”。一個從教上說,一個從理上說。我們要證明一個道理,有教證、有理證。理證是用因明的方式,把它的道理推論出來,形成不可推翻的道理;教證,這個話是佛的的聖言量所說的,佛的話你不能不信了,既然是佛說、證明是佛說的,那你不要說了,當下就得承認下去。除非你不是佛弟子,那你不承認。是佛弟子的話,哪有對佛說的話不承認的?當然會承認!所以教證是引佛的聖現量作證明,而理證是要推道理了。第二層意思是理證,把“大乘中所說叁界唯識”這個道理安立起來。

  

  “諸宗說有心外境故,不信叁界唯心之理”,其它的宗派說,心是一個內心,外邊還有境。以前講《五蘊》、《百法》,講《五蘊》的時候還沒有給你明確地說這個境是唯識的、不是實在的,他只是說五個法: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無爲法。色法是一個實在的東西,那就是心外有境了。這裏我們對于認爲心外有境、不相信叁界唯識道理的那些宗派,立一個量(立一個宗):叁界是唯識的。這要用道理來給他講明,“故今成也”,以道理來成立。“言大乘叁界唯識,即顯所诠唯識之理”,這就不是講教了,是講道理,“大乘叁界唯識”,這是我們所說的道理,把這個道理講給他們聽。這是對第二種機(不相信這個道理的人),給他立這個主張。

  

  第叁層意思,“安立諸大乘教,及唯識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隨文配屬。”第叁種機,既不信教又不信理。前面是信教證不信理證、信理證不信教證,現在他兩個都不信,那就要給他安立大乘唯識,有教證、有理證,都拿出來,使他不得不信。

  

  這叁種,其實簡單地說,是使對方承認,大乘是佛說的,大乘裏邊唯識的道理是佛說的、合乎道理的。對不相信是佛說的人,以教證來證明是佛說的,《阿含經》裏邊有這個話;對不相信這個道理的人,就把這個道理(理證)講給他聽,使他不得不承認這個道理是真的;對既不信教又不信理的人,把教證、理證兩個依據都拿出來之後,你也得相信了。這是對叁種機,安立這個唯識的主張。

  

  下邊解釋“安立大乘叁界唯識”這個文字了。

  

  ⑴安 立

  

  安立者,成立義,…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