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P7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他写的。后人称之为“百部疏主”,他在唯识宗里边作了很多注解(疏),所以叫“疏主”。

  

  “慈恩宗虽自玄奘法师开创,至基师而实际成立”,慈恩宗(就是法相宗、唯识宗)是玄奘开宗,它的祖师当然是玄奘法师,但实际上的创宗人却是窥基大师。玄奘法师一生致力于翻译,没有去搞那些创立宗派、弘扬的事情,没有做多少,而他却是推广玄奘法师的宗派,不遗余力,所以真正创立慈恩宗的却是窥基大师,“基师对玄奘学说之阐扬发挥,至为尽力;在建立唯识宗之过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

  

  “据载,奘师原拟将印土《三十唯识》十大论师之释论分别译出……”,《三十唯识》这部论,世亲法师撰着之后,没有写长行,只有颂,那么印度有十个大论师作了注解的;本来,这十大论师注解的梵本,玄奘法师都带回来了,原想把每一个论师的注解都分别地翻译出来,并且已经规划好了,由他门下的四个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作《俱舍光记》)、窥基,“共司其务”,一起参加翻译这十大论师的书。由于窥基的建议,玄奘改变了主意,“改用编纂方式”。窥基大师建议说,一部一部地翻出来,太麻烦了,不如摄为一部。玄奘法师采取了他的这个建议,原来的计画就改变了,改用编篡的办法。就是不直翻,把它编成一部书,“以护法一派观点为主,糅译十家”,其他好的见解也把它掺进去。“并以窥基一人,独任笔记”,并且,本来是四个人一起帮忙的,变成只有一人(窥基大师)做笔记,这样子把其他三个就退掉了。“即《成唯识论》是也”,编译之后,就是《成唯识论》了。

  

  “以其才能出众,奘师独传因明之秘”,玄奘法师因为他才能出众、特别聪明,所以因明是专门传给他。“并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我们知道,玄奘法师的唯识宗是讲五种性不能动的,这一个重要的原则性的东西,玄奘法师允许他——只有窥基大师可以传。

  

  基师直绍玄奘师说,并加阐扬,形成以彼为中心之独特一派。门下慧沼(公元六五○-七一四年),更为作廓清异说之工作,对同门下之法宝、圆测、道证、文轨等,均加驳斥,使奘师学说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慧沼之及门弟子为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彼时,唯识宗之弘传仅偏于河南一隅,此后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矣。

  

  窥基大师真正继承了玄奘法师的法流,并且加以发扬,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独立一派。他的门下也出了很多人才。“门下慧沼,更为作廓清异说之工作”,就是就把那些不同的异说,把它澄清,“对同门下之法宝、圆测、道证、文轨等,均加驳斥”,这些人都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们的见解有不同的地方,慧沼法师都给以批驳,“使奘师学说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这样子就奠定了慈恩宗的基础,完全以窥基大师一派的观点。“慧沼之及门弟子为智周”——第三代是智周法师,这么传了三代,后来就碰到唐武宗灭法,就不传下去了。“彼时,唯识宗之弘传仅偏于河南一隅,此后逐渐衰微”,那是碰到唐武宗灭法之后,书也烧掉了,那传承也不明了,就是慢慢衰败了。

  后来,民国(清末民初)杨仁山,他到日本去做官,就发现那里唯识宗的书很多——当时日本到中国(唐朝)留学的那些僧人都把慈恩宗的书籍带回日本去,编在他们的大正藏里边,所以他很高兴,又请回来,然后就开办支那内院,专门研究唯识法相。从这以后,唯识法相在我们汉地又开始慢慢地兴起来。

  

  这是把窥基大师的事迹简介一下。(详参《宋高僧传(卷四) •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

  下面我们就要看正文了。请大家翻到《唯识二十论述记》的第一卷。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一) · 序

  

  唯识二十论述记

  

  

  (卷一)

  

  

  唐京兆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窥基撰

  

  

  序

  

  《唯识二十论》者,筏苏畔徒菩萨之所作也。题叙本宗,有二十颂,为简三十,因以名焉。 [名相注释]:

  筏苏畔徒菩萨:一作波薮盘豆,汉译世亲(约西元320-400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详见论主事略)。

  题叙本宗:述说本宗之总目。

  

  这部《述记》是窥基法师撰着的。第一篇序,文字比较深,我们看过去。

  “《唯识二十论》者,筏苏畔徒菩萨之所作也”,《唯识二十论》这部书,是世亲菩萨所撰着的(筏苏畔徒是印度话,就是世亲菩萨)。“题叙本宗,有二十颂”,这个题目,它讲本宗(唯识宗)的道理,用二十个颂来讲。“为简三十,因以名焉”,为了简别《唯识三十颂》(都是讲唯识道理),就安了这个名字,叫《唯识二十论》。这样子,一看就可以区别《唯识二十颂》与《唯识三十颂》。

  

  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翻。今我和尚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一条,难具陈述,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复以大唐龙朔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一日,于玉华庆福殿,肇翻此论。基受旨执笔。其月八日,详译毕功。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圣旨创兴于至那,神容重生于像季。哲鉴君子,当自详之。然此论本,理丰文约,西域注释,数十余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印度重为词义之宝,悉至异道嘗味研谈。  [名相注释]:

  觉爱法师:即菩提流支。

  家依三藏:即真谛三藏。

  睹先再译:见了以前的两种译本。

  莫闲奥理:“闲”通“娴”,熟习也;奥者,含义深也。

  阅而靡究:虽阅而不能毕其功。

  玉华庆福殿:玄奘法师以旧译《大般若经》零星不全,且多漏误,时从众又“更请委翻”,乃决心重译。但此经卷帙浩繁,住在京师,每苦事务纷繁,不能专心译经,兼以近年疾病侵寻,体力衰迈,请求距离京师较近而僻静之玉华寺,致力译经,时年六十。

  玉华宫:在坊州宜君县北四里(今陕西省延安专区宜君县西南四十里处)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诏废玉华宫为寺,寺内有肃成殿、云光殿、明月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诸名胜。

  删整增讹:删除改正其增添之错误的部分。

  缀补纰阙:谓补足其缺失,不足之处。缀者,缝结拼合;纰者,音“批”,邪曲不正,漏洞。

  哲鉴君子:谓聪睿明察之士也。哲者,聪明,才能识见超越常人;鉴者,古代器名,古人盛水于鉴,用以照影。

  

  “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这段文是说我们汉地过去翻译这部论的一些情况。他说,过去有一个觉爱法师——就是魏朝的菩提流支,他是第一个翻译这部《唯识二十论》的人;后来,家依三藏,就是真谛三藏(“家依”也是我们汉语文的意思,它原来的印度话叫真谛三藏),他在陈朝的时候又作了第二次翻译。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话呢?窥基大师说:《唯识二十论》魏朝的时候,菩提流支翻了;陈朝的时候,真谛三藏也翻了。“今我和尚三藏法师玄奘”,现在我(窥基大师)的和尚(和尚,就是亲教师)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他看了印度的原本,再看看前面两次的翻译,“知其莫闲奥理”,就看出他们的翻译,没有把唯识深奥的道理弄清楚,“义多缺谬”,同时他们的译义,也有错缺;而且,“不悟声明”,他们两位是印度人,对我们汉地的文学也不太精通,“词甚繁鄙”,所用的文字,繁琐而又粗鄙,不太雅。“非只一条,难具陈述”,缺点不止一条,很多,也没有办法把它说完;既然先前的翻译有缺点,那就需要他重新再翻一道了。“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因为有这些缺陷,所以自古以来,那些通学(有研究)的人都是看看就算了,得不到究竟——不能够把它究竟完成、全部掌握。

  

  (4B)“复以大唐龙朔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一日,于玉华庆福殿”,玉华寺本来是皇帝的一个行宫,后来改为寺院;玉华寺有好几个殿,庆福殿是其中一个。当时玄奘法师已经是六十左右的年龄,精力不是很强了,在皇帝的宫殿里边,事情多,翻译不能专心,就到郊区(玉华寺)去,那里边可以专心地翻译。所以他到玉华寺的庆福殿里边,“肇翻此论”,就开始翻译这一部论。

  

  “基受旨执笔”,窥基大师受了玄奘法师的意旨,给他做笔记——玄奘法师翻译、讲述,窥基大师做记录。“其月八日,详译毕功”,从六月一日开始,到八日,很快,一个星期就翻译、讲解完了。“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把里边繁琐的文句删掉,那些不太正确、错误缺漏的地方都把它修正、补好(“缀补”就是修补;“纰”,不是很正确、有漏洞;“阙”,不够)。这样,把先前的译本都补正完整了。“既睹新本,方类世亲”,那么看到这个新的译本,看起来才像世亲菩萨的面貌。以前因为他们翻得不好,看起来好象对世亲菩萨的理路搞不清楚,现在经玄奘法师这么一翻译,看起来正像是世亲菩萨的,这个世亲菩萨的原来面貌就看出来了。“圣旨创兴于至那,神容重生于像季”,这样,佛或者说世亲菩萨的意旨,才开始在支那(我们中国汉地)创兴起来。以前虽然翻译了两次,都没有把它翻好,所以不能看到它的全貌,现在全貌得到了,世亲菩萨原来的意旨第一次在我们汉地兴起来,它的“神容”(原来的那个样子)在“像季”(唐朝已是像法时期)又重新生起来了。就是说,佛在世时的那些教义,在这个时候,又佛光重辉了。“哲鉴君子,当自详之”,那些聪明、有学问的人,看了这部书,就可以自己详细地看出这个道理。

  

  这些是说…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