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時間(限製),也沒有地域(限製),到處隨時隨地、盡未來際都在作度脫衆生的事情。因地上,固然是長時發長遠心,果地上,更是沒有時間的限製了。要發這個心。
第叁“依處”。“發心遍一切衆生,以利益一切有情爲依處。”我們發的心,依什麼發心?一切衆生,一個也不漏!經常有些人,他發心,他說:你要我利益一切衆生,可以,但是某一個人他對我是刻骨仇恨的,這個人要除掉;其他的人我都可以爲他犧牲、爲他的利益作很多的事情,但是這個人,我是不願意的。這個心就不平等,不算菩提心——哪怕你把整個法界的衆生都包完了,只留下一個(不給他利益),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要一個也不遺漏。所以說要“以利益一切衆生爲依處”,我們發心,依靠的就是一切衆生上發這個心,“遍一切衆生”,沒有一個漏掉的。
第四“無盡”。“菩薩修行,通達法無自性,故能回向無上菩提,猶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無盡”,我們修行要通達法無自性,這樣能夠回向無上菩提,猶如滴水歸入大海;因爲如果不歸入大海的話,總有一天會幹了的。
第五“無間”。“所起修行,無自他、親疏、物我隔別,已了自他畢竟平等故。”這是說沒有隔礙了(這個“間”就是“隔礙”)。修行的時候,不要有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這是親的、那是疏的,或者是有所隔礙的;要知道自他完全平等,不要有親疏、自他的隔別。執自他就是分派性了,這是我的一派、那是哪的一派。這個心都不要有。
第六“無難性”。“于他修善,生隨喜心,則于自修善法成就圓滿而無難。”我們最可怕的是妒嫉心。自己要修善,卻妒嫉人家修善。我聽說有這麼一個情況,有的人做佛事,他包了一件佛事,這件佛事是他包的。正在他做佛事的時候,有另外的居士來隨喜,點了兩根蠟燭,一對蠟,插在這個蠟臺上。這個居士看到了,很生氣,就把那對蠟撥下來、一丟,自己點兩根再插上去。這是什麼呢?這是我包的,都是我的,我的福氣,你不能沾的!這個是心不平等了。人家來隨喜,好嘛!爲什麼把它拔掉呢?多點一些,更好嘛!那就是說不平等了,這個心不要有。這就是“有難”了。對他人修善的時候起隨喜心,那麼自修善法的時候可以圓滿、沒有難(無難)。假使你有妒嫉心,自己就圓滿不了,就“有難”了。
第七“自在”。“成就種種禅定、叁昧、神通,能自在轉變他法,不爲他法所轉。”那要有點力量了。能夠轉人家、不爲人家所轉,那非得要禅定、叁昧、神通,這些要有。所以最勝,大乘裏邊就有這些“自在”。
第八是“攝”。“菩薩修行,常爲無分別智所攝”,什麼攝?無分別智,就是一切法平等的智慧。沒有它,就通達不了空性,也就成就不了阿耨叁藐叁菩提。
第九“發起”。“正能發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沒有生起的要把它發起來。
第十是“得”。“得初地證,發極大歡喜”,初地是歡喜地,得了初地之後生起極大的歡喜。那是世間上沒有的歡喜、最高的歡喜,因爲是出世的歡喜,從來沒有過的。
第十一“等流”。“展轉二地乃至九地”,到了極喜地之後,登入二地、叁地、四地……,那個歡喜能夠不斷增長,等流下去。
第十二“究竟”。“第十法雲地,進一步即得佛果”,到第十法雲地之後,進一步就是佛地,即得佛果,那就究竟了。
“最勝正行”有這十二個意思。
第二作意正行。“菩薩以叁慧(聞思修),恒思維大乘,如所施設法,名作意正行”,以聞思修的智慧來思維大乘;沒有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要作意。
第叁隨法正行。就是頌子裏說的,隨法正行有兩種:一無散亂轉變隨法正行;二無顛倒轉變隨法正行。隨法,第一不要散亂,第二不要顛倒。
第四離二邊正行。“離執一異、斷常、增減等二邊”,一異、斷常、生滅、增減,這些都是二邊,要離開。那就是得了無分別智。空性證到之後,就是八不中道——龍樹菩薩的中道觀得到之後,那就離二邊了,斷常、一異等等都離開了。
第五差別正行。“十地菩薩修十個波羅蜜多,增上修,即初地以專修布施爲增上……”,“增上修”,就是說在哪一地就特別專修哪一個,初地布施波羅蜜多是專修的、增上的,二地是以專修持戒波羅蜜多爲增上,叁地是忍辱……一個一個增上地修。這是差別正行,就是每一地各有它專修的波羅蜜多。
第六無差別正行。“平等修十波羅蜜多,即每地通修十種也”。不是說,初地修了布施波羅蜜,二地就不修了;而是說,初地側重的是修布施波羅蜜。十個地,這十個波羅蜜都修,每一地都修,並不是一地只修一個,所謂“平等修”。
這就把六個“正行”講完了。下邊是“所緣”,“正行”之後就是“所緣”。
(二)所緣無上
二、所緣無上:“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
(一)安立法施設所緣 聖凡染淨,因果等法(安立所緣)。
(二)法界所緣 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
(叁)所立所緣 即所安立法。
(四)能立所緣 種種染淨諸法,都不離空,由空得成,龍樹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五)任持所緣 即聞慧,以文字能任持義故。
(六)印持所緣 即思慧,以思惟義能印持法故。
(七)內持所緣 即修慧,以定相應慧內持心境故。
(八)通達所緣 證初地時,以無分智通達法界故。
(九)增長所緣 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向上增進故。
(十)分證所緣 第七遠行地,觀世出世緣起還滅各別現證。
(十一)等運所緣 第八地中,任運增進,不假功用故。
(十二)最勝所緣 第九、第十地與佛果,以最勝無上故。
“所緣”又分幾種:“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下邊一個個說。
第一“安”,什麼叫安立?“聖凡染淨,因果等法”,就是安立所緣。那麼安立什麼呢?這是聖、這是凡,這是染的、這是淨的,這是因、這是果……等等,要安立這些。
第二“界”,“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法界的空性、平等性是不能安立的;安立是緣起法,緣起法可以安立,平等性、空性是不能安立的。這是法界所緣。
第叁“所立”,“即所安立法”,所立所緣。
第四“能立”,“謂種種染淨諸法,都不離空,由空得成”,就是龍樹菩薩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沒有空的話,一切法就不能安立。這是能立所緣。
第五“任持”,“即聞慧”,任持就是聞慧,“以文字能任持義(道理)故”,文以載義,我們的道理就靠文字任持它了。這是聞慧,任持所緣。
第六“印持”,“即思慧,以思維義能印持法故”,思維之後,把這個法理解深刻,就像印在腦筋裏了。文字是表皮的。海公上師經常說,聞慧很膚淺,就像在水瓢上寫帳。水瓢就是打水的那個瓢,你這個會計的帳寫在水瓢上,你糟糕了,一打水就給沖掉、沒有了,那你再查帳,查不出來了。會計寫帳要寫在帳冊上,不能寫在水瓢上;水瓢上一寫,馬上就沒有了。那就是說,沒有經過思維修成思慧——沒有把它刻成一個槽;如果把這個字刻在水瓢上,那洗不掉了。聞慧就如用毛筆把帳目寫在水瓢上面,水一沖就沖掉了;而思慧,猶如把帳目刻印上去了,那是深刻一點了。這是印持所緣。
第七“內持”,“即修慧,以定相應慧內持心境故”,那是不會動搖了。這是內持所緣。
第八“通達”,“證初地時,以無分別智通達法界故”,證法身,這個是初步的證到了,通達所緣。
第九“增”,增長所緣,“修道中乃至七地境”,二地到六地,“向上增進故”。
第十“證”,分證所緣,到七地(遠行地)以上,“觀世出世緣起還滅各別現證”,這是高一層了。
十一“運”,等運所緣,“第八地中,任運增進,不假功用故”,無分別、無功用,不假功用了。
十二“最勝”,最勝所緣,“第九、第十地與佛果,以最勝無上故”,第九、第十地跟佛地是最勝無上。這裏就看到了,九、十地跟佛地都是最勝。有一些書上就說,八地以上的菩薩,你要分別他是佛?還是菩薩?都搞不清楚了(他能示現佛的樣子),都是最勝的。
(叁)修證無上
叁、修證無上:“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一)種姓修證:“緣無阙故”,不缺大乘種姓。
(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
(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發大心度盡有情,不爲下劣乘所擾動。
(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即能常修六波羅密多。
(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證入無生法性,須起聖道加行故。
(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叁大劫常修無邊福智,堅固善根。
(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調柔自他叁業等。
(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
(九)佛地修證:“無二種障故”,菩薩對治二障,完成佛之法報身。
(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成佛後示現化身,度生無有休息。
“修證無上”,也分好多(十種):“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第一“無阙(種姓修證)”,不缺大乘種姓。
第二“不毀(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法。
第叁“不動(發心修證)”,“發大心度盡有情,不爲下劣乘所擾動”,不會因爲聽到人家說你是修二乘就改變心意,心裏不動搖。
第四“圓滿(正行修證)”,“即能常修六波羅密多”,能夠圓滿它。
第五“起(入離生修證)”,“證入無生法性,須起聖道加行故”,證了無生法性,就是證空性,這要起聖道加行,沒有加行是起不了的。
第六“堅固(成熟有情修證)”,“叁大劫常修無邊福德智慧,堅固善根”,所以要長時間地修。
第七“調柔(淨土修證)”,“調柔自他叁業等”,調柔就是不犟,合戒、合乎佛的法,不會超越它。
第八“不住(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不住著生死涅槃二邊,這是很高的層次了。“智不住生死”,因爲有這個般若的智慧,能夠超出生死,不安住生死中,而又“悲不住涅槃”,住于涅槃就不管衆生了,自己管自己涅槃去了——他有悲心,又不住涅槃。這是無住涅槃,是菩薩的涅槃,跟聲聞緣覺的涅槃不一樣。聲聞緣覺是住于涅槃去了;菩薩是“智不住生死”,他有這個般若智慧,不流轉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悲心又不安住涅槃,而是盡未來際地度盡衆生。
第九“無障(佛地修證)”,“菩薩對治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可以“完成佛之法報二身”。
第十“無息(示現菩提修證)”,成佛後示現化身,度生無有休息。
到此爲止,把整個的“大乘”的意思都念完了。這裏念了很多,就是《辨中邊論》裏邊對“大乘”的意思闡發了那麼多。既然這裏引了,我們也把原文稍微寫一下,否則的話,他寫了那麼多,不曉得什麼意思。
“即由此教,辨斯叁義”,就是辨這叁個道理了,哪叁個道理?叁個無上: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名爲大乘”,這就是說,《辨中邊論》裏邊講“大乘”,講了那麼多。
或《雜集論》第十一說:七大性相應,是名大乘義。一境、二行、叁智、四精進、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業大性。境大者,以廣大教爲所緣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無我智故。精進大者,叁大劫中,修無量種難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證得大者,證十力等諸功德故。業大者,窮生死際,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義,故名大乘。又《攝論》說:或乘大性,是有財釋;亦乘亦大,是持業釋,名爲大乘。
《雜集論》第十一卷又說大乘的“大”。“七大性相應,是名大乘義”,凡是與這七個大相應的,叫大乘。哪七個大?境大,一切衆生;行大,叁阿僧祗劫,六度萬行;智慧大;精進大;方便善巧大;證得的果又大;盡未來際度一切衆生的業也大。
第一境大,“以廣大教爲所緣故”,不但是度的衆生多,還要一切教都要學。你要廣度衆生,什麼教都要學;有一類教不學,有一類衆生就度不了。所以說以廣大的教作所緣境。
第二行大,“自利利他故”,聲聞緣覺只是自利,而菩薩要度盡一切衆生,所以說行大。
第叁智大,“二無我智故”,一般說,聲聞緣覺是證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而中觀說,聲聞緣覺證補特伽羅無我,也證一部分法無我;那麼菩薩,要把所有的法無我都要證完,當然人無我更要證到,具備“二無我智”,所以說智慧大。
第四精進大,“叁大劫中,修無量種難行行故”,叁大阿僧祗劫裏邊,修無量的難行苦行,這是精進大。
第五方便善巧大,“得不住道故”,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第六證得大,“證十力等諸功德故”,證十力、四無畏等等佛的功德。
第七業大,“窮生死際,建佛事故”,證到佛果之後,沒有止息地窮生死際都作度衆生的事情。
“亦由此教,辨斯七義,故名大乘”,前面以《辨中邊論》來說“大乘”,這裏以《雜集論》來說“大乘”的七個意思。
“又攝論說”,《攝大乘論》說,“或乘大性,是有財釋”,這是講六離合釋了,“乘大性”,就是乘裏邊有大,那麼是有財釋;或者,乘就是大,“亦乘亦大,是持業釋”,這就叫“大乘”。
這是解名義了。這幾個“大”,尤其是《雜集論》講的,數字又少、又好記。我們希望講“大乘”的時候,叁個(辨中邊論、雜集論、攝論)裏邊,你們能說一個、二個——叁個全部說得那是最好,至少能說一個;一個也說不來,那就不行了,什麼叫大乘你就答不出來了。那麼假使說一個的話,以《雜集論》裏比較簡單的來回答,這個好記、也好懂。
今天我們就講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