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到最後的結果,“二者(二取)都是自性空”。

  

  自性空,我們講一下。這個裏邊,空有兩種,一是“他空”,一是“自空”。“他空”,五蘊裏邊沒有一個“補特伽羅”;雖然五蘊沒有空掉,但是五蘊的“補特伽羅”是空了。我們執著五蘊裏邊有一個“我”在流轉生死,那個“我”是沒有的,但是五蘊自己沒有空。而這裏說的是自性空,這個十二處,本身就是空。就是說,這個法沒有了,破法執了,“法我”是破掉了。五蘊裏邊沒有流轉生死的作者,那是“他空”,沒有這個補特伽羅流轉生死的;講到自性空的時候,不但是“我空”的問題,是已經觸及到“法空”的問題了。這個十二處,自性都是空的——這十二處裏邊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法的問題,它也是空的,那是“法空”了。所以說龍樹菩薩的這個緣起論,已經講到法空,把這個法的執也破掉,是破法有執。

  

  我們再回到這部論上來,說二取空的問題,在叁時教中間,第二時講《大般若》的時候,明的是二取空:“次于鹫嶺,說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執。”“空二取教”,把“能取”、“所取”這兩個“取”都空掉了;“破法有執”,把法執破掉了,佛在靈鹫山說《大般若經》,所講的就是這個教——“初于鹿苑,說阿笈摩,有四谛教,破我有執”,開始的第一時原始佛教,講《阿含經》,破人我執;到第二時講大般若、空二取教的時候,破法我執了,這是進一層了。

  

  (6B)這個問題,我們以前給大家發的《唯識學簡介》,把唯識的一些基本概念都已經大概地介紹了一下,所以說有些名相,這個裏邊就可以參考了。我們的要求是,要把一些基本概念都能夠很熟悉地掌握住。就是在講《簡介》的時候,應當要把這叁個緣起(我的複習提綱裏也有)很熟悉地掌握住。

  

  一個是講人生現象的十二支緣起,至少要知道這個,那麼證到的是我空。

  

  一個是受用緣起,這就涉及到宇宙的範圍了,講的是法空。龍樹菩薩有個特征,他認爲我們一般的認識,是帶了概念的認識,是不能認識到事物的真相的。所以說科學家再怎麼地研究(他是帶了概念而研究的),都不能認識宇宙的真相。真正要認識到宇宙的真相,要把一切概念都掃完。這基本的概念的範疇,就是八個東西:生、滅、斷、常、一、異、來、出。把這基本的概念掃完了,才能夠證到實相。所以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一開始就是“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斷亦不常、不來亦不出。這八個東西全部斷完之後,然後離名言地去證那個事物本相,這才能夠得到這個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認識論”了,要認識宇宙真相,一定要以這個方式去認識,才能達到實相。這個緣起,就叫受用緣起說,也叫八不緣起說,八個“不”——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斷亦不常、不來亦不出,全部把概念(所謂戲論)掃盡了,然後得到的是真正的無分別智的實相。這是龍樹菩薩的緣起論。

  

  再一個就是分別自性緣起。“到了無著、世親時代”,他們“不僅不滿足于從人生現象講,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認識領域內講緣起。他們要把範圍擴展到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上。因此,特別提出阿賴耶識來說明緣起,叫做“分別自性緣起說”。”因爲龍樹菩薩的緣起論,一般的人不能深刻理解的話,都會偏于空一方面去。原始佛教,偏執于有;後來一期(次于鹫嶺,說大般若),偏執于空。就龍樹菩薩本身,他是空有一致、空有統一的,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無自性;因爲沒有自性,所以才能緣起,才能起那些緣起的變化;正因爲它是緣起變化,也就證明它自性是空的。若是有自性,那就僵了,不能變化、不能緣起了。正因爲是緣起,所以自性空;反過來,正因爲自性空,才能緣起。不能深入龍樹菩薩的這個精義、不能領會文殊菩薩的這個精神的話,就會執著于空一邊去。所以到了無著菩薩時代,有的人偏于空,有的人偏于有,無著、世親就把經裏邊的中道觀——雙離有空,契中道教,即是《華嚴》《解深密》等——拿出來,“空心外二取,破初有執;有內識一心,遣後空見”,非有、非空,再用叁自性來解釋。依他起性,就是阿賴耶識,它是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東西。在依他起性裏邊,執著能所是實在有的,那就是徧計所執。這個徧計所執是假的、沒有的,所以徧計所執“非有”;把這個徧計所執去掉之後,所顯出的法性(圓成實性)是有的,“非空”。就是說,在這個依他起性裏邊,以它作一個中點、依它來看問題,那麼徧計所執的假的相是“非有”,圓成實性的法性是有的,“非空”,既不偏于空,又不偏于有,雙離有空,所以契合中道。這是無著、世親的時代,針對當時人的偏執,提出這個叁自性的中道觀。

  

  這叁個緣起,希望大家把它們掌握住。一層一層地深入,每一個緣起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把這個抓住之後,基本上就能把叁時教的核心抓住了。我們佛教之所以區別于一切哲學、宗教乃至于其它學問的,就是這個緣起論;佛的整個的一代時教,貫穿于四十九年的一代時教的核心,也就是緣起論。但是這個緣起論,在各個時候、各個教派,都有它獨特的解釋。原始佛教的時候是以十二支緣起來講的;在第二時說《大般若》教的裏邊,是以龍樹菩薩的受用緣起、八不中道的緣起來講的;到第叁時,在《解深密經》、《華嚴經》等教理之下,是以無著菩薩的叁自性、非有非空的阿賴耶識的緣起——分別自性緣起來講的。把這個核心抓住,那對每一個時教、它的中心點,基本上都抓住了。所以這是個要點,希望大家多花點氣力。單是看文字的話,輕飄飄就過去了,一點印象也沒有;要把它的精神實質抓住,文字可以拋開,但是裏邊的內涵要抓住,這樣才可說我們領會到一點東西了。否則的話,即使把文字背下來了,對它裏邊的內涵還是空虛的(沒有領會到),那還是沒有用。

  

  初立論宗,第二立因,第叁舉喻 宗因喻

  

  (二)介紹因明叁支架式

  

  好,現在我們接下去,要介紹一下因明了。(今天我們有一個講義,講因明的,但是這個反光燈效果不好,反不出來,那只好你們下去抄了,在一張塑膠紙上。)

  昨天講到本論的立宗裏邊最後一個“或分爲叁”,分叁個:一個是“初立論宗”,本論的宗;“第二立因”,這個因是什麼?“以經成論”,以佛的聖言量來成立我們立論的主張;“第叁舉喻”。這就是因明的架式。那麼這個因明,我們要介紹一下了,最簡單地介紹一下。

  

  或分爲叁:初立論宗;第二立因,以經成論;第叁舉喻。

  [名相注釋]:

  初立論宗,第二立因,第叁舉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爲宗──────聲是無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

    ┕喻┥

    ┕─異喻──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

  

  因明的格式,先是把自己的主張提出來,使對方承認這個主張是對的,這個主張就叫宗;要成立這個主張,就需要舉出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因;理由舉出來之後,意思比較深、不明顯,那就要舉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就是喻。所以,在因明的格式裏邊,簡單地說,有兩個:一個是能立,一個是所立。所立就是我們所要成立的主張,即是宗,“所立爲宗”;而能立,即是因與喻——使我們所立的宗成立的那個理由,就是因(主要還是這個因);因講得太深了,不夠明顯,就舉兩個喻:同喻、異喻。

  整個的因明就是宗、因、喻叁個組成的。宗、因、喻叁個,又分兩個,一個是能立,一個是所立。所立的,就是宗;能立的,就是因、喻。在喻裏邊,又分兩種:一種是同喻,跟這個宗相同的、一類的喻;一種是異喻,跟宗相反的。

  

  我們就舉因明上最通用的一個例子。

  

  假使我們立一個宗(主張):“聲是無常。”——這是佛教徒對聲論(他們是修外道的,他們認爲聲音是常的、不生不滅的)而立的一個主張:“聲是無常。”這個聲音,說話的聲音,是無常的。這是要駁倒他們認爲“聲是常”的這種觀點,所以我們說“聲是無常”。

  

  這個“聲是無常”是我們的主張,那麼還需要理由了;沒有理由,這個主張怎麼成立呢?“聲是無常”是我們所要成立的宗,能夠使這個宗成立的理由(因)要說出來,那就是:“所作性故。”——這個聲音是我們所造作出來的。我們的聲音,不是天然的自己存在,是我們人要說話,喉嚨裏用氣力造作,才說出聲音來;或者打鼓,要用手去敲,都是有所作爲,然後才有聲音出來。凡是有所作爲、經過造作而出來的東西,我們就認爲是無常的;聲既然是有所作爲的,那麼它當然是無常的了。

  

  這樣子說,還不夠明顯,需要舉喻來說明。“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跟這個宗相同的喻,舉一個例。就是說,凡是所作(人工造作)的東西,決定是無常的!比如花瓶、茶杯等等,這是人造出來的,到一定的時間就會爛掉,會壞的,它們是無常的;這個茶杯造出來之後,決定不會千古萬代、永遠就是一個茶杯那樣不動地安立下來。古代的國王、皇帝用的茶杯,現在找不到了,即使有的時候發掘到一些古物,也是時間太久了,脆得很了。所以我們說,聲是無常的,因爲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都是無常的,舉的喻是如瓶、茶杯等等。這是“同喻”,用以幫助這個“因”(所作性故)來說明、成立自己所安立的“宗(主張)”(聲是無常)。

  

  反過來,“異喻”──“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假使這聲是常的,決定不是人爲造作的,像虛空,虛空是不變的。一般說虛空,在變化的是雲、那些水氣,整個的虛空,你看它變不變呢?在一萬年之前,虛空還是這個虛空,一萬年之後…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