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去的翻译有缺点。根据我们的讲义看,过去的翻译,固然可能是他们印度人,翻成我们汉地的话,可能带一些印度文法、语法,不是像汉人翻的那么通顺,但是传承不一样,这个里边是会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个后边再说。
这部《唯识二十论》,“理丰文约”,道理讲得很多,而文字很简约。那么就要注解了。西域(那时候中国的西方、印度一带)的注释就有“数十余家”,有几十家的注解。最根本的有世亲菩萨的弟子“瞿波论师”的注解,最后的有“护法菩萨”的注解。这是把最重要的、最初最后的两家提了一下,中间还有几十家就不提了,而他着重的还是护法菩萨的注解。
“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护法菩萨造的那本解释,叫《唯识导论》(藏经里就有,以前我们在南普陀时曾经打印出来,就是《成唯识宝生论》),也是解释《唯识二十论》的。“印度重为词义之宝,悉至异道尝味研谈”,这部书很重要,印度当时推崇它为“词义之宝”——不但意思讲得好,词句也非常好,声明、内明都是最高的造诣!“悉至异道”,哪怕是外道,还得要研究一下,因为是最高的文学作品,你不研究的话,你学问就不够;哲学的价值也极高,真正的一些谈学问的,不管内道、外道,都要学一下才行——跟以前的《俱舍论》一样,“尝味研谈”,哪怕是外道,都要尝尝它的味道,都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每至盘根错综之义,叙宗回复之文,旨义拾释,以备提训,更俟他辰,方冀翻释。功亏化毕,未果便终。遂使玄源见拥而无披,幽灵守昏而永翳。可谓连城易托,法宝难窥,浅义疏文,从兹绝矣。 [名相注释]:
命旌厥趣:命(窥基)阐扬其理趣。
提训:亲提撕其耳,而教诲也。
玄源见壅而无披:“玄源”指佛语本怀;菩萨深义,由此壅蔽而无法揭开。
幽灵守昏而永翳:在沉沦中众生因此常处昏迷而不能明悟。
连城易托: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肃,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我师不以庸愚”,我的师父玄奘法师,不嫌以我这样庸愚(很庸俗,很愚痴)的人——那是谦虚话了,不嫌我这个人又庸又愚,“命旌厥趣”,命我来做这个笔记、注疏、解释的事情,“随翻受旨”,随玄奘法师一边翻译、解说,一边把他的话、重要意思记下来,“编为述记”,就编成了这部《唯识二十论述记》。这是介绍他造《述记》的因缘。
“每至盘根错综之义,叙宗回复之文,旨义拾释,以备提训,更俟他辰,方冀翻释。”当时只有八天时间,里边有“盘根错综”(非常繁复的一些道理)或者“叙宗回复之文”(曲曲折折的那些文句),“旨义拾释”,这个时候,玄奘法师没有给他详细说——因为八天就翻完了,一些盘根错综的道理、繁繁复复曲折的文字,就暂时没有细说,“以备提训”,只好将来再仔细给他当面说。玄奘法师本来想这样子就把这个翻译、解释的事情,能够完整了,但是“功亏化毕,未果便终”。玄奘法师那时年纪很大了,“功亏”,事情还没有做完成,他应化的事迹已经完成了,就生兜率天去了。
“遂使玄源见拥而无披,幽灵守昏而永翳。可谓连城易托,法宝难窥,浅义疏文,从兹绝矣。”这是当时窥基大师叹伤的话。
这样子一来(玄奘法师他圆寂之后),这些深奥的道理——玄源——佛或者世亲菩萨这个很深的唯识道理的源头,“见拥而无披”,就被拥蔽起来、看不到了,不能打开来给人家看了。本来玄奘法师是已经学通透了的,他可以把那些深奥的意思阐发出来;他圆寂之后,这个甚深的意思就这样封闭起来了,大家看不到了。 “幽灵”就是被无明所蔽覆的那些众生,本来众生看到这部书是可以见光明的,但是这个光明的源头已经阻塞了,那就只好“守昏”,这个黑暗的无明还是蔽覆在里头,“而永翳”,永远是翳,看不清楚了。这是窥基大师叹息玄奘法师圆寂得太早了,没有把那些宝贵的意思阐发出来,使后人见不到这个法的光明,就永远包在无明的“翳”里边了。
“可谓连城易托,法宝难窥”,他打比喻说,过去秦昭王看到赵惠文王得到一个和氏璧(很有名、价值连城的璧),秦昭王就派人到赵国去,对赵惠文王说:我愿意拿十五个城来换你的璧。实际上秦国很强大,赵国很弱,若把这个璧给秦国,他那十五个城不会给赵国的,他明摆着就是白拿你的了。赵王很着急,他的宰相蔺相如,很能干,“奉璧前往”,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那十五个城不给我们的话,这个璧我们也不给他,我将会仍旧把这块璧完整地带回来。结果,蔺相如真的完璧回赵。这个事情很不容易,但是窥基大师说:“连城易托”,这件事情还好做一些;“法宝难窥” (窥,小的缝隙),而对这个法宝,因为玄奘法师圆寂了,你再想要把它搞清楚,没有办法了,看都看不清楚、看不到了。因为玄奘法师——能注解的人、能讲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个是很叹息。“浅义疏文,从兹绝矣”,要把它这个意思深入浅出地注解出来,只能到此为止,以后就没有办法了。
这是窥基大师把自己受玄奘法师的委托、做这个《述记》的原委讲了一下。而他叹息的,是玄奘法师还有一些重要的复杂的文义,准备以后再亲自给他讲一道的,却因为玄奘法师圆寂了,这个事情就没有搞成,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对后来的人来说,也就看不到了。他自己可能已经听过了,但是还没记下来;对后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不可弥救。所谓人在法在,人亡法亡。这在《俱舍论》(颂疏卷二九)里就说了:“正法有二:一教,二证。教谓契经(经藏)、调伏(律藏)、对法(论藏);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法是要人来弘的。虽然我们有三藏十二部、大藏经都在,若没有弘法的人,藏经就是一部大藏经,教理都看不懂,更勿论修证;若有能弘法的人,才能把教正法与证正法弘扬起来。所以我们尊重弘法人才,要培养弘法人才,也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篇,窥基大师的序。讲述玄奘法师如何翻译、为什么要翻译这部论(因为前两个翻译不圆满);这一次翻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期间他又是找哪一个弟子给他做执笔的;在执笔之间,因为时间匆忙,一些比较复杂的文义,当时没有讲,准备以后再亲自给他仔细讲、再记下来,但是因为圆寂了,这一项工作没能完成,窥基大师非常叹息。
这个是总的概述。下边是讲《唯识二十论》的梵文名字。
梵文毗若底(此云识),摩呾喇多(此云唯),凭始迦(此云二十),奢萨咀罗(此云论),顺此方言,名《唯识二十论》。唯者独但简别之义,识者了别诠辨之义。唯有内心,无心外境,立唯识名,至下当释。识即是唯,故言唯识,是持业释。复言二十,是颂数名。合名《唯识二十论》者,带数释也。论如常释,释义及难,至文当叙。旧论但名《唯识论》者,译家略也。
梵文“毗若底”,我们汉语叫“识”;“摩呾喇多”,汉语叫作“唯”;“凭始迦”,汉语叫“二十”;“奢萨咀罗”,汉语叫“论”。这是说梵文翻成汉语,《唯识二十论》的梵文,总的名字有这么多。“顺此方言,名《唯识二十论》”,梵文跟其他外语一样,它的文句是倒装的,按它的原文是“识唯二十论”,那么依照我们汉地的习惯,就叫《唯识二十论》。
什么叫唯?他很仔细,一个一个地解释。“唯者,独、但、简别之义”,独是这个、单是这个、简别其它的。就是只有识,没有其它的东西。“识者了别诠辨之义”,我们学过《五蕴论》了,“识”是“了别义”。五蕴,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一定不能忘记:色,质碍为性;受,领纳为性;想,取相为性;行,造作为性;识,了别为性——五蕴的特征,这是随便什么时候都需要用的,要记得飞熟。识者,了别、诠辨之义,就是解释、辨别的意思。
为什么叫唯识?“唯有内心,无心外境”,只有内心的识,并没有心外的境,所以“立“唯识”名”。世间一般说,就是物质与精神,这里说只有内在的识而无外境,客观物质是没有的,那是不是唯心论呢?不是!我们的唯识跟“唯心论”有所不同,这个我们以后就会知道。我们说的识是八个识,而现在所谓的唯心论,只是到六识为止,第七识末那识,他们哪里会知道呢?佛才知道,一般的人都不会知道!所以这个唯识跟唯心论就不一样了。唯识的含义,简单说,到此为止;它真正更深的内涵,后面会讲。所以现在先说一个总结的话,就是说,“唯识”不是现在的“唯心论”,这个大家先把它肯定下来;至于为什么道理?以后慢慢会讲。因为只有内心的识,没有心外的外境,“立“唯识”名”;“至下当释”,这个道理,将来还要慢慢解讲。
“识即是唯”,“唯”的是什么?就是“识”,那么“识”也是所“唯”的东西,“故言唯识,是持业释”。学过六离合释的人,在这里就占便宜了。我们以前讲过一次。没有学过的人,把六离合释的讲义,大家去抄,或者是印;若以前有多下来的,可以发给大家;那么不懂的,去问一下前面听(学)过的人;若还是不懂,提上来再问一下(大家要把六离合释搞懂;因明就比较麻烦一些了,不是自己就能看得懂的,只好以后再说)。“识”就是“唯”,“唯”就是“识”,“唯识”,是持业释。“复言二十,是颂数名”,世亲菩萨着这部唯识论的时候有二十个颂,颂的数量是二十…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