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四講▪P7

  ..續本文上一頁就沒有話說了。

  (6A)第叁,“釋外伏難,簡擇唯言。”外邊不信的的人有“伏難”(隱伏在裏邊的問難),他們有問難,要給他們解釋,“釋外伏難”;“簡擇唯言” ,講這個“唯”,爲什麼是“唯識”(只有一個識)而不是其它的東西都在裏頭;把這個“唯”的道理講清楚。

  第四,“明唯識義”,把唯識道理講清楚,“舉喻以顯”,講清楚道理之後,還要舉一個喻來顯明這個道理。

  這是“立宗”一科裏邊又分了這麼四科。

  

  “或分爲叁”,或者分叁科也可以。“初立論宗;第二立因,以經成論;第叁舉喻”,那就是因明的架式來了。

  

  因明裏邊,叁個格式。第一是“立宗”,立自己的主張(對方是不承認的)。要成立我們的主張,要講道理,要有依據,所以第二就是“立因”,“因”就是我們立宗的原因——爲什麼要立這個宗;這個“因”是“以經成論”,以經的聖言量來證明我們這個宗是對的。“第叁舉喻”,道理成立之後,還要用一種淺顯的事實來做一個比喻說明,使我們這個主張更明顯。

  這是因明裏邊,總的來說,以叁個項目來推論說明的一個方式:第一個是立宗,第二個是因,第叁個是喻——宗、因、喻。其中,宗是我們要成立的主張;因是要成立這個主張必須拿出來的道理;喻,使這個道理明顯,需要以淺顯的例子來舉個喻。這個喻裏邊又有“同喻”,與它相同的、都是怎麼樣子的;還有“異喻”——不是這樣子的,又是怎麼樣的?一反一正地作比喻。這是因明的一個格式。那麼我們這裏開始要用因明了。講唯識道理時候,因明是經常要用到的。

  

  我昨天曾經講過,大家有這個能力的,借一部因明來看看,不一定要去看很深的,就是近代的那些講義——周叔迦有一本可以看,王恩洋有一本也可以參考,還有……很多,我們以前學的時候,有好幾種參考書,還有虞愚,虞愚也作過一本《因明學》。這些書以前我都有,文革之後都沒有了。那麼我們藏經樓裏不曉得有沒有?這個也是水平比較高的才去看,水平低的去看了也是如聾如啞,等于不看,也不必看了,浪費時間;確實有這個水平的,可以去看一看,那對自己有幫助。

  

  現在時間差不多了,明天要寫個筆記,就是把因明的簡單的格式,宗、因、喻叁個東西拿一個例子給大家看一看,把因明大概地了解一下。

  

  什麼叫因明?“明”就是學問,印度有“五明”(五類學問),因明是五明之一。內明是講佛教的教義,是內求,“莫向外求”。因明是講邏輯,用某種推論的方式達到某種正確的結輪。就是說,不能直接用現量證明的事情,要經過思想考慮、推理推論出來的,就用因明這個東西。用了因明之後,可以使我們推論的結輪不會錯誤;如果離開了因明的法則,我們得到結論,就會犯錯誤。所以說,一定要嚴格地依照因明推論出來,才是可信的。

  

  整個的因明是講的宗、因、喻,而重要的就在因上,要成立這個主張(宗),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它,喻僅僅是把這個道理用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就是說,“宗”是要成立的,而“喻”僅僅是說明的,重點是在因上,要成立這個主張,必須要有充分的原因(理由)。所以整個的學問就叫“因明”,講“因”的那一套學問,以“因”把這個“宗、喻”包進去了。整個的因明就是說,要講這個道理、如何成立自己的主張。這就相當于現代的邏輯。現代的邏輯也講推論的一些格式,爲使我們的思想不犯錯誤,那麼就要依照嚴格的邏輯方式;但是世間上的邏輯,一般都認爲不如佛教的因明嚴格,也不如佛教的因明有辯證的因素在裏邊。

  

  我們漢地翻譯的因明只有兩本,一本是陳那菩薩自己作的《因明正理門論》,這個很簡單,很不好懂。第二本是他的弟子商羯羅主作的《因明入正理門論》,是進入這個門的書,這本就講得比較通俗一點,但畢竟是古文,也是不太好懂。其它現代白話大概講的因明,都可以參考一下。漢地的就這二部爲止。

  到了後來,文革以後法尊法師翻了一部《集量論》,是陳那菩薩自己作的,還有《釋量論》,是法稱論師解釋陳那《集量論》的。這兩部書是西藏的因明(印度傳到西藏),在古代沒有傳到漢地,卻是非常好的兩部。法尊法師雖然翻譯了,但是沒有講解,所以這兩部書是更難懂,但是也可以參考。這兩部書我們不一定有,圖書館裏有沒有也不知道;有的話,也僅僅是某些學得比較高的人可以看一看,否則的話,你是浪費時間了——花了很多時間,而所得是零。爲什麼?這個不是你該看的書,你去看了之後,得到的是零(根本就不懂),時間卻花掉了,那還是劃不來了。

  

  

  我們說參考書,僅你能夠參考、能夠得益的書,你去看,可以得到參考的價值;如果這本書太深了,你根本就看不懂,比你原來原本的書還要深,這個要來參考就失去參考價值了。所謂參考,就是原來的書太深或者太簡略了,看不懂,那就需要去看其它書,幫助我們理解;現在你看的書更深、更略,那你得到的參考價值就沒有了,時間又花掉很多,這就劃不來了。所以我勸大家,參考書,不要看這到本書很重要,來不及就把它借了去看——你借去,人家真正需要參考的又看不到了,而你自己呢,那麼深的書,你也看不懂,拿到那裏,把腦筋用傷了、失眠了,結果得到的效果是零,那個也不必。參考,就是盡自己的能力、能參考的書看一看,那些看了很吃力、起不了參考作用的書,暫時就不要看。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

  

  本講思考題

  

  一四、 試述如來說教之叁時,『唯識二十論』屬哪時教?

  一五、 何謂五種性?哪種根機能接受唯識教?

  一六、 唯識教于叁藏、二藏、十二分教、五乘中,如其所應,歸何所攝?

  一七、 論體有四種,有那四種?

  一八、 雲何佛說不說法,分二種說法?

  一九、 世親菩薩爲什麼要造此論?

  二〇、 唯識二十,與叁十,有何差別?既同明唯識,何以造二部論?

  二一、 唯識二十論,雲何有二十一頌?舊論更多,有二十叁(菩提流支)、二十四(真谛 ),何以故?

  二二、 本論宗旨是什麼?試要略釋之。

  

  資 料

  

  ①叁時教

  

  叁時教(名數)有二種:一、空宗智光論師所立,遠受于文殊龍樹,近禀于青目清辯。一第一時教,爲小乘說心境俱有者,阿含經是也。二第二時教,爲大乘之下根,說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經等是也。叁第叁時教,爲大乘之上根說無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經是也。此叁次第,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證之,見華嚴玄談四。二、有宗戒賢論師所立,遠受于彌勒無著,近踵于護法難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時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時教與義類之叁時教二者。年月之叁時教者。一、第一時教,佛成道最初爲破外道凡夫實我之執,說四大五蘊等諸法之實有而明人我之爲空無。四阿含等之小乘經是也。二、第二時教,佛複爲破小乘衆實法之執,說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即諸部之般若經是也。叁、第叁時教,佛更爲並破菩薩之空執與小乘之有執,說心內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華等之諸經是也。以前二時教,爲佛說之方便,以第叁時教,爲佛說之真實。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別叁時之教法,謂之年月叁時教。見唯識述記一本。義類叁時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時,如于阿含經前說中道教之華嚴經,又如于法華經後說有教之遺教經,此乃恐叁時教有漏故立義類之叁時教,不拘說時之前後,诠一切有之教爲第一時教,诠空之教爲第二時教,诠中之教爲第叁時教。見了義燈一本。(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②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十二部經。一切經分爲十二種類之名。據智度論叁十叁之說,一、修多羅Sūtra,此雲契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猶言契于理契于機之經典。二、祇夜Geya,譯作應頌,又作重頌。應于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爲頌。叁、伽陀Gāthā,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也。四、尼陀那Nidāna,此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譯本事。佛說第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六、阇多伽Jātaka,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新雲阿毗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八、阿波陀那Avadāna,此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也。九、優婆提舍Upadeśa,此譯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十、優陀那Udāna,此譯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是也。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十二、和伽羅Vyākaraṇa,譯授記。于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叁者,爲經文上之體裁。余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③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

  

  《成唯識論》卷二:「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爲二所依。此叁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

  

  

  ④如來有所說法否

  

  《金剛經》:「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