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地域(限制),到处随时随地、尽未来际都在作度脱众生的事情。因地上,固然是长时发长远心,果地上,更是没有时间的限制了。要发这个心。
第三“依处”。“发心遍一切众生,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依处。”我们发的心,依什么发心?一切众生,一个也不漏!经常有些人,他发心,他说:你要我利益一切众生,可以,但是某一个人他对我是刻骨仇恨的,这个人要除掉;其他的人我都可以为他牺牲、为他的利益作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个人,我是不愿意的。这个心就不平等,不算菩提心——哪怕你把整个法界的众生都包完了,只留下一个(不给他利益),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要一个也不遗漏。所以说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为依处”,我们发心,依靠的就是一切众生上发这个心,“遍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漏掉的。
第四“无尽”。“菩萨修行,通达法无自性,故能回向无上菩提,犹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无尽”,我们修行要通达法无自性,这样能够回向无上菩提,犹如滴水归入大海;因为如果不归入大海的话,总有一天会干了的。
第五“无间”。“所起修行,无自他、亲疏、物我隔别,已了自他毕竟平等故。”这是说没有隔碍了(这个“间”就是“隔碍”)。修行的时候,不要有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这是亲的、那是疏的,或者是有所隔碍的;要知道自他完全平等,不要有亲疏、自他的隔别。执自他就是分派性了,这是我的一派、那是哪的一派。这个心都不要有。
第六“无难性”。“于他修善,生随喜心,则于自修善法成就圆满而无难。”我们最可怕的是妒嫉心。自己要修善,却妒嫉人家修善。我听说有这么一个情况,有的人做佛事,他包了一件佛事,这件佛事是他包的。正在他做佛事的时候,有另外的居士来随喜,点了两根蜡烛,一对蜡,插在这个蜡台上。这个居士看到了,很生气,就把那对蜡拨下来、一丢,自己点两根再插上去。这是什么呢?这是我包的,都是我的,我的福气,你不能沾的!这个是心不平等了。人家来随喜,好嘛!为什么把它拔掉呢?多点一些,更好嘛!那就是说不平等了,这个心不要有。这就是“有难”了。对他人修善的时候起随喜心,那么自修善法的时候可以圆满、没有难(无难)。假使你有妒嫉心,自己就圆满不了,就“有难”了。
第七“自在”。“成就种种禅定、三昧、神通,能自在转变他法,不为他法所转。”那要有点力量了。能够转人家、不为人家所转,那非得要禅定、三昧、神通,这些要有。所以最胜,大乘里边就有这些“自在”。
第八是“摄”。“菩萨修行,常为无分别智所摄”,什么摄?无分别智,就是一切法平等的智慧。没有它,就通达不了空性,也就成就不了阿耨三藐三菩提。
第九“发起”。“正能发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没有生起的要把它发起来。
第十是“得”。“得初地证,发极大欢喜”,初地是欢喜地,得了初地之后生起极大的欢喜。那是世间上没有的欢喜、最高的欢喜,因为是出世的欢喜,从来没有过的。
第十一“等流”。“展转二地乃至九地”,到了极喜地之后,登入二地、三地、四地……,那个欢喜能够不断增长,等流下去。
第十二“究竟”。“第十法云地,进一步即得佛果”,到第十法云地之后,进一步就是佛地,即得佛果,那就究竟了。
“最胜正行”有这十二个意思。
第二作意正行。“菩萨以三慧(闻思修),恒思维大乘,如所施设法,名作意正行”,以闻思修的智慧来思维大乘;没有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要作意。
第三随法正行。就是颂子里说的,随法正行有两种:一无散乱转变随法正行;二无颠倒转变随法正行。随法,第一不要散乱,第二不要颠倒。
第四离二边正行。“离执一异、断常、增减等二边”,一异、断常、生灭、增减,这些都是二边,要离开。那就是得了无分别智。空性证到之后,就是八不中道——龙树菩萨的中道观得到之后,那就离二边了,断常、一异等等都离开了。
第五差别正行。“十地菩萨修十个波罗蜜多,增上修,即初地以专修布施为增上……”,“增上修”,就是说在哪一地就特别专修哪一个,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是专修的、增上的,二地是以专修持戒波罗蜜多为增上,三地是忍辱……一个一个增上地修。这是差别正行,就是每一地各有它专修的波罗蜜多。
第六无差别正行。“平等修十波罗蜜多,即每地通修十种也”。不是说,初地修了布施波罗蜜,二地就不修了;而是说,初地侧重的是修布施波罗蜜。十个地,这十个波罗蜜都修,每一地都修,并不是一地只修一个,所谓“平等修”。
这就把六个“正行”讲完了。下边是“所缘”,“正行”之后就是“所缘”。
(二)所缘无上
二、所缘无上:“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 圣凡染净,因果等法(安立所缘)。
(二)法界所缘 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
(三)所立所缘 即所安立法。
(四)能立所缘 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龙树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五)任持所缘 即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故。
(六)印持所缘 即思慧,以思惟义能印持法故。
(七)内持所缘 即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
(八)通达所缘 证初地时,以无分智通达法界故。
(九)增长所缘 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向上增进故。
(十)分证所缘 第七远行地,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别现证。
(十一)等运所缘 第八地中,任运增进,不假功用故。
(十二)最胜所缘 第九、第十地与佛果,以最胜无上故。
“所缘”又分几种:“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下边一个个说。
第一“安”,什么叫安立?“圣凡染净,因果等法”,就是安立所缘。那么安立什么呢?这是圣、这是凡,这是染的、这是净的,这是因、这是果……等等,要安立这些。
第二“界”,“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法界的空性、平等性是不能安立的;安立是缘起法,缘起法可以安立,平等性、空性是不能安立的。这是法界所缘。
第三“所立”,“即所安立法”,所立所缘。
第四“能立”,“谓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就是龙树菩萨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没有空的话,一切法就不能安立。这是能立所缘。
第五“任持”,“即闻慧”,任持就是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道理)故”,文以载义,我们的道理就靠文字任持它了。这是闻慧,任持所缘。
第六“印持”,“即思慧,以思维义能印持法故”,思维之后,把这个法理解深刻,就像印在脑筋里了。文字是表皮的。海公上师经常说,闻慧很肤浅,就像在水瓢上写帐。水瓢就是打水的那个瓢,你这个会计的帐写在水瓢上,你糟糕了,一打水就给冲掉、没有了,那你再查帐,查不出来了。会计写帐要写在帐册上,不能写在水瓢上;水瓢上一写,马上就没有了。那就是说,没有经过思维修成思慧——没有把它刻成一个槽;如果把这个字刻在水瓢上,那洗不掉了。闻慧就如用毛笔把帐目写在水瓢上面,水一冲就冲掉了;而思慧,犹如把帐目刻印上去了,那是深刻一点了。这是印持所缘。
第七“内持”,“即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那是不会动摇了。这是内持所缘。
第八“通达”,“证初地时,以无分别智通达法界故”,证法身,这个是初步的证到了,通达所缘。
第九“增”,增长所缘,“修道中乃至七地境”,二地到六地,“向上增进故”。
第十“证”,分证所缘,到七地(远行地)以上,“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别现证”,这是高一层了。
十一“运”,等运所缘,“第八地中,任运增进,不假功用故”,无分别、无功用,不假功用了。
十二“最胜”,最胜所缘,“第九、第十地与佛果,以最胜无上故”,第九、第十地跟佛地是最胜无上。这里就看到了,九、十地跟佛地都是最胜。有一些书上就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你要分别他是佛?还是菩萨?都搞不清楚了(他能示现佛的样子),都是最胜的。
(三)修证无上
三、修证无上:“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一)种姓修证:“缘无阙故”,不缺大乘种姓。
(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
(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发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
(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
(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
(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三大劫常修无边福智,坚固善根。
(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调柔自他三业等。
(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着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
(九)佛地修证:“无二种障故”,菩萨对治二障,完成佛之法报身。
(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成佛后示现化身,度生无有休息。
“修证无上”,也分好多(十种):“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第一“无阙(种姓修证)”,不缺大乘种姓。
第二“不毁(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法。
第三“不动(发心修证)”,“发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不会因为听到人家说你是修二乘就改变心意,心里不动摇。
第四“圆满(正行修证)”,“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能够圆满它。
第五“起(入离生修证)”,“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证了无生法性,就是证空性,这要起圣道加行,没有加行是起不了的。
第六“坚固(成熟有情修证)”,“三大劫常修无边福德智慧,坚固善根”,所以要长时间地修。
第七“调柔(净土修证)”,“调柔自他三业等”,调柔就是不犟,合戒、合乎佛的法,不会超越它。
第八“不住(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不住着生死涅槃二边,这是很高的层次了。“智不住生死”,因为有这个般若的智慧,能够超出生死,不安住生死中,而又“悲不住涅槃”,住于涅槃就不管众生了,自己管自己涅槃去了——他有悲心,又不住涅槃。这是无住涅槃,是菩萨的涅槃,跟声闻缘觉的涅槃不一样。声闻缘觉是住于涅槃去了;菩萨是“智不住生死”,他有这个般若智慧,不流转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悲心又不安住涅槃,而是尽未来际地度尽众生。
第九“无障(佛地修证)”,“菩萨对治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可以“完成佛之法报二身”。
第十“无息(示现菩提修证)”,成佛后示现化身,度生无有休息。
到此为止,把整个的“大乘”的意思都念完了。这里念了很多,就是《辨中边论》里边对“大乘”的意思阐发了那么多。既然这里引了,我们也把原文稍微写一下,否则的话,他写了那么多,不晓得什么意思。
“即由此教,辨斯三义”,就是辨这三个道理了,哪三个道理?三个无上: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名为大乘”,这就是说,《辨中边论》里边讲“大乘”,讲了那么多。
或《杂集论》第十一说:七大性相应,是名大乘义。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善巧、六证得、七业大性。境大者,以广大教为所缘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无我智故。精进大者,三大劫中,修无量种难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证得大者,证十力等诸功德故。业大者,穷生死际,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义,故名大乘。又《摄论》说:或乘大性,是有财释;亦乘亦大,是持业释,名为大乘。
《杂集论》第十一卷又说大乘的“大”。“七大性相应,是名大乘义”,凡是与这七个大相应的,叫大乘。哪七个大?境大,一切众生;行大,三阿僧祗劫,六度万行;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证得的果又大;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的业也大。
第一境大,“以广大教为所缘故”,不但是度的众生多,还要一切教都要学。你要广度众生,什么教都要学;有一类教不学,有一类众生就度不了。所以说以广大的教作所缘境。
第二行大,“自利利他故”,声闻缘觉只是自利,而菩萨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说行大。
第三智大,“二无我智故”,一般说,声闻缘觉是证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而中观说,声闻缘觉证补特伽罗无我,也证一部分法无我;那么菩萨,要把所有的法无我都要证完,当然人无我更要证到,具备“二无我智”,所以说智慧大。
第四精进大,“三大劫中,修无量种难行行故”,三大阿僧祗劫里边,修无量的难行苦行,这是精进大。
第五方便善巧大,“得不住道故”,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第六证得大,“证十力等诸功德故”,证十力、四无畏等等佛的功德。
第七业大,“穷生死际,建佛事故”,证到佛果之后,没有止息地穷生死际都作度众生的事情。
“亦由此教,辨斯七义,故名大乘”,前面以《辨中边论》来说“大乘”,这里以《杂集论》来说“大乘”的七个意思。
“又摄论说”,《摄大乘论》说,“或乘大性,是有财释”,这是讲六离合释了,“乘大性”,就是乘里边有大,那么是有财释;或者,乘就是大,“亦乘亦大,是持业释”,这就叫“大乘”。
这是解名义了。这几个“大”,尤其是《杂集论》讲的,数字又少、又好记。我们希望讲“大乘”的时候,三个(辨中边论、杂集论、摄论)里边,你们能说一个、二个——三个全部说得那是最好,至少能说一个;一个也说不来,那就不行了,什么叫大乘你就答不出来了。那么假使说一个的话,以《杂集论》里比较简单的来回答,这个好记、也好懂。
今天我们就讲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