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P4

  ..续本文上一页,虚空还是这个虚空。当然,这是我们就一般的虚空来说的。如果讲“虚空无为”,那更不变了。凡是不是人为造作的,真正来说,应该是“虚空无为”。这在《俱舍》里就有辩论。这个空间的虚空,是可以造作的;你挖个洞,在地下挖个洞,空间就出来了。“地下室”,本来地下是踏踏实实、没有空间的,你挖个地下室,或者现在开地铁、铁道,都是空间就出来了。所以说真正的虚空,应是指“虚空无为”,它是无为法,没有生灭,不是人造作出来的。这样子不是人造作(非所作)出来的东西(如虚空),是“常”的,不是“无常”的。这是反面的一个比喻,就是异喻,跟这个“因”(所作)不同的比喻(非所作)。

  

  这两个比喻,第一是“同喻”,凡是人工、人力造作出来的东西,决定是无常的,如瓶等,花瓶、茶杯之类,那么这个声音也是人造作出来的,或者是敲打出来的,或者我们人喉咙用了气力造作出来的,当然也是无常;反过来,“异喻”,不是我们人造作的,凡是常的东西,决定不是造作的,就像虚空无为,它是无为法,是常的、不变的,那么它不是人造作的。凡是有为法,都是造作出来的,无为法就不是造作的。这两个比喻就严格地证明了“声是无常”,是不可动摇了。以这个“因”跟“喻”来证明“声是无常”这个主张是站得住的,对方再怎么也推不倒的了;这样子,使对方不能否定这个主张,一定要承认我们的主张。这就是因明。

  

  我们看这里说的:“初立论宗”,就是“宗”; “第二立因”,就是“因”;“第三举喻”,就是“喻”。那就是完全的因明格式拿出来了。

  

  所以我们希望大家,文化高的,去找两本简单的介绍因明的书看一看,至少在我们讲的时候,你自己心里有个东西,不会茫然无知;如果对本文还没有办法抓住纲要的,就不要去费那个气力了,再去看那个因明,把你更……,本来这个已经够麻烦了,再找个麻烦来,那是麻烦上更加麻烦,就要退心了。昨天就有人说:这样子下去的话,可能有些人会退;他实在搞不懂,他只好退,没有办法了。但是我劝大家不要退。

  

  《唯识二十论》,我们讲的是《述记》,《述记》是最难的一个注解。如果你们看看现在人的注解,比如我们给你印在那里的,太虚法师的注解,很容易,一点也不难。近代人的注解,这个注解要作也很好作,把难的部分都避开(就怕你不懂,于是避开了),把好懂的给你讲一下,这样的注疏哪个都会作。但是我们真正要学东西,却不能这样回避难的,而仅仅把容易的讲一讲就算数。对一般不太研究的人、得少为足的人,可以这样子作;真正要深透研究的,我们还是把原著拿出来好一些,所以我们用的是原著。但是要求不一样。

  

  我们这里大概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要求把原著吃透;二等的,要求把原著里边能理解的,理解下去;三等的,只要能销文,把这个《二十唯识》讲的是什么东西——一切法,都是只有识是有的,外境都是空的,就是像做梦一样,梦里的东西看看明明有三千大千世界,而醒过来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做梦的这个心还在,那么心是有的,境是假的。这样子你领会了,也就算数了;这是第三等的人,马马虎虎地也可以了。

  

  这三种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就按哪一类的要求去掌握。这第三等的要求,就是小学没有毕业、智力又不强的,是这一类;而第一等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生,你非此不可,否则你大学白念了,你念它干啥?你又没有去干工作,念了大学之后,在佛教里又用不出来,那你干啥呢?就可惜了。所以说高中生、大学生,就希望依于第一等的要求去做。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⑴安 立

  

  (三)解释所立宗名涵义

  

  

  好,我们接着说《述记》的文——立宗:“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论曰: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述曰:前第三门,摄入立宗,为简无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即立宗也。凡有三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识之教。诸宗不信佛所说故,广引教理,如成唯识,非此所明,略成比量云:我说大乘是佛所说,许具三法印契经摄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三界唯识,即显能诠唯识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理。诸宗说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三界唯识,即显所诠唯识之理。三者安立诸大乘教,及唯识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随文配属。

  

  我们唯识宗所立的宗是什么?“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就是说,我们这个唯识宗,是大乘的。怎么说呢?“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整个的宇宙,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三界)都是“唯识”,只有识,其它东西都是假的、都是没有的。这是我们的宗。整个《唯识二十论》及《三十唯识论》都是说明这个问题,三界都是识。如何说明?那话就很多了。先把宗拿出来: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前第三门,摄入立宗,为简无失”,这是前面的第三个门,就是说立宗,是没有过失的宗,我们立这么一个宗。它下边仔细讲了:“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即立宗也。”我们现在说的“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一句话,就是我们立的宗(我们的主张)。

  

  这个里边分三层来讲,“凡有三意”:

  

  “一者安立大乘中唯识教。”第一层意思是对于大乘里边的唯识教,其它的一些宗派(诸宗),“诸宗不信佛所说故”,他们对佛说的大乘唯识的教不相信的,就给他们安立,这是大乘中的唯识教、是佛说的;《成唯识论》里“广引教理”,讲了很多;“非此所明”,这里就不要说那么多了,“略成比量云”,但是可以立一个量(这是因明来了):“我说大乘是佛所说。”因为当时,大乘是后期出现的,原始佛教的时候还隐在里边、是密意地说,没有明显地说,那么有些宗派就不承认大乘,说“大乘非佛说”;所以我们就提出这个主张:“我说大乘是佛所说”,这个唯识教是大乘,大乘是佛说的,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大乘非佛说)。“许具三法印契经摄故”,它的因(道理、原因)是,我们允许这个具备三法印的经(契经)摄有唯识的道理在里边。举一个喻,“如增一等”,如《增一阿含经》等等,《阿含经》里有唯识的道理摄在里边,只不过是密说,没有广说。所以说这个大乘的唯识的道理不是你们所说的“非佛说”,是佛说的!

  

  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唯识学简介》的时候,也跟大家讲了,在原始佛教(《阿含经》)里边有唯识的思想,后来大乘经里当然更多了。现在我们要对原始佛教的、或者部派佛学的那些宗派说,大乘的唯识是佛说的,是属于三法印的契经所摄持的。“三法印契经”,一般的宗派都承认,佛说的法、经都是符合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要看是不是佛说的,就以这三个法印去印一下,如果符合三法印,那就是佛说的;如果不符合三法印,哪怕你一开头也“如是我闻”,那也不是佛说,是你自己编的。这里就是用这个道理来说,大乘唯识的道理是三法印契经里边密意(摄在里边)说的,怎么摄?前面《简介》里讲过了,很多依据,原始佛教里边有唯识的道理。他举的喻,“如增一等”,如《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等等契经。这是因明了。

  

  “今此所言三界唯识,即显能诠唯识之教”,我们说的唯识,即是能够讲唯识的教,就是佛所说的教。这是第一层意思,对不相信唯识是佛所说的人(第一种机),我们安立大乘唯识。这是从教上说。

  

  第二层意思,“安立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理”。一个从教上说,一个从理上说。我们要证明一个道理,有教证、有理证。理证是用因明的方式,把它的道理推论出来,形成不可推翻的道理;教证,这个话是佛的的圣言量所说的,佛的话你不能不信了,既然是佛说、证明是佛说的,那你不要说了,当下就得承认下去。除非你不是佛弟子,那你不承认。是佛弟子的话,哪有对佛说的话不承认的?当然会承认!所以教证是引佛的圣现量作证明,而理证是要推道理了。第二层意思是理证,把“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这个道理安立起来。

  

  “诸宗说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其它的宗派说,心是一个内心,外边还有境。以前讲《五蕴》、《百法》,讲《五蕴》的时候还没有给你明确地说这个境是唯识的、不是实在的,他只是说五个法: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无为法。色法是一个实在的东西,那就是心外有境了。这里我们对于认为心外有境、不相信三界唯识道理的那些宗派,立一个量(立一个宗):三界是唯识的。这要用道理来给他讲明,“故今成也”,以道理来成立。“言大乘三界唯识,即显所诠唯识之理”,这就不是讲教了,是讲道理,“大乘三界唯识”,这是我们所说的道理,把这个道理讲给他们听。这是对第二种机(不相信这个道理的人),给他立这个主张。

  

  第三层意思,“安立诸大乘教,及唯识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随文配属。”第三种机,既不信教又不信理。前面是信教证不信理证、信理证不信教证,现在他两个都不信,那就要给他安立大乘唯识,有教证、有理证,都拿出来,使他不得不信。

  

  这三种,其实简单地说,是使对方承认,大乘是佛说的,大乘里边唯识的道理是佛说的、合乎道理的。对不相信是佛说的人,以教证来证明是佛说的,《阿含经》里边有这个话;对不相信这个道理的人,就把这个道理(理证)讲给他听,使他不得不承认这个道理是真的;对既不信教又不信理的人,把教证、理证两个依据都拿出来之后,你也得相信了。这是对三种机,安立这个唯识的主张。

  

  下边解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个文字了。

  

  ⑴安 立

  

  安立者,成立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