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P6

  ..续本文上一页多颂少;家依三藏,文少颂多;今此所翻,文颂折中。

  且如觉爱法师,有二十三颂,一十八纸;家依法师,乃有二十四颂,总有九纸;今者新译,有二十一颂,乃总八纸。觉爱所翻第二十一引经之颂,余二本无;家依所翻初首二颂归敬之偈,余二本无,故知皆是译家增取释文翻之于论本也。其次最初立宗之偈,旧二论有,唯新论无。校三梵本,及勘题目,都不合有。名唯识二十,何得有焉?觉爱增初一颂及第二十一偈,家依乃增初之三颂。故知所余二十一颂,三论皆有,是根本文。以二十颂显畅唯识,是故名为唯识二十;末后一颂,结叹归能,非明宗义。

  

  “依论所明判文别释者”,根据我们这部论所讲的道理,“判文”,把它的文判一判(就是科判),“别释”,各别各别地解释。那就是正式地释文了。“菩提鹘露支”,这是印度话,翻到汉语叫“觉爱”,或者叫“觉熹”(“爱”跟“熹”是同样的意思,所以翻过来,翻爱也可以,翻熹也可以),“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他就是魏朝的菩提流支法师。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唯识二十论》过去有两种翻译,第一个就是菩提流支法师翻的。“或云魏时有居士,名般若流支 此云慧爱 所译”,有人说,并不是菩提流支法师翻的,魏朝的时候有个居士叫“般若流支”,汉语叫“慧爱”(“般若”翻“慧”),是他所翻译的。一个说是菩提流支法师翻的;一个说是一位叫般若流支的居士翻的。这是第一位,最初翻译《二十唯识论》的。“梁末陈初”,梁朝末年、陈朝的初年,“有拘那罗他”,拘那罗他是印度语,翻成汉文就是“家依”,或者叫“亲依”,“即真谛三藏也”,就是真谛三藏。“并各翻此唯识二十”,他们两位,都翻过这部《唯识二十论》。“觉爱法师(译本题名《唯识论》),文多颂少;家依三藏(译本题名《大乘唯识论》),文少颂多;今此所翻(译本题名《唯识二十论》),文颂折中”,玄奘法师翻译的这部论,文句及颂,“折中”,既不多也不少,是最好的。

  

  具体地说,“且如觉爱法师,有二十三颂,一十八纸”,觉爱法师(菩提流支)翻的,颂有二十三个,长行有十八张纸。家依法师(真谛三藏)翻的,颂子多一个,“乃有二十四颂”,就是说前面翻的颂少了;但是总的文,“总有九纸”,只有九张纸,比前面翻的少了一半,就是文少了。“今者新译,有二十一颂”,现在我们玄奘法师翻的,有二十一个颂,“乃总八纸”,长行有八张纸。

  

  “觉爱所翻第二十一引经之颂,余二本无;家依所翻初首二颂归敬之偈,余二本无”,为什么前面翻的颂有多了?菩提流支翻的有二十三个颂,真谛三藏翻的是二十四个颂,玄奘法师翻的有二十一个颂,为什么多几个颂呢?原因就是:菩提流支翻的第二十一个颂(引经的颂)在其它两个本子(玄奘法师及真谛三藏翻的本子)里是没有的,可能是添加进去的;而真谛三藏翻的最初两个归敬颂,其余两个本子(玄奘法师及菩提流支翻的本子)也是没有的。“故知皆是译家增取释文翻之于论本也”,三个本子都依靠梵本来的,而这几个颂(觉爱所翻第二十一引经之颂、家依所翻初首二颂归敬之偈),仅各自个别有,其他两个本子都没有,可见得是翻译的人加进去的,不是原文。

  

  “其次最初立宗之偈,旧二论有,唯新论无”,最初立宗的那个偈,先前翻的两部论都有,而我们玄奘法师翻的却没有,那么这个到底是该有、还是不该有呢?“校三梵本,及勘题目”,校对了印度的原本,并从题目的意思来看,“都不合有”,都不应当有。“名唯识二十,何得有焉?”因为就是《唯识二十》,怎么还多出一个立宗的颂来了呢?

  

  “觉爱增初一颂及第二十一偈”,菩提流支开始加了一个颂,第二十一个颂是从经上来的,他又加了进去;“家依乃增初之三颂”,真谛三藏在前面加了三个颂。“故知所余二十一颂,三论皆有”,这样子校对下来,二十四个颂的,多了三个;二十三个颂的,多了两个;其余二十一个颂,三部书都有,“是根本文”,那是对的,正规的说,是二十一个颂。

  

  那是怎么样的二十一个颂呢?“以二十颂显扬唯识,是故名为唯识二十;末后一颂,结叹归能,非明宗义”,前面二十个颂讲唯识道理,所以叫《唯识二十论》;最后一个颂并不是讲唯识的道理,而是赞叹唯识的深奥。世亲菩萨谦虚,说自己不能深刻理解,真正有这个能力、能理解的只有佛一个人,所以以此一颂,“结叹归能”。就是说这个颂不是属于《唯识二十论》的范围之内的,是多出来的。

  总之,《唯识二十》,以二十个颂来阐明唯识道理,最后一个结叹的颂是论主自己谦虚而作,“非明宗义”,不属于《唯识二十》里边。所以总的二十一个颂,而标的名字是“唯识二十”,就是说只有二十个颂是讲唯识道理的。那么比较了很多,这个大家看也看得懂。

  

  

  一正辨本宗,破计释难

  

  由此于中文总有二:初正辨本宗,破计释难;后结己所造,叹深推佛。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甲一 正辨本宗,破计释难 分二

  乙一 初立论宗 大乘三界唯识无境 分四

  丙一 初立论宗,诸法唯识………………………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丙二 显由经说,以经为证………………………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丙三 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对。       

     丙四 显唯识义,举喻以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乙二 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甲二 结己所造,叹深推佛

  

  

  甲一 正辨本宗,破计释难

  

  “由此于中文总有二”,从这个文字里边归纳下来,这部《唯识二十论》总的分有两个大科。第一大科,“正辨本宗”,专门讲唯识宗的道理;“破计释难”,解释那些问难,把他们的执着破掉。就是两个:一则显本宗,一则破外难。这是第一大科的内容,内文就是二十个颂。最后一个颂,“结己所造,叹深推佛”,是论主归结自己造这个颂,能力不够,可能是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理解唯识道理的只有佛一个人。那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亦即第二大科)。

  

  所以这二十一个颂里边,二十个颂是“正辨本宗,破计释难”,最后一个颂“结己所造,叹深推佛”,是论主(世亲菩萨)归结,这部论是我造的,但是我自己很肤浅,不能真正地深入到唯识道理,真正能够彻底了解的只有佛陀一人。那是他自己的谦虚了。所以整个的一部论,可以分成这么两大科。第一大科里边又分很多。我们今天发的科判,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整个的《唯识二十论》分了那么多的科。这是我们以前的范老居士做的,我们就把它归纳拢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分”就是“正辩本宗”那一科,又分两大科:“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第一科,“初立论宗”,即表己自宗,我们的宗是什么?是“大乘三界唯识无境”,大乘的宗,作如是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只有识,没有外境——唯识无境。这是我们的宗,大乘的宗。

  第二科,“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自宗立好之后,下边有句话:“有“设难”言下”——我们的宗立下来了,那么有些人就来问难了。“设难”就是说那些论主借外人的口来非难我们的宗派。这句话的下边就是对外的辩论了。“释外所征”,“征”就是问难;不是我们本宗的,不管是外道、凡夫或者是二乘,都叫“外”;他们 “所征”的那些问难,给他们解释清楚。“广破异执”,广泛地把那些不同的执着破掉。

  

  就立宗中,文有其四:初立论宗,诸法唯识。二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今明唯识,但成大乘唯识之义;或显论所明,为成经义,成立大乘是佛所说唯识不虚。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四明唯识义,举喻以显。或分为三: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 [名相注释]:

  初立论宗,第二立因,第三举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为宗──────声是无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

    ┕喻┥

   ┕─异喻──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

  “就立宗中,文有其四”, “立宗”一科里边又分四科。

  

  第一,“初立论宗,诸法唯识”,我们的宗就是“诸法唯识”。

  第二,“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今明唯识,但成大乘唯识之义;或显论所明,为成经义,成立大乘是佛所说唯识不虚。”这是说,立一个宗,要有依据。我们这个“大乘三界唯识无境”是根据什么来的?根据经来的,“显由经说”,经里边说的,“以经为证”——以经为教证。立一个宗,要有两个证:一个理证,一个教证。理证要用因明立量,以道理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教证即以佛的圣言量来证明这个观点是符合佛说的。这里就是以佛的经教的话来证明“三界唯识”是佛说的。“今明唯识,但成大乘唯识之义”,我们说唯识,就是成立“大乘唯识”的道理;“或显论所明,为成经义”,或者说我们这个论是解释经的,或者说我们的道理是经里边作依据的,这一正一反都可以说。成立什么?“成立大乘是佛所说唯识”这个话是“不虚”的,这是经上这么说,我们就把它解释,确实是对、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是以经为证。因为我们自己说话,恐怕人家不信服,佛也说的嘛,圣言量,那…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