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不予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曰:“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玄奘法师生于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间,俗姓陈,是洛阳一个小县城的人。他的父亲很有学问,但是没有做官的希求,只是自己专门研究学问,没有去做官;在考试通过之后,“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政府有命令,叫他去做官,他都推掉了,说自己有病、不能去。他的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女儿,法师年最幼;他的二哥先已出家,法名长捷,住在东都净土寺,看到这个弟弟非常聪明,就经常教给他一些佛教理论。
玄奘法师十岁的时候,父亲就没有了,他的二哥干脆就带他到庙里去,“教诵习经业”,教给他经书。他十三岁时,“有敕于洛阳度僧”——那时出家是要考试的,要学问最好的才能考得上——这一年在洛阳地方考度僧(就是考试出家,欲出家的人要参加考试), “时业优者数百”, 参加考试的人,学问好的有几百个。当时玄奘法师才十三岁,这个年龄太小了,就没有把名额给他摆进去。他就站在考场外边,立在门外不走。这个时候担任考官的,姓郑,叫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能够鉴别人(识人、知人善任),对有才干的那些人,他能够看得出来。他看到玄奘法师站在考场外不走,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走?玄奘法师回答说:我也想出家,但是因为年纪太小,不让参加考试。又问:那你出家干啥呢?玄奘法师回答得很……才十三岁的人,他说:“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的,我要承接如来的传承;近的,我要弘扬佛的遗教!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考官对他非常欣赏,特别开许,让他参加考试;这样就考上了,于是出家,“法名玄奘”,玄奘法师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益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槃》、《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法师既徧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他出家之后,跟随很多大法师,学了很多经论,《涅槃经》、《摄大乘论》等等;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名气已经传出去了。十九岁时,碰到战争,瓦岗农民起义,已经攻进洛阳的东北(巩县),他就跟二哥长捷到四川去。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结夏安居。后来他对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的《摄大乘论》、《俱舍论》及北传的《涅槃经》、《成实论》、《阿毗昙》等等,都跟从名师好好地学习过。玄奘法师参访了很多名师,学了很多东西,但是看到其中各个宗派都不一样,到底依哪一个宗好?还是敲不定。他就想,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把这个搞清楚,只有亲自到印度去,才能把那些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以这样子的心出发,就到印度去了。
二十九岁时,从长安出发——那个时候不准出国,他就偷渡,越过国界,到印度去。经过千辛万苦,到了中印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戒贤论师已经一百多岁了,他本来有一点病,很痛苦,就想圆寂,护法菩萨告诉他:“你的大弟子已经出发来找你学法了,你还得再住世,把他教好。”那么戒贤论师就等了,住下来等玄奘法师。果然,玄奘法师来了,他很高兴〖资料③〗。玄奘法师在印度跟他学了很多年,后来又跟胜军论师学了很多年,留学印度前后一共十七年之久。唐朝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很多大官都去迎接他——去的时候是偷渡,回来的时候,因为他在印度的声望极高了,所以皇帝就派了很多大官去迎接他;来参观的人,很多,“万民奔凑,观礼盈衢”,满街的人都参观他。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沙》、《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着《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着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近代国际学者们,已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
他回国之后,就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他所翻译的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前六年,以翻译《瑜伽师地论》为中心,以及相关的《显扬圣教论》、《佛地经论》、《摄大乘论》等;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以及相关的发智、六足等等,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最后四年,以翻译《大般若经》为中心,将瑜伽的学问通到《大般若经》去,还翻译了《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等,很多。玄奘法师一生翻译的东西极多,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多卷。他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各地的历史、地理情况,对现在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资料。
这是玄奘法师的事迹,我们略略地解释一下。
(二)论主 · 译主 · 疏主事略之 3
3.疏主事略
(窥基法师的事迹,《讲义》上有,大家把《讲义》看一看。我们发的《讲义》的最中间,有窥基法师的很略的传记。因为我们要学他的注疏,所以对要他有所认识。在《讲义》里,在太虚大师《唯识二十颂讲要》之后,就是窥基法师的简介。)
3.疏主事略
窥基,字道洪,俗姓尉迟,生于公元六三二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武则天开耀元年),京兆长安人。他是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父敬宗亦唐武将也。年十七(贞观二十二年)奉敕随玄奘法师出家。受学经论,并五印语文,识解大进。二十五岁,应诏参与译场,并从事著述,在玄奘门下属后起之秀。奘师译出《瑜伽菩萨戒本》,依之为诸门人授大乘戒,因此得名为“大乘基”,后通称曰窥基(所据不祥,然宋代已确定)。原来之全名,后世反不传矣。因常住锡大慈恩寺,亦称为慈恩大师。
基师才气横溢,著作等身,唯识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笔。后世称为“百部疏主”,今存二十五部,一百二十卷,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等,充实唯识哲学内容,授徒讲学而盛极一时。基师对玄奘学说之阐扬发挥,至为尽力。在建立唯识宗之过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慈恩宗虽自玄奘法师开创,至基师而实际成立。据载,奘师原拟将印土《三十唯识》十大论师之释论分别译出,由门下四哲——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共司其务。由基殷请,奘师乃许,改用编纂方式,以护法一派观点为主,糅译十家,并以窥基一人,独任笔记,即《成唯识论》是也。以其才能出众,奘师独传因明之秘,并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窥基法师,“字道洪,俗姓尉迟,生于公元六三二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武则天开耀元年)”,我们算算,也只有五十年。一般说绝顶聪明的人都不是活得很长。但是也不一定,活得很长的也有,戒贤论师就活了一百多岁。“是京兆长安人”。他是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他的父亲尉迟敬宗,也是一个大将。
他十七岁的时候,奉了皇帝的圣旨,跟随玄奘法师出家,后来就参加译经的工作,在玄奘门下是后起之秀。玄奘法师译出《瑜伽菩萨戒本》之后,玄奘法师就给门人授大乘菩萨戒——不是《梵网经》的菩萨戒了,是《瑜伽》的菩萨戒。这个时候,受戒的弟子很多,有普光法师,等等。窥基大师也在里边,因此他给带一个名字,叫“大乘基”,他是菩萨、是大乘、是基。“大乘光”就是作《俱舍》笔记的普光法师。后来,“通称曰窥基”,这“窥基大师”是后来人称呼他的,他原来叫什么名字,大家反而搞不清楚了。在宋朝以后,大家都叫他“窥基大师”,他原来的全名,后世反而不传了。因为他经常住在大慈恩寺里边,所以一般人称他为慈恩大师。因为恭敬他,所以不直接称他的名字,而把他住锡的寺院的名字称上去,“慈恩大师”就是窥基法师。
“基师才气横溢”,他非常聪明,“著作等身”,他着的书垒起来,有他的身体那么高,那就是着的著作极多。“唯识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笔…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