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P5

  ..續本文上一頁謂此論中成立大乘叁界唯識,即以因喻,成立宗義,名爲安立。又安立者,施設義,以廣道理施設唯識略理趣故。或安立者,開演義,未說之義,今說名立;已說之義,今廣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或言順理,所以稱安。陳那釋雲:能立能破,總名安立。謂能立自大乘唯識,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

  

  什麼叫“安立”?有幾個解釋,一個是“成立義”,成立這個道理,叫安立。“謂此論中,成立大乘叁界唯識,即以因喻,成立宗義,名爲安立”,這個“安立”是“成立”的意思,怎麼成立呢?“大乘叁界唯識”是一個宗(主張),我們要成立它,即以“因、喻”兩個來成立它,所以說這個安立就是成立。這個主張如何成立?“即以因喻,成立宗義”,用因、喻來成立它。這是“安立”的第一個涵義,“成立”的意思。

  第二個,施設義。“又安立者,施設義”, 這個安立,是“施設”的意思。以現代話來說,施設就是“安排”的意思。我們安立它,就是這個道理。“以廣道理,施設唯識略理趣故”,以很多的道理來施設(安立)這個唯識的總的一個略的理趣。這是第二個,是“施設”的意思。

  第叁個,開演義。“安立者,開演義”,“安立”的意思是把它打開來講。“未說之義,今說名立”,沒有說的道理,現在我要說了,叫立;“已說之義,今廣名安”,已經講了的,現在把它再打得開一點,叫安。那麼這“安立”兩個字,就是廣開地演說了。這又是一個意思。

  他講得很細,就“安立”兩個字,講了很多的意思。

  

  所以說現在用白話來翻佛經,有它的缺點。同樣一個“安立”,它含有那麼多的義,窺基法師把它講出來了,我們才知道。如果他不講出來,那這個意思——“安立”兩個字內含的意思,你用白話一講,都把它取消了。如果是原文,文字功底好、通梵文的人,他可以從裏邊追究出這幾層意義;如果你用白話文一解的話,把一些深含的意思全部取消了,只有表面上的一層意思了。所以說,用白話來講、翻成現代話的佛經,有好處,對那些初機的、文化不高的人,讓他們也看得懂;但是也有壞處,把一些密義(隱在裏邊的意思)都被你取消了。所以對于用白話來翻譯叁藏,我個人是不太贊同的。這要花很多時間。不如你去學一點古文,把古文學好了,一樣能看藏經,你何必要花那麼多精力,把它翻成白話呢?翻譯下來,很多好的意思都翻沒了。就是現在海外的用英語翻譯藏文的一些經論,他們有的人看了,就在英譯裏邊漏了很多東西,畢竟是通過另一種語言,會喪失很多原義的。你用白話一講,那意思……因爲白話的意思比較淺薄,不能含攝很多意思,肯定有很多意思或多或少都拋棄掉了,對于真正要通經的人,這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那麼對文化太低的人,也是一個方便,也好了。

  

  (7A)“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安立還有第四個意思。“安者可也”,什麼叫可?教與理是相稱的,就是“可”,是認可的;“立”是“建立”,“法性”本來是“離言”(不可言說)的;“今言名立”,本來是離言的、不能講的,現在把它講出來,這就叫“立”。這是“安立”的又一個意思:教理相稱的,叫安;本來離言的法性,要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叫立。“或言順理,所以稱安”,或者是順著這個理的(就是教理相稱),所以叫安。

  

  “安立”有這四層意思。希望大家討論的時候,什麼叫安立?都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四層意思簡單地表達出來。當然不一定要照書上說,書上說了半天,它的意思在哪裏,如果抓不到的話,倒不如用自己的語言(不要說錯)把它的意思明白地、簡單地說出來。這是把“安立”兩個字,解釋了很多。

  

  還有一個意思,“陳那釋雲:能立能破,總名安立。”這是因明的格式來了。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他是因明的祖師,所以他叁句不離本行,他解釋“安立”就用因明來講了:“能立”,立自己的主張;“能破”,破對方的執著,這個就叫“安立”。“謂能立自大乘唯識”,能夠安立自己大乘唯識的道理,“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其他的宗派,認爲識外有境、有實在客觀外境的,這個要破掉它。唯識的道理建立起來,能立;其他宗派的那些不合乎唯識的道理,要破掉它,能破。這個總的說,就叫安立。這是陳那以因明的角度來看問題了,這樣子來解釋“安立”。

  

  總的來說,“安立大乘叁界唯識”的“安立”兩個字,我們講了很多,一共有五個說法。下邊解釋“大乘”了。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⑵大 乘

  

  (叁)解釋所立宗名涵義

  

  

  ⑵大 乘

  

  言大乘者,《辨中邊論•無上乘品》,說由叁義名無上乘: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正行無上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門。所緣有十二:謂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修證有十種:謂無阙、不毀、動、滿、起、堅固及調柔、不住、無二障、無息。即由此教,辨斯叁義,名爲大乘。

  

  “言大乘者”,“安立”兩個字講完了,接著就是講“大乘”。什麼叫大乘?“辨中邊論無上乘品”,《辨中邊論》裏邊有一品,無上乘品,“說”,這一品裏邊這麼說:“由叁義名無上乘”。大乘就是無上乘。什麼叫無上乘呢?這一品的名字叫無上乘,那麼爲什麼叫無上乘呢?有叁個道理:“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

  

  第一“正行無上”又分“六種”來講,“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門”,六種裏邊一個一個又分了多門。第二“所緣(無上)”有“十二”種:“謂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第叁“修證(無上)有十種”:“謂無阙、不毀、動、滿、起、堅固及調柔、不住、無二障、無息” 。“即由此教,辨斯叁義,名爲大乘”,由這樣子的說法來講這叁個“無上”的意思,就是大乘。

  

  這一段文,我們摘下來了,就在昨天我們發的《講義》裏,大家看一看。在第叁頁裏邊,“《唯識二十論》附講”,十七頁,“釋大乘義”,那個《辨中邊論》的原文,我們把它摘下來了。這個看一看好了,我們現在不是講《辨中邊論》。因爲這裏太略了,我們把它大概的意思摘下來,看一看就行了;這個,討論時不是重點,但是知道一下就行。

  

  

  釋大乘義

  (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

  (一)正行無上

  

  《辯中邊論》(下卷 辯無上乘品第七)雲:“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

  一、正行無上:“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

  (一)最勝正行:“最勝有十二,謂廣大長時,依處及無盡,無間無難性,自在攝發起,得等流究竟。”

  ⒈廣大最勝 發廣大心,終不希求世間富樂威福、二乘解脫。

  ⒉長時最勝 因地叁大阿僧祗劫積集福德智慧資糧,果地盡未來際廣度一切衆生。

  ⒊依處最勝 發心遍一切衆生,以利益一切有情爲依處。

  ⒋無盡最勝 菩薩修行,通達法無自性,故能回向無上菩提,猶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無盡。

  ⒌無間最勝 所起修行,無自他、親疏、物我隔別,已了自他畢竟平等故。

  ⒍無難最勝 于他修善,生隨喜心,則于自修善法成就圓滿而無難。

  ⒎自在最勝 成就種種禅定、叁昧、神通,能自在轉變他法,不爲他法所轉。

  ⒏攝受最勝 菩薩修行,常爲無分別智所攝。

  ⒐發起最勝 正能發起無分別智。

  ⒑至得最勝 得初地證,發極大歡喜。

  ⒒等流最勝 展轉二地乃至九地。

  ⒓究竟最勝 第十法雲地,進一步即得佛果。

  (二)作意正行:“菩薩以叁慧,恒思維大乘,如所施設法,名作意正行。”

  (叁)隨法正行:“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此有二:一無散亂轉變隨法正行;二無顛倒轉變隨法正行。

  (四)離二邊正行:離執一異、斷常、增減等二邊也。

  (五)差別正行:十地菩薩修十波羅密多,增上修,即初地以專修布施爲增上,二地以專修持戒爲增上等。

  (六)無差別正行:平等修十波羅密多,即每地通修十種也。。

  

  《辨中邊論》裏邊有一個頌:“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大乘就是無上乘,爲什麼叫無上乘呢?總由叁種無上。哪叁種呢?一個是“正行”, 一個是“所緣”, 一個是“修證”,這叁個都“無上”,他裏邊有詳細解釋。

  

  第一、正行無上:“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這是六個。這個裏邊,每一個又有很多。

  

  第一最勝正行。“最勝有十二”, 最勝正行又有十二個。哪十二個呢?

  第一“廣大”。爲什麼廣大?“發廣大心,終不希求世間富樂威福、二乘解脫”,既不希求世間的富樂威德福報,也不希求二乘解脫。我們說“大乘、大乘”,第一是廣大的心,就是菩提心,不要去追求世間的那些幸福、財富、威德、福報等等,二乘的解脫也要不追求,一心地求無上正等菩提。

  第二“長時”。發菩提心的人,不能圖簡單、很快,“喔,我趕快成佛,咬咬牙,熬一熬,受點苦就好了”——要發長遠心!叁大阿僧祗劫,不斷地去犧牲頭目腦髓,成就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說要發長時心。因地上,“叁大阿僧祗劫積集福德智慧資糧”,那就是難行苦行都要修;而果地上——成了佛之後,是不是該休息了?更不是!“盡未來際廣度一切衆生”,成了佛之後,做得更多了,…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