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也破掉了。我们学过《百法》,那里边讲的就是破这两个有。从唯识教的观点来看,第二时讲《大般若经》的时候,“虽空有教”,虽然把有教(能取所取,人我有法我有)空掉了——第一时教讲四谛法仅仅是破人我,到第二时,破法我了,把有教里边执有的那一部分空掉了,“能离断常”,也离开断边、离开常边,“然未尽理,会于中道”,但是对中道的道理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到第三时,“七处八会”——这是讲《华严经》了。《华严经》分两部:一是《六十华严》,一是《八十华严》。七处八会,七个地方讲了八次的法会,一共就是《六十华严》;而《八十华严》是七处九会,多了二十卷。总的来说,在讲《华严经》的时候,“方说三界唯心,双离有空,契中道教”,三界唯心,既离有边,也离空边,这才真正地契入中道。“即是华严解深密等”,就是在讲《华严经》、《解深密经》的时候。空什么?“空心外二取”,心以外的根境、取执(能取所取,我执法执),把它空掉,“破初有执”,把最初(第一时教)执有的那个执(法执)破掉。但是不是空得什么都没有了呢?“有内识一心”,内识还是有的——“唯识”,所执的外境是空掉了,但内识并不空、还是有的;“遣后空见”,后边(第二时)讲空,把什么都空完了,而他这里说,识还是有的。既破有又破空,取中道。“故今此论,正处中道”,所以讲这部《唯识二十论》,正处于中道。“是第三时胜义教也”,这第三时教,是我们法相宗最殊胜的中道教。这是法相宗的判教,是根据《解深密经》来判的,第三时是圆满的中道教。
当然,中观宗是以《大般若》为究竟,它讲缘起性空,说空有不二,它有它的道理,这里我们暂且不辩。现在先把法相宗的看法讲好,将来我们学到中观的时候再比较。那时就要辩论了,《了不了义论》,这些就要来了。现在还是把瑜伽行派的学说先介绍,以后再比较。
依据瑜伽行派的判教,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教,说《阿含经》的时候只是破人我,很多地方还是执有实在的法。第二时教,在灵鹫山讲《大般若》的时候,把二取空、什么都空掉,把法也破掉了。虽然有的那一边破掉了,能离断、常两边,但是还没有全部汇入中道,所以到讲《华严经》、《解深密经》的时候就说第三时的中道教,“三界唯心”,既离空也离有,契入中道。
“双离有空”,怎么叫“离有”“离空”?就是说,佛初于鹿苑说阿笈摩、讲四谛教的时候,“破我有执”,把人我破掉了,而法我还没有破,所以,把第一时教里执法我有的那个“有”——“有四谛教”——去掉,就是“破初(第一时教)有执”,把执着有的那个法我破掉。这就叫“离有”。到第二时教讲《大般若》的时候,“空二取教、破法有执”,把什么都空掉了,我们瑜伽行派认为也不是这样,而是仍然“有内识一心”,“唯识”这个东西并不空,“遣后(第二时教)空见”,把第二时教什么都空的那个见也它破掉,这就叫“离空”。既破有又破空,“双离有空”,那就是中道了,“契中道教” ,正处中道。所以这部论是处于中道的,是第三时的最殊胜的胜义教。“如解深密、瑜伽等说”,《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是这么说的。这是瑜伽行派的判教。
(5A)“先时所说一时五时,皆无经教,不可依也”,在唐朝,就是在玄奘法师之前,就有一时判教、五时判教,但是他们都没有经教作依据;既然没有经教作依据,那就是错误的了,不可依靠的。“如别章中已广叙说”,在其它的论疏(如《成唯识论》等)里边已经广说,这里就略了。
这里我们可以补充一点关于五时教、一时教的问题。在玄奘法师之前的人判教,有判一时教的——菩提流支,判一时教;有判五时教的(不是天台的五时,是当时有另外一个居士判的五时教),那都是他们凭自己的判断判下来的,都没有经教的依据。而法相唯识宗的这个三时教是有经教依据的,就是《解深密经》,所以是可靠的,其余的“一时、五时,皆无经教,不可依也”。这个里边,对天台的五时教,法相唯识宗也是加以否定的,不过没明文地说。这个讲义没有带来,下一次可以写一点。
这里是说判教的问题。下边是“辨机”了。
二辨机
次辨机者,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一不定性、一总无性。于此五中,唯大乘定及不定性之所听受,非余声闻独觉等性之所依信。成唯识云: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所辨教理,无上乘故;说唯有一心,无心外境故;舍利弗等,如聋盲故。如成唯识义疏中说。[名相注释]:
次辨机者,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菩萨、声闻、缘觉),一不定性,一总无性(即一阐提):《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如《瑜伽》说:“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种障者,立为不般涅槃法姓。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性。若无毕竟二种障者,即立彼为如来种姓。””
“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这是标准的瑜伽行派的说法,有五种性。根据瑜伽行派的这个说法,依护法菩萨的体系,他认为五个种性是不可动摇的;而难陀一方的古学,他们认为五个种性是可以转移的,这个我们前面在《讲义》里学过了。而玄奘法师的法流,是从护法菩萨那里来的,所以他的根据,五个种性是不能动摇的。哪五种性?“谓三定性”,三种是定的,三种定性:声闻定(种)性、缘觉定(种)性、菩萨定(种)性,就是三乘,这三乘是定的。“一不定性”,不定的有一种,这个可以转变的。“一总无性”,无性的也有一种,就是一阐提,他是不能够解脱的——这一种众生,没有涅槃的种子,没有办法解脱,连声闻、缘觉的果都证不到,菩萨的佛果更证不到,永远流转生死。有这么一种人。
这五种性里边,哪些是对机的?瑜伽行派这个法,“唯大乘定及不定性之所听受”,只有大乘种性、定的大乘性(菩萨定性),这是正对机的;以及“不定性”,他本身是不定的,可以转成大乘,那也可以听受、也能接受。“非余声闻独觉等性之所依信”,其余的声闻定性、缘觉定性,他们就信不过,如聋如哑,听不进去;总无性的那一种,更谈不上,他根本连无漏种子都没有。
所以讲这一类的大乘经,开讲之前乃至正讲的中间,总会有魔障。就是说,他本身的根性不行,不能接受这个大乘的教义。我们讲《二十唯识》,也是经过多次的磨折。第一次讲是在南普陀,仅仅开了个头,就停下来了,中间就起一些纠纷。后来在广化想讲,把《俱舍》勉强讲完了,下一个学期准备开《二十唯识》的课的时候,又是起魔障,又得停下来,没有讲、一个字也没有讲。在南普陀还讲了个简单的、略的——没能仔细讲,只是念完了就算数。那么在这里讲的时候,当然也会有魔障,或者是来自大众的,或者是来自个人的,这个大家可以看出来,有魔障的人就是没有办法听的,接受不了。
这里他说所对的机,五个种性里边,大乘的菩萨定性决定是能接受的,这是肯定的;不定性,他可以转过来,也能够信受;而声闻定性、缘觉定性以及一阐提,他们根本就不能接受。所以五种性里边,只有两种是对机。
为什么只有这两个种性能接受?《成唯识论》里讲了几个原因:“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所辨教理,无上乘故;说唯有一心,无心外境故;舍利弗等,如聋盲故。如成唯识义疏中说。”
这个“无性有情”(一阐提),他很肤浅,对这些甚深的法,“不能穷底”,根本就不能了解;“趣寂种姓”,仅求个人解脱的二乘人(声闻、缘觉),“不能通达”,这个无上乘的广泛教义,他们不能通达。他们为什么通达?我们所辨的教理是无上乘(最高的大乘),这个道理不是他们所对的机。“说唯有一心,无心外境故”,讲的法,跟他们二乘的有不同。我们说只有一个心(识)——唯识,心外的外境是没有的;二乘则认为心、色都是有的,所以他们接受不了。“舍利弗等”,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举他的名字,“如聋盲故”,他听了这些甚深的法,如聋如哑,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因为不是机、不对机。“如成唯识义疏中说”,《成唯识论》的述记里边就广讲这个道理。
这就把三时教(辨时)及其所对的机(辨机,唯大乘根性和不定性者可以接受)讲好了。接着讲第三,“辨摄”。
三辨摄
后教摄者:于三藏中,对法藏摄;于二藏内,菩萨藏收;十二分教,论议经摄;于五乘中,大乘所摄。此等教理,如别章说。[名相注释]:
┌ 菩萨乘 ── 修六度万行
│ 缘觉乘 ── 观十二因缘
五乘┤ 声闻乘 ── 观四谛
│ 天乘 ── 修十善
└ 人乘 ── 持五戒
《唯识二十论》在三藏(经律论)里边是哪一藏所摄?“于三藏中,对法藏摄”,属于论藏。对法藏就是阿毗达磨藏,阿毗达磨是三藏里边的一种,就是论藏。在经、律、论三藏里边,是论藏所摄。“于二藏内,菩萨藏收”,二藏就是声闻藏、菩萨藏——二藏里边,是菩萨藏所摄。这是交待它属于哪一藏。
“十二分教,论义经摄”,十二分教资料①里边,有一个是“论义”,它是“论义”里边所摄。
“于五乘中,大乘所摄”,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是持五戒的;天乘是修十善的;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菩萨乘修六度四摄。在这五乘里边,它属于大乘(菩萨乘)所摄。
“此等教理,如别章说”,这些教理,广泛地详,“如别章说”,还在其它的着疏…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