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頌少;家依叁藏,文少頌多;今此所翻,文頌折中。
且如覺愛法師,有二十叁頌,一十八紙;家依法師,乃有二十四頌,總有九紙;今者新譯,有二十一頌,乃總八紙。覺愛所翻第二十一引經之頌,余二本無;家依所翻初首二頌歸敬之偈,余二本無,故知皆是譯家增取釋文翻之于論本也。其次最初立宗之偈,舊二論有,唯新論無。校叁梵本,及勘題目,都不合有。名唯識二十,何得有焉?覺愛增初一頌及第二十一偈,家依乃增初之叁頌。故知所余二十一頌,叁論皆有,是根本文。以二十頌顯暢唯識,是故名爲唯識二十;末後一頌,結歎歸能,非明宗義。
“依論所明判文別釋者”,根據我們這部論所講的道理,“判文”,把它的文判一判(就是科判),“別釋”,各別各別地解釋。那就是正式地釋文了。“菩提鹘露支”,這是印度話,翻到漢語叫“覺愛”,或者叫“覺熹”(“愛”跟“熹”是同樣的意思,所以翻過來,翻愛也可以,翻熹也可以),“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他就是魏朝的菩提流支法師。這個我們在前面講過,《唯識二十論》過去有兩種翻譯,第一個就是菩提流支法師翻的。“或雲魏時有居士,名般若流支 此雲慧愛 所譯”,有人說,並不是菩提流支法師翻的,魏朝的時候有個居士叫“般若流支”,漢語叫“慧愛”(“般若”翻“慧”),是他所翻譯的。一個說是菩提流支法師翻的;一個說是一位叫般若流支的居士翻的。這是第一位,最初翻譯《二十唯識論》的。“梁末陳初”,梁朝末年、陳朝的初年,“有拘那羅他”,拘那羅他是印度語,翻成漢文就是“家依”,或者叫“親依”,“即真谛叁藏也”,就是真谛叁藏。“並各翻此唯識二十”,他們兩位,都翻過這部《唯識二十論》。“覺愛法師(譯本題名《唯識論》),文多頌少;家依叁藏(譯本題名《大乘唯識論》),文少頌多;今此所翻(譯本題名《唯識二十論》),文頌折中”,玄奘法師翻譯的這部論,文句及頌,“折中”,既不多也不少,是最好的。
具體地說,“且如覺愛法師,有二十叁頌,一十八紙”,覺愛法師(菩提流支)翻的,頌有二十叁個,長行有十八張紙。家依法師(真谛叁藏)翻的,頌子多一個,“乃有二十四頌”,就是說前面翻的頌少了;但是總的文,“總有九紙”,只有九張紙,比前面翻的少了一半,就是文少了。“今者新譯,有二十一頌”,現在我們玄奘法師翻的,有二十一個頌,“乃總八紙”,長行有八張紙。
“覺愛所翻第二十一引經之頌,余二本無;家依所翻初首二頌歸敬之偈,余二本無”,爲什麼前面翻的頌有多了?菩提流支翻的有二十叁個頌,真谛叁藏翻的是二十四個頌,玄奘法師翻的有二十一個頌,爲什麼多幾個頌呢?原因就是:菩提流支翻的第二十一個頌(引經的頌)在其它兩個本子(玄奘法師及真谛叁藏翻的本子)裏是沒有的,可能是添加進去的;而真谛叁藏翻的最初兩個歸敬頌,其余兩個本子(玄奘法師及菩提流支翻的本子)也是沒有的。“故知皆是譯家增取釋文翻之于論本也”,叁個本子都依靠梵本來的,而這幾個頌(覺愛所翻第二十一引經之頌、家依所翻初首二頌歸敬之偈),僅各自個別有,其他兩個本子都沒有,可見得是翻譯的人加進去的,不是原文。
“其次最初立宗之偈,舊二論有,唯新論無”,最初立宗的那個偈,先前翻的兩部論都有,而我們玄奘法師翻的卻沒有,那麼這個到底是該有、還是不該有呢?“校叁梵本,及勘題目”,校對了印度的原本,並從題目的意思來看,“都不合有”,都不應當有。“名唯識二十,何得有焉?”因爲就是《唯識二十》,怎麼還多出一個立宗的頌來了呢?
“覺愛增初一頌及第二十一偈”,菩提流支開始加了一個頌,第二十一個頌是從經上來的,他又加了進去;“家依乃增初之叁頌”,真谛叁藏在前面加了叁個頌。“故知所余二十一頌,叁論皆有”,這樣子校對下來,二十四個頌的,多了叁個;二十叁個頌的,多了兩個;其余二十一個頌,叁部書都有,“是根本文”,那是對的,正規的說,是二十一個頌。
那是怎麼樣的二十一個頌呢?“以二十頌顯揚唯識,是故名爲唯識二十;末後一頌,結歎歸能,非明宗義”,前面二十個頌講唯識道理,所以叫《唯識二十論》;最後一個頌並不是講唯識的道理,而是贊歎唯識的深奧。世親菩薩謙虛,說自己不能深刻理解,真正有這個能力、能理解的只有佛一個人,所以以此一頌,“結歎歸能”。就是說這個頌不是屬于《唯識二十論》的範圍之內的,是多出來的。
總之,《唯識二十》,以二十個頌來闡明唯識道理,最後一個結歎的頌是論主自己謙虛而作,“非明宗義”,不屬于《唯識二十》裏邊。所以總的二十一個頌,而標的名字是“唯識二十”,就是說只有二十個頌是講唯識道理的。那麼比較了很多,這個大家看也看得懂。
一正辨本宗,破計釋難
由此于中文總有二:初正辨本宗,破計釋難;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立論宗,大乘叁界唯識無境;後即于此義有“設難”言下,釋外所征,廣破異執。
甲一 正辨本宗,破計釋難 分二
乙一 初立論宗 大乘叁界唯識無境 分四
丙一 初立論宗,諸法唯識………………………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丙二 顯由經說,以經爲證……………………… 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丙叁 釋外伏難,簡擇唯言………………………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對。
丙四 顯唯識義,舉喻以成………………………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乙二 釋外所征,廣破異執……………………………………………………
甲二 結己所造,歎深推佛
甲一 正辨本宗,破計釋難
“由此于中文總有二”,從這個文字裏邊歸納下來,這部《唯識二十論》總的分有兩個大科。第一大科,“正辨本宗”,專門講唯識宗的道理;“破計釋難”,解釋那些問難,把他們的執著破掉。就是兩個:一則顯本宗,一則破外難。這是第一大科的內容,內文就是二十個頌。最後一個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是論主歸結自己造這個頌,能力不夠,可能是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理解唯識道理的只有佛一個人。那麼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亦即第二大科)。
所以這二十一個頌裏邊,二十個頌是“正辨本宗,破計釋難”,最後一個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是論主(世親菩薩)歸結,這部論是我造的,但是我自己很膚淺,不能真正地深入到唯識道理,真正能夠徹底了解的只有佛陀一人。那是他自己的謙虛了。所以整個的一部論,可以分成這麼兩大科。第一大科裏邊又分很多。我們今天發的科判,大家可以對照一下,整個的《唯識二十論》分了那麼多的科。這是我們以前的範老居士做的,我們就把它歸納攏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分”就是“正辯本宗”那一科,又分兩大科:“初立論宗大乘叁界唯識無境;後即于此義有“設難”言下,釋外所征,廣破異執。”
第一科,“初立論宗”,即表己自宗,我們的宗是什麼?是“大乘叁界唯識無境”,大乘的宗,作如是說: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只有識,沒有外境——唯識無境。這是我們的宗,大乘的宗。
第二科,“後即于此義有“設難”言下,釋外所征,廣破異執。”自宗立好之後,下邊有句話:“有“設難”言下”——我們的宗立下來了,那麼有些人就來問難了。“設難”就是說那些論主借外人的口來非難我們的宗派。這句話的下邊就是對外的辯論了。“釋外所征”,“征”就是問難;不是我們本宗的,不管是外道、凡夫或者是二乘,都叫“外”;他們 “所征”的那些問難,給他們解釋清楚。“廣破異執”,廣泛地把那些不同的執著破掉。
就立宗中,文有其四:初立論宗,諸法唯識。二顯由經說,以經爲證。今明唯識,但成大乘唯識之義;或顯論所明,爲成經義,成立大乘是佛所說唯識不虛。叁釋外伏難,簡擇唯言。四明唯識義,舉喻以顯。或分爲叁:初立論宗;第二立因,以經成論;第叁舉喻。 [名相注釋]:
初立論宗,第二立因,第叁舉喻。 宗因喻,例如:
┍─所立爲宗──────聲是無常
┤ ┍因──────所作性故
┕─能立┤ ┍─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
┕喻┥
┕─異喻──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
“就立宗中,文有其四”, “立宗”一科裏邊又分四科。
第一,“初立論宗,諸法唯識”,我們的宗就是“諸法唯識”。
第二,“顯由經說,以經爲證。今明唯識,但成大乘唯識之義;或顯論所明,爲成經義,成立大乘是佛所說唯識不虛。”這是說,立一個宗,要有依據。我們這個“大乘叁界唯識無境”是根據什麼來的?根據經來的,“顯由經說”,經裏邊說的,“以經爲證”——以經爲教證。立一個宗,要有兩個證:一個理證,一個教證。理證要用因明立量,以道理來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教證即以佛的聖言量來證明這個觀點是符合佛說的。這裏就是以佛的經教的話來證明“叁界唯識”是佛說的。“今明唯識,但成大乘唯識之義”,我們說唯識,就是成立“大乘唯識”的道理;“或顯論所明,爲成經義”,或者說我們這個論是解釋經的,或者說我們的道理是經裏邊作依據的,這一正一反都可以說。成立什麼?“成立大乘是佛所說唯識”這個話是“不虛”的,這是經上這麼說,我們就把它解釋,確實是對、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是以經爲證。因爲我們自己說話,恐怕人家不信服,佛也說的嘛,聖言量,那…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